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为筛选适配功能型食品研发的青稞优质种质,建立多性状协同的评价体系,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个春性青稞新品系及对照品种‘陇稞1号’为材料,测定分蘖数、株高、穗长等7项生长指标及粗蛋白、β-葡聚糖、总膳食纤维等6项营养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量化指标间关联度,综合评价品系优劣。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5323.99~7618.47 kg/hm2,均达到5000 kg/hm2以上,β-葡聚糖含量5.42%~7.04%,全部高于5%,品质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其中品系202004产量最高,且β-葡聚糖(6.78%)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16.77%)均高于对照品种,功能特性突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指标与营养指标关联值均在0.6以上,呈较强正相关。穗长是粗蛋白(关联度0.7573)、灰分(关联度0.7719)的主导因子。株高是β-葡聚糖(关联度0.8006)的主导因子,叶片宽是水溶性浸出物(关联度0.7745)和总膳食纤维的主导因子,分蘖数是粗脂肪(关联度0.7760)的主导因子。产量关联分析表明,叶片长是产量的核心主导因子(关联度0.8134),粗脂肪为次要因子(关联度0.8074)。本研究明确了功能性青稞关键评价指标及调控点,品系202004可作为保健型青稞开发的优选材料,研究结果可为功能型青稞定向选育与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为构建一种高效、灵敏的荷花腐败病菌(Fusarium commune)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Real-time fluorescent LAMP)检测体系,以荷花腐败病菌的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作为检测靶标,设计并筛选出4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基于实时荧光监测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系统性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具备显著优势,在63℃恒温条件下,60 min即可完成病原菌检测,且具有高度特异性,能精准识别荷花腐败病菌。针对供试菌株的测试结果显示,10株荷花腐败病菌反应结果呈绿色(阳性),电泳结果出现梯度条带,实时荧光扩增正常且熔解曲线为单一尖峰;而其他5株对照菌株反应结果呈橙色(阴性),电泳无梯度条带,实时荧光无扩增。灵敏度实验表明,利用LAMP技术检测F. commune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fg/μL,土壤中分生孢子的最低检测限为1×103个/(g·土壤),制作的标准曲线可用于F. commune的定量检测。本方法适用于田间植株受F. commune侵染前后的检测,其地下茎组织F. commune的DNA含量与其发病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建立的荷花腐败病菌实时荧光LAMP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F. commune的田间快速检测。
为系统研究松材线虫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分别设置40、45、50、55、60、65、70℃的水浴环境,测试人工培养和疫木中分离2种来源松材线虫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的时间,以室温下对照组对比线虫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40℃的低强度高温胁迫下,2种来源的松材线虫最长存活时间均可达10 d,幼虫的耐受能力明显低于成虫,持续加热2 d后2种来源的松材线虫幼虫死亡率均达99%以上,但是成虫的死亡率在持续加热6 d后才达到90%左右。45、50、55、60、65、70℃高温水浴条件下人工培养和疫木分离的松材线虫存活时间上限一致,均为180 min、12 min、3 min、2 min、70 s、50 s,疫木分离的松材线虫高温耐受性要强于人工培养的松材线虫,但存活时间上限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认为,在55~70℃的热处理条件下,松材线虫的存活时间上限为50~180 s,该结果可为松材线虫病疫木热处理和微波辐射处理提供依据。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回归方程分析茶园中茶网蝽卵的空间分布型,同时对茶网蝽卵聚集原因和最适理论抽样数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茶网蝽卵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其聚集是由其生活习性与周围环境共同引起的。当防治阈值为6粒/叶、分布临界值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 T 1 ( n ) = 6 n + 15 . 3478 n、 T 0 ( n ) = 6 n - 15 . 3478 n,百叶卵量达753粒以上需进行防治。本研究运用茶网蝽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明确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可为茶网蝽卵种群密度的准确调查和预测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剖析云南省安宁市不同生境类型下外来入侵植物的构成及分布规律,以期为当地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安宁市12种土地利用类型、18种生境类型为调查对象,于2022—2025年采取全面踏查法、样线法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安宁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宁市共有外来入侵植物94种,隶属于31科70属,其中菊科(22种)、豆科(10种)、禾本科(8种)为优势科,种类最多的属为飞蓬属(4种)、苋属(4种)。原产地分析结果显示,65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占物种总数的56%。引入途径分析结果显示,65种是有意引入,占比69.1%。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安宁市入侵植物的科、属均表现出显著的世界广布与热带分布特征。从入侵等级来看,处于恶性入侵种(1级)、严重入侵种(2级)、局部入侵种(3级)的物种数分别为16、16、10种。在空间分布方面,连然街道(36种)与县街街道(36种)入侵植物种数最多,太平新城街道次之(31种)。安宁市18种生境类型中,都有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生境类型是道路/交通用地,占总频次的16.39%;村镇、空闲地/荒地、商业/办公/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城市公共绿地等5类生境也较多,占比均超过总频次的10%。分析显示,8类生境的外来入侵植物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村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林地最低。各生境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及等级分布差异显著,村镇物种数最多(36种)且高危害等级(1~2级)占比也较高,林地物种数最少(13种)且各等级占比均最低,道路/交通用地、空闲地/荒地1~2级占比均超过50%;城市公共绿地、商业/办公/居住用地以1~2级为主;农业用地、水域用地较其他生境入侵程度轻。研究表明,安宁市外来入侵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与生境类型间呈现显著的分布异质性,本研究成果可为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防控策略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明确生物农药纳米制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较传统制剂的增效效果。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分析比较2种纳米生物农药与几种常规药剂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3种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9.3%多杀·呋虫胺纳米乳剂对3种水稻主要害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次药后9 d的防效分别为87.7%、87.5%和95.7%,显著优于传统制剂,体现了纳米制剂在提高生物农药药效方面的巨大潜力。4.5%多杀·苦参碱纳米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表现优异,3次药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5.7%、91.2%和80.6%,均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但对二化螟和稻飞虱的防效则较差,2次药后9 d的最高防效分别为70.6%和70.2%,显著低于常规对照药剂(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桶混)处理。值得注意的是,9.3%多杀·呋虫胺纳米乳剂相比相同有效剂量的传统制剂桶混(10%多杀霉素可分散油悬浮剂和20%呋虫胺可溶粒剂),对3种害虫的防效分别提升了18.9%、15.8%和8.1%。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制剂,生物农药纳米制剂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并有望通过提高生物农药利用率和持效性,降低环境影响。综上,研究证实生物农药纳米制剂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为科学指导百香果人工授粉实践,解决生产中百香果“花而不实”及果实发育不良问题,以百香果品种‘福建百香果1号’为试材,通过TTC染色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分别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同时设置3个花粉量梯度(少量H1、中量H2、大量H3)和3个柱头数量处理(1 个Z1、2个Z2、3个Z3)开展人工授粉试验,授粉3 d后观测授粉情况,9 d后统计受精不良概率及果实纵、横径,探讨授粉量与柱头数量对授粉受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百香果1号’花粉活力在开花前 1 h 最佳,随后持续下降,花后2 h显著降低;随着花开放时间的延长,柱头可授性随花开放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花后1 h达峰值,花后3 h显著降低。在3个柱头授粉情况下,H1处理果实纵、横径较H2降低了7.22%、6.82%,较H3分别降低了10.72%、13.38%,且H1与H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H1授粉不良概率为26.67%,H2、H3授粉不良概率为0%;3个花粉量处理受精不良概率均为0%,表明柱头上有肉眼可见的花粉即可以避免受精不良。在中量花粉授粉条件下,Z1处理果实明显发育不良,果实纵、横径较Z2分别降低了24.06%、26.29%,较Z3分别降低了24.32%、25.56%,且Z1与Z2、Z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Z2与Z3果实纵、横径无显著差异;Z1授粉不良概率为11.8%,受精不良概率为29.4%,Z2、Z3授粉及受精不良概率均为0%。综上,‘福建百香果1号’在花后1 h内进行授粉,授粉满足2个柱头以上,并达到中量花粉量,可避免出现授粉不良、受精不良的现象。
为评估双丙环虫酯在中国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文章综述了其作用机理及综合应用效果。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梳理2019—2024年国内双丙环虫酯的研究文献,涵盖毒力测定、田间防效、复配增效等数据。结果显示,双丙环虫酯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毒力显著(LC50为1.35~1368.71 mg/L),田间防效达70.89%~98.32%;与生物农药复配增效作用突出(共毒系数最高达677.13);且对天敌安全性高(棉蚜茧蜂寄生率降低<15%)。综上,双丙环虫酯兼具高效性与低风险性,是害虫综合治理的优选药剂。未来研究需着力优化复配技术并加强其环境行为研究。
本研究评估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与生产潜力,以期为该地区苜蓿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个紫花苜蓿品种,开展3茬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分析测定营养指标,最终通过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苜蓿营养品质,结合化学分析验证数据准确性。该技术操作简便捷高效,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项关键营养指标。此外,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大银河’‘擎天柱’和‘三得利’在年干草产量方面表现最佳,分别为545.62、544.12、544.72 t/hm²。‘皇后’在第1茬的表现最佳,尤其是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和相对饲喂价值等指标上。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擎天柱’、‘普沃4.2’和‘皇后’在综合性状居前3位,具有较强的推广潜力。本研究表明,‘擎天柱’、‘普沃4.2’和‘皇后’在榆林风沙草滩区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牧草选育及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类似地区的牧草种植提供参考。
本试验探究不同养殖空间大小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营养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克氏原螯虾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设置大小分别为15 cm×15 cm、15 cm×20 cm、15 cm×25 cm和15 cm×30 cm的4种单体养殖空间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记作S1组、S2组、S3组和S4组),试验持续56 d。在生长性能方面,S1组的终末体质量(20.57 g)、增重率(305.18%)、特定生长率(2.56%/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1组的腹肉率(12.13%)显著高于S3组(P<0.05),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营养性能方面,随着养殖空间的增大,各组肌肉水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S2组时达到最高,为79.54%;粗灰分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S4组的含量最高,为9.37%;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各组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整体呈降低趋势,其中S2组最高[31.34 U/(g·prot)],S4组最低[21.91 U/(g·prot)];脂肪酶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S1组最高[8.51 U/(g·prot)],S3组最低[4.96 U/(g·prot)];胰蛋白酶则呈升高趋势,其中S4组最高[220.53 U/(g·prot)],S1组最低[23.97 U/(g·prot)]。在免疫指标方面,随着养殖空间的增大,各组血淋巴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S2组中最高,分别为31.34、362.10 U/(g·prot),酸性磷酸酶活性在S3组中最高,为96.72 U/(g·prot);丙二醛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S3组中最低,为2.83 nmol/(g·prot)。综上所述,在单体养殖模式下,养殖空间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状态产生影响,综合来看,单体养殖空间设置为15 cm×20 cm至15 cm×25 cm的规格时,克氏原螯虾能够呈现出较好的生长、营养及免疫性能。
以2020—2024年国内西北地区登记的170个西瓜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品种进行性状综合分析,以期为深入研究西瓜品种更替对主要性状的影响和未来西瓜育种方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西农八号’类椭圆形中晚熟大果形是西瓜主导对照品种。(2)8个数量性状均呈偏正态分布,除全生育期和果实发育期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10%外,其余均大于10%,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为37.44%。(3)全生育期、果实发育期、中心可溶固形物含量和边可溶固形物含量4个数量性状年际变化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第1雌花节位、雌花间隔节位、单果重和果皮厚度4个数量性状年际间呈现明显降低趋势。(4)登记西瓜品种的全生育期与果实发育期、第1雌花节位、雌花间隔节位、单果重及果皮厚度极显著正相关。(5)主成分分析表明,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果实发育期、全生育期、单果重和第1雌花节位上,体现了西瓜品种的熟性和果形大小情况。
为探索适宜辣椒种植的硅肥用量,深入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辣椒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辛香2号’辣椒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硅肥用量水平下,辣椒生长过程中叶片SPAD值、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以及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相比,在结果前期,各施硅处理下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了14.07%~17.76%;在结果中后期,Si3(常规施肥+硅肥0.3 g/盆)、Si5(常规施肥+硅肥0.5 g/盆)处理下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6.16%、21.14%。辣椒株高和果实横径呈现出随硅肥用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Si3、Si5处理的辣椒产量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28.21%、65.63%。施硅处理的辣椒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未施硅处理。在Si3处理下,辣椒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较NPK处理(不施加硅肥的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20.82%、47.35%。同时,施硅处理显著降低了辣椒硝酸盐含量,较NPK处理下降了33.34%~34.95%。综上所述,施用硅肥不仅能够提高辣椒的产量,还可有效改善果实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盆增施0.5 g硅肥(相当于每公顷增施75 kg硅肥)时,对辣椒生长和品质提升的效果最为显著。
本研究旨在通过夏季修剪调控玫瑰新生枝条密度,改善冠层通风透光条件,协调植株地上与地下器官的协同发育,提高其越冬能力,为干旱荒漠区玫瑰优质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河西走廊敦煌市的‘大漠玫瑰’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3月中旬进行冬剪,剪除3级以上枝条;春季第1批花结束后轻回缩修剪和疏枝,4级枝条的数量分别控制在80~100(对照)、75、70、65、60、55、50、45、40个/m2(对应CK、T1~T8)。由冠层外沿向内0~20、20~40、40~60 cm,均匀取样测定其生理与生长指标。越冬后CK、T1的3级枝冻死率超过5%,当枝条密度低于70个/m2(T2)时冻死率降低至2%~4%。T3(65个)~T8(40个)处理的LT50显著低于CK(P<0.05),其中T6最低,达到-35.58℃,越冬能力显著提升。T3~T8处理次年4级枝条萌芽率、粗度有显著提高,但内部40~60 cm处的枝条粗度分别比0~20、20~40 cm降低13.68%、4.28%,证实光照条件对4级枝的生长有较大影响。T3~T8处理的根长密度较CK有明显下降,不同处理间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T3~T5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在敦煌及类似生态区,冬季正常修剪,夏季将新生枝条密度控制在55~60个/m2,可有效提高玫瑰越冬存活率,同时次年的萌芽率、枝条粗度和根系活力较高。
为解决百合传统繁殖周期长、增殖系数低的产业化瓶颈,优化其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以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 unicolor)脱毒试管苗鳞片切片为外植体,通过单因子梯度试验,探究激素配比(ZT、IAA、KT)、蔗糖含量、光照时间及培养温度对百合鳞片切片增殖系数的影响,同时分析蔗糖浓度与激素组合对试管鳞茎膨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鳞片切片增殖的最优条件为1.0 mg/L KT+ 0.5 mg/L ZT+ 0.2 mg/L IAA(激素配比)、30 g/L蔗糖、23℃培养温度及12 h/d光照,此条件下增殖系数最高达43,且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数量适中,兼顾增殖效率与成本控制。(2)单一细胞分裂素(KT或ZT)单独使用时,以1.5 mg/L ZT+ 0.2 mg/L IAA(增殖系数29)和1.5 mg/L KT+ 0.2 mg/L IAA(增殖系数27)效果最佳,但显著低于2种细胞分裂素协同处理。(3)试管鳞茎膨大的最优组合为0.5 mg/L KT+ 0.3 mg/L IAA(激素配比)与60 g/L蔗糖,鳞茎形成率达96%,膨大倍数最高为3.3,且鳞茎抱合度好、鲜重积累显著;蔗糖浓度过高(≥90 g/L)虽可提升膨大倍数(3.71),但会导致鳞茎形成率下降(89.7%)及生长异常。本研究明确了兰州百合组培增殖与鳞茎膨大的关键调控因子及最优参数,可为其脱毒良种规模化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木薯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根袋法对‘华南205’(‘SC205’)、‘桂热10号’(‘GR10’)和‘华南9号’(‘SC9’)在种植后39、75、115 d这3个时间节点的根际土壤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差异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3个木薯品种的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在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仅速效钾(AK)含量在种植后39 d时存在品种间的显著性差异。(2)不同木薯品种以及不同采样时期的根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采样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3)‘SC205’根际土壤在种植后75、115 d时,均富集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拟杆菌纲;在种植后39 d时,‘SC205’根际土壤富集γ-变形菌纲;而‘GR10’根际土壤在种植后75、115 d时富集放线菌门。(4)在种植后115 d时,土壤速效磷(AP)、速效氮(AN)含量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呈正相关关系,与绿弯菌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与放线菌门、髌骨细菌门呈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WPS-2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SC9’、‘GR10’和‘SC205’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富营养型细菌为主,且3个木薯品种根际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品种差异并随季节变化。
为系统梳理紫椴研究脉络、深化对其资源特性的认知,并推动紫椴资源的科学保护与高效利用,本文从生理学、生态学、遗传改良和繁育技术4个核心领域,全面综述了近年来紫椴的研究进展。在生理学研究方面,分析了低温胁迫、盐胁迫、施肥管理及光照强度调控对紫椴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生理指标等关键生理特性的影响机制;在生态学研究方面,阐述了混交造林模式、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土壤厚度等)对紫椴生长动态的作用规律,以及间伐强度对紫椴林分木材材质(生长轮密度、力学强度等)的调控效应。遗传改良研究部分,归纳了紫椴种源筛选、种子园营建(含“加密式”定植、“双向逆行网眼式错位法”配置等关键技术)、优良家系与优良无性系筛选的最新成果;繁育技术研究部分,详细总结了紫椴种子繁殖(种子休眠解除方法、播种密度优化)、嫁接繁殖(最佳嫁接时间与方法筛选)、扦插繁殖(基质与激素组合优化)及组织培养(不同培养基配方与外植体选择)的技术参数与应用效果。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与生产需求,提出未来紫椴研究应聚焦4个方向:(1)加强紫椴种质资源的系统性收集、评价与长效保存;(2)研发紫椴营养器官(如腋芽、茎段)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并推进产业化应用;(3)拓展紫椴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育(以树形、叶色等绿化指标为育种目标)与推广应用;(4)深化紫椴药用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药理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研发,为紫椴资源的多功能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以陇东旱塬区平凉市的静宁、庄浪、泾川、灵台县4个苹果主产县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县区苹果园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通过采集并分析4个县区苹果园地0~100 cm土层土壤的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结果显示,4个县的果园土壤中,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61、11.90、10.84、12.16 g/kg,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8724、0.8074、0.8525、1.0234 g/kg,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3.85、21.18、33.72、28.49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7.11、244.71、296.74、275.22 mg/kg。总体上,4个县果园土壤普遍存在有机质、全氮含量不足的问题;土壤含量在部分区域(如静宁县)相对较高(可选);速效钾处于丰富水平;且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针对平凉市苹果主产县土壤养分的现状,建议在生产中增施有机肥、氮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陕北沿黄土石山区4种典型人工林(侧柏林、油松紫穗槐林、枣树林、油松火炬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不同土层(10~100 cm)土壤含水量及降雨事件,结合统计分析与图表解析,揭示陕北沿黄土石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侧柏林0~10 cm土层对降雨响应最敏感,含水量峰值与降雨同步,深层(40~80 cm)储水量最高;(2)油松紫穗槐林浅层(0~40 cm)土壤水分在强降雨后响应延迟,8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高,可能与紫穗槐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有关;(3)枣树林浅层(10~20 cm)保水能力有限,短期降雨后水分流失快,但持续强降雨下表层保水性增强;(4)油松火炬林浅层(10~20 cm)保水能力最弱,凋落物层薄或土壤结构松散导致水分快速流失;(5)不同降雨强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小到中等强度降雨(≤30 mm)主要影响表层(10~20 cm)土壤含水量,而强降雨(>30 mm)通过优先流快速补给深层土壤水分。研究表明,侧柏林因深层储水能力和稳定水分动态更适应水分胁迫环境,油松紫穗槐林适合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枣树林和油松火炬林需结合保水措施以提升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陕北沿黄土石山区人工林优化配置与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为明确大豆鼓粒期霜冻灾害指标,以当地主栽品种‘蒙豆13’为试验对象,在扎兰屯大河湾大豆试验基地利用霜箱人工模拟霜冻试验,结合大田霜冻调查进行验证。通过分析不同低温条件下大豆叶片、豆荚、茎秆的受冻率,以及不同低温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受冻率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危害积温的大豆霜冻指标并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大豆鼓粒期间,叶片最易受冻,豆荚次之,而茎秆相对耐冻。(2)大豆鼓粒期受霜冻危害的临界温度为1℃;温度低于1℃后,大豆冻伤率和冻死率随着温度降低或者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当温度达到-1℃时增速尤为明显。(3)大豆鼓粒期冻伤率和冻死率与危害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轻度、中度和重度霜冻的危害积温指标分别为0℃·h≤K≤3.9℃·h、3.9℃·h<K≤7.9℃·h和K>7.9℃·h。本研究明确了大豆鼓粒期霜冻灾害临界温度和不同程度霜冻的危害积温指标,可为大豆霜冻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为明确江苏省高粱炭疽病病原,于2022—2023年从江苏省泗洪、涟水和海门3个高粱主产区采集典型病样,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GAPDH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15份病样中分离获得47株单孢菌株,代表性菌株回接高粱后可诱发典型炭疽病症状。该菌株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无色,单胞,大小(10~25) µm×(3.5~5) µm;附着胞近球形,褐色,符合炭疽菌属特征。ITS和GAPDH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高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的同源性分别达98%和96%以上,且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C. sublineola聚为同一支。本研究首次确认江苏省高粱炭疽病病原为C. sublineola,为该病害的早期诊断与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