| [1] | 陈庆榆, 黄守程, 姚政 . 蚯蚓和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的综合改良作用[J]. 中国林副特产, 2008,8(4):24-25. | 
																													
																						| [2] | 张秀珍, 章家恩, 黄国勇 . 施用双孢蘑菇菌渣条件下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特征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15):78-82. | 
																													
																						| [3] | 贾明, 陆建忠, 尹君 . 菌渣直接还田对设施大棚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初探[J]. 食用菌, 2012(3):67-70. | 
																													
																						| [4] | 田波, 时连辉, 王秀峰 , 等. 菇渣堆肥对土壤及草坪生长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11,33(5):101-106. | 
																													
																						| [5] | 郭宏敏, 陈世昌, 徐明辉 , 等. 施用菇渣对土壤微生物、土壤肥力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 2013,42(7):61-64. | 
																													
																						| [6] | 管冠, 何天养, 朱婧 , 等. 生草栽培对赣南地区晚棱脐橙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7):141-143. | 
																													
																						| [7] | 孙翠玲, 郭玉文, 佟超然 , 等.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J]. 林业科学, 1997(6):488-497. | 
																													
																						| [8] | 郑纪勇, 邵明安, 张兴昌 . 黄土区坡面表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3):53-56. | 
																													
																						| [9] | 李志洪, 王淑华 . 土壤容重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0,31(2):55-57. | 
																													
																						| [10] | 范庆锋, 张玉龙, 陈重 .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积累及pH值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1):103-106. | 
																													
																						| [11] | 潘明安, 黄仁军, 袁天泽 , 等. 丘陵区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8):343-345. | 
																													
																						| [12] | 吴海勇, 李明德, 刘琼峰 , 等. 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 土壤, 2012,4(5):769-775. | 
																													
																						| [13] | 甄丽莎, 谷洁, 高华 , 等.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32(9):1811-1818. | 
																													
																						| [14] | 杨文平, 王春虎, 茹振钢 .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40(7):41-43. | 
																													
																						| [15] | 李明德, 吴海勇, 聂军 , 等. 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效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7):3572-3579. | 
																													
																						| [16] | 谢放, 魏孔丽, 陈京津 , 等. 香菇渣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5):54-58. | 
																													
																						| [17] | 闫超, 刁晓林, 葛慧玲 , 等.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2,43(5):1232-1236. | 
																													
																						| [18] | 田波, 时连辉, 王秀峰 , 等. 菇渣堆肥对土壤及草坪生长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11,33(5):101-106. | 
																													
																						| [19] | 胡清秀, 卫智涛, 王洪媛 . 双孢蘑菇菌渣堆肥及其肥效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30(9):1902-1909. | 
																													
																						| [20] | 闫宝松, 马凤, 张跃新 . 废弃菌渣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理方法[J]. 中国林副特产, 2005,7(4):27. | 
																													
																						| [21] | 土壤学(南方版)[M]. 西南农学院, 1978. | 
																													
																						| [22] | 汪张懿, 宗良纲, 褚慧 , 等. 有机肥分解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模拟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32(1):36-42. | 
																													
																						| [23] | 王立河, 赵喜茹, 王喜枝 , 等.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黄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7(3):472-476. | 
																													
																						| [24] | 张迪, 赵牧秋, 牛明芬 , 等. 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酸盐累积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1):115-119. | 
																													
																						| [25] | Balser T, Kinzig A, Firestone M . 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Biodivers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265-293. | 
																													
																						| [26] | 肖嫩群, 沈宝明, 谭周进 , 等. 紫云英还田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0(24):130-135. | 
																													
																						| [27] | 杨珍平, 张翔宇, 苗果园 . 施肥对生地谷子根苗生长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0,24(4):802-808. | 
																													
																						| [28] | 张泽, 谢放, 李建宏 . 香菇菌渣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4):75-80. | 
																													
																						| [29] | 李彦霖, 闫锐, 高雪松 , 等. 不同种养废弃物还田对复垦宅基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2):283-288. | 
																													
																						| [30] | 关松荫 .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 
																													
																						| [31] | Kang H, Lee D . Inhibition of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in a forest soil by additions of inorganic nitrogen[J].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5,36(15/16):2129-2135. doi: 10.1080/00103620500194650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