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生物技术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登与农业科学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林业、海洋等学科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刊登与农业有关的遗传与育种、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与生态、病理学等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本专题内容,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缓释送嫁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秋丽, 赵轶鹏, 丁震乾, 王友霜, 何弯弯, 薛炮, 范运新, 胡婷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43  
    摘要 + 49 )   HTML 4 )    PDF ( 1346KB )( 19 )   

    为探究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对水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华浙优210’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分次施肥为对照(CK),施用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为处理(T),来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处理对水稻的茎蘖数、SPAD值、形态学特征没有显著影响,然而,T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水稻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的根冠比,这有助于水稻壮苗;T处理可降低水稻生育中后期的根冠比,增加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从而为高产打下基础。由于有效穗数降低,T处理的产量略低于CK,但无显著影响。T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对稻米的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所以,施用缓释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能够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目的。

    酸模蚜和六斑月瓢虫种群动态及酸模蚜对天敌六斑月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王国伟, 宋媛媛, 徐峥嵘, 顾兴波, 曹双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00-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5  
    摘要 + 24 )   HTML 1 )    PDF ( 1318KB )( 2 )   
    本研究旨在明确酸模蚜与六斑月瓢虫在食叶草(蛋白草)上的种群动态以及酸模蚜对优势天敌六斑月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将食叶草作为酸模蚜的寄主植物,将酸模蚜接到健康食叶草植株上进行扩繁,采用五点取样法,每6 d调查一次酸模蚜在食叶草上的种群动态。以酸模蚜为食物喂养六斑月瓢虫,记录六斑月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结果表明:(1)酸模蚜种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为35.29头/株,同期在食叶草种植基地田间调查的六斑月瓢虫种群密度最大值晚于酸模蚜6 d出现,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64头/株。(2)六斑月瓢虫实验室种群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卵期、1—4龄幼虫期、蛹期(预蛹期)各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分别为93.3%、87.5%、96.0%、97.9%、100%、100%,从卵到完成一个世代总存活率为66.7%。从卵到蛹各阶段发育历期依次为(2.49±0.07) d、(2.75±0.07) d、(2.38±0.01) d、(2.40±0.07) d、(2.05±0.03) d、(5.62±0.10) d,产卵前期为(2.52±0.10) d。(3)净繁殖率R0=108.27>1;内禀增长率r=0.18>0;周限增长率λ=1.20>1,呈增长趋势;平均世代历期=25.95 d。上述各项指标表明,六斑月瓢虫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证明食叶草也是酸模蚜的良好食物来源,可以用来扩繁六斑月瓢虫。
    Glarea lozoyensis P1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麦赤霉病抑菌降毒效果
    郭皓祯, 周华众, 邓春林, 李艳, 杨立军, 龚双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07-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1  
    摘要 + 26 )   HTML 1 )    PDF ( 1371KB )( 4 )   
    本研究旨在筛选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拮抗能力的生物防治菌株,为赤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以禾谷镰刀菌为指示菌,从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非农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高效生防菌株。室内活性测定其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以及其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降解率。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菌株发酵液10倍稀释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1.98%和100%,对DON和ZEN的降解率均为100%。形态学特征及18S rRNA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Glarea lozoyensis(GL),编号为GL-P1。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GL-P1菌株发酵原液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1.36%,与对照药剂戊唑醇的防效相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larea lozoyensis P1是一株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具备进一步应用开发的潜力。
    微酸性次氯酸水对草莓2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草莓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刘铮, 张静静, 照那木拉, 许鹏博, 连红莉, 徐晓峰, 张丽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13-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3  
    摘要 + 24 )   HTML 1 )    PDF ( 2357KB )( 1 )   
    为探讨微酸性次氯酸水(slightly acidic hypochlorite water,SAHW)在草莓病害防治中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通过抑菌试验(孢子萌发法)研究SAHW对草莓枯萎病病菌尖刀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及草莓灰霉病病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SAHW处理前后草莓定植期、初花期和盛果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处理组25 mg/kg SAHW培养的B. cinereaF. oxysporum的孢子,萌发率均低于10%,而对照组清水培养的萌发率接近100%。Illumina Miseq测序共鉴定出15个门、45个纲、96个目、220个科和405个属的真菌。在门分类水平上,对照组和SAHW处理组的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在属分类水平上,对照组和SAHW处理组的曲霉属(2.21%~53.54%)和短梗蠕孢属(4.76%~26.54%)相对丰度较高。植物病原真菌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在清水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中的花期达到最高,在SAHW处理后的草莓根际土壤中呈下降趋势。此外,青霉属、镰刀菌属和炭疽菌属在清水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中逐渐积累并在果期达到最高,但在SAHW处理后的草莓根际土壤中维持在较低水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SAHW的抑菌效果及其对草莓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草莓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南瓜品种南瓜粉营养成分与冲调特性的比较
    钱欣欣, 张香琴, 吕燕, 黄芸萍, 应泉盛, 安学君, 宋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23-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1  
    摘要 + 24 )   HTML 1 )    PDF ( 1850KB )( 2 )   
    旨在比较不同南瓜品种南瓜粉的营养成分与冲调特性,筛选出适宜制粉冲调的南瓜品种。以13种南瓜为供试品种,于2024年春季定植于宁波市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8月下旬收获后,用理化方法测定果肉含水量、南瓜粉淀粉、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南瓜糊糖度和溶液特性。结果表明,南瓜粉的淀粉、多糖和类胡萝卜素提取最佳料液比为1:60、1:200和1:90。淀粉含量与多糖含量和果肉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糖含量与南瓜糊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南瓜糊口味、多糖含量、淀粉含量和糖度)和第2主成分(南瓜糊分散性、果肉含水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共同反映了72%的营养与冲调特性。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制粉冲调的品种‘24SV35’、‘24FV13’、‘24S50’、‘24SV57’和‘24SV13’,其特征为果肉含水量高,南瓜粉糖度高、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淀粉含量低。根据相关性结果,南瓜果肉含水量和糖度可以作为筛选低淀粉、高糖度的南瓜品种的指标,筛选出的品种适宜于南瓜粉的加工。
    薄荷的功能成分研究及其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刘佳欣, 王秀芹, 黄卫东, 游义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30-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61  
    摘要 + 39 )   HTML 2 )    PDF ( 2011KB )( 6 )   

    薄荷是一种以次生代谢产物为核心功能成分的药食同源作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薄荷的生物活性主要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有关,如薄荷醇、薄荷酮、蒙花苷、橙皮苷、咖啡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薄荷资源的分布及主要产地、薄荷主要功能成分的分析研究、主要功能成分的营养和药理研究进展,以及薄荷核心质量成分的预测和质量控制。最后讨论了薄荷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领域和前景,为薄荷加工应用提供方向和依据。

    藜麦苗总黄酮提取优化及其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活性评价
    张述伟, 黄琳丽, 宗营杰, 郭慧敏, 郭桂梅, 杨邦伟, 陈志伟, 徐红卫, 刘成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42-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70  
    摘要 + 32 )   HTML 1 )    PDF ( 1396KB )( 1 )   

    为探究藜麦苗的总黄酮提取方法、其在生长过程中含量变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抑制作用。以不同生长时期的藜麦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波提取藜麦苗总黄酮的方法进行优化。其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4,温度20℃,超声功率300 W,提取时间24 min;生长42 d时藜麦苗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55 mg/g;抗氧化活性在28 d时最高,羟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9.76%、60.50 mg/g、16.28 mg/g;藜麦苗总提取物对XOD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5.27 mg/mL。本研究为抗氧化和预防高尿酸血症的藜麦苗新产品的开发和功能成分研究提供提取方法和参考依据。

    嘉定“三白”蚕豆与其他蚕豆材料新鲜籽粒和成熟籽粒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邹丹蓉, 赵向杰, 石晗, 陈子义, 周德尧, 陈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49-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82  
    摘要 + 24 )   HTML 1 )    PDF ( 1285KB )( 2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地区蚕豆材料新鲜籽粒与成熟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为蚕豆选育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分别采集嘉定“三白”、嘉定“非三白”、安徽、云南和日本的蚕豆材料进行蛋白质、维生素、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嘉定“三白”蚕豆鲜籽粒和成熟籽粒中膳食纤维含量高,Ca含量和Fe含量超过其他地区的蚕豆。嘉定“三白”成熟籽粒中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高。嘉定“三白”蚕豆和嘉定“非三白”蚕豆以及日本蚕豆之间氨基酸成分相近,进一步确认了嘉定白蚕豆和日本蚕豆有一定的相关性,安徽和云南蚕豆相似程度较远。嘉定“三白”是一类优秀的蚕豆种质资源,适宜在其基础上继续进行开发利用。
    凡纳滨对虾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
    黄菊, 邓桦, 侯月娥, 巴娟, 杨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3  
    摘要 + 30 )   HTML 2 )    PDF ( 1243KB )( 5 )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尤其是弧菌病(包括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霍乱弧菌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细菌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给弧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养殖环境维护和水质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开展了综述,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以及蛭弧菌和噬菌体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与微生态制剂结合可改善水质,增强免疫,但受环境影响大,有益菌团稳定性难以控制。抗菌肽广谱抗菌安全不易耐药,但难保存且成本高。群体感应抑制剂能够精准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但机制研究少。蛭弧菌可以强效裂解革兰氏阴性菌,对阳性菌效果差且生长慢。噬菌体高度专一,但宿主范围窄。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效果虽弱于抗生素,但对环境友好,不易耐药,能够减少对化学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可以创新并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控技术,以应对病原菌耐药性和环保挑战。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蔡金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9-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5  
    摘要 + 34 )   HTML 1 )    PDF ( 1117KB )( 8 )   
    为研究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以长江中下游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人工调查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利用Perten DA 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测定小麦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变幅为5679.00~6331.50 kg/hm2,有效穗变幅为427.50万~502.50万/hm2,生育期变幅为195~202 d,株高变幅为73.00~93.00 cm,穗粒数变幅为32.60~40.00粒,千粒重变幅为37.00~47.10 g。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来看,有效穗、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性(r=0.1707、r=0.0401、r=0.2277、r=0.0299),而株高则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r =-0.0587)。进行通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能提高籽粒产量,其中以增加穗粒数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0.8390),其次是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Py=0.6668),增加有效穗的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Py=0.4916)。综合比较,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这表明小麦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以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育种及后代选择提供较大空间。
    瓜类作物响应高温逆境的研究进展
    吴红霏, 施招婉, 王瑞, 涂攀峰, 曹海顺, 郭金菊, 张长远, 谭德龙, 王茹芳, 王云龙, 袁余, 吴廷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26-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08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1286KB )( 5 )   

    本文综述了瓜类作物在高温逆境下的研究进展,涵盖高温对瓜类作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生殖生长、呼吸与光合作用、膜热稳定性与抗氧化系统、蛋白质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回顾了耐热相关基因的鉴定与研究现状,以及提高瓜类作物耐热性的技术措施。针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缺乏高效、精准、标准化的耐热性鉴评技术和基因资源,以及深度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广泛收集筛选种质资源等对策。未来瓜类作物耐热研究将围绕耐热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精准鉴评技术体系的构建、耐热基因资源挖掘及耐热调控分子网络解析等展开,以提升瓜类作物高温逆境理论研究水平和育种技术,推动瓜类产业持续发展。

    番茄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葛礼姣, 仇亮, 王小秋, 翟彩娇, 程玉静, 刘水东, 宋益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34-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0  
    摘要 + 30 )   HTML 1 )    PDF ( 1975KB )( 3 )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影响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从而为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20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感官品质展开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感官品质评价、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份番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处于0.59~2.04之间,感官品质综合得分在71.70~84.85之间。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构成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在主成分1中占有较高载荷。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第1、2类群番茄品种具有较高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株高和节间长;第4、5类群主要为有限生长的矮生番茄种质资源。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表型和感官品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评价番茄表型和感官品质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状。

    不同调理剂对富磷蔬菜地土壤磷素的稳定作用
    张舟娜, 周华萍,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61-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6  
    摘要 + 25 )   HTML 1 )    PDF ( 1113KB )( 4 )   
    农田土壤磷素管理的目标是土壤磷素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能减少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因此,寻求既能明显降低土壤中的水溶性磷,又能基本不对有效磷产生较大影响的调理剂,是调控土壤磷素活性的根本。选取氯化钙、石膏、石灰石粉、硫酸亚铁和硫酸铝等5种含钙、铁、铝的调理剂,以采自蔬菜地的石灰性土(淡涂泥)、微酸性土(培泥砂田)和酸性土(黄泥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5种调理剂对3种不同酸碱度蔬菜地土壤磷素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5种调理剂可改变土壤磷素形态,氯化钙、石膏和石灰石粉可促进Ca2-P、Al-P、Fe-P向Ca8-P和Ca10-P转变,硫酸亚铁和硫酸铝可促进Ca2-P、Ca8-P和Ca10-P向Al-P、Fe-P转变。降低Ca2-P的比例以硫酸亚铁、硫酸铝最为明显,其次为石灰石粉。调理剂的施用可不同程度改变土壤pH,施用氯化钙和石膏可明显降低石灰性和中性土壤的pH,石灰石粉可增加土壤的pH,硫酸亚铁和硫酸铝显著降低了土壤pH。添加不同调理剂可降低土壤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对水溶性磷的降低效果大于有效磷,降低土壤水溶性磷最为明显的是硫酸亚铁和硫酸铝。研究发现,基于农田土壤磷素管理的目标,结合土壤pH的变化,石灰性富磷土壤适宜施用的调理剂为硫酸铝或氯化钙,中性富磷土壤适宜的调理剂为硫酸铝、氯化钙或石灰石粉,酸性富磷土壤适宜施用的调理剂为石灰石粉、氯化钙和石膏。
    绿肥及其他物料对宁夏枸杞园土壤中碳氮转化的影响
    张学科, 李惠霞, 张天一, 马兰兰, 严海霞, 田学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67-7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31  
    摘要 + 32 )   HTML 1 )    PDF ( 1353KB )( 3 )   
    为探讨不同技术措施下引黄灌区农田土壤中氮转化和淋失特性,在宁夏引黄灌区选择栽培8a的枸杞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进行2a定位试验。以农户习惯氮肥投入量为对照(CK),设置等氮量配施脲酶抑制剂(T1)、保水剂(T2)、套种箭舌豌豆(T3)和油菜绿肥(T4)4个处理。结果显示:(1)T1处理后土壤pH显著降低,T2在第2年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种植2种绿肥后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2)第1年T3和T4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较CK分别增加33.2%和48.4%,第2年T3和T4处理土壤总有机碳较CK分别增加3.65%和4.59%,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50.3%和59.2%;(3)第1年微生物量氮T3和T4分别较CK增加45.1%和42.6%,第2年分别增加95.9%和80.7%,T1较CK降低28.5%,2 a施用脲酶抑制剂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71.7%和75.4%,第1年T3和T4硝态氮较CK分别增加46.7%和41.8%,第2年增加22.5%和13.4%;(4)2 a间土壤剖面铵态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40 cm,硝态氮第1年主要发生在0~40 cm,第2年发生在0~60 cm,T1、T3和T4处理上层铵、硝态氮(60 cm以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发现,在宁夏枸杞园施用保水剂效果不显著,施用脲酶抑制剂会转化形成更多易挥发的铵态氮,并不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种植2种绿肥能使土壤变疏松,增加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从而促进有机氮的矿化,并且2种绿肥对硝酸盐向深层淋失有显著的阻控效果,因此,枸杞园套种箭舌豌豆和油菜绿肥在氮肥高效利用和防止水体硝酸盐污染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在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推广。研究旨在为引黄灌区农田养分高效利用及黄河流域水质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陕西番茄和辣椒番茄斑萎病毒的分子鉴定
    刘晨, 杨艺炜, 魏佩瑶, 潘嵩, 陈志杰, 李英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94-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43  
    摘要 + 26 )   HTML 1 )    PDF ( 1835KB )( 3 )   
    为明确引起陕西番茄叶片褪绿坏死、果实出现坏死斑纹、同心圆斑以及辣椒叶片褐色枯萎、坏死、果实出现畸形、皱缩等现象的病毒种类,通过采集具有典型感病症状的番茄和辣椒组织,利用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特异性引物及N基因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的扩增检测。结果表明,所采集番茄和辣椒样品中均存在TSWV的感染。通过对N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陕西番茄和辣椒分离的TSWV与澳大利亚辣椒、日本番茄及中国北京马鞭草分离的TSWV亲缘关系更近。病毒回接至健康的番茄苗和辣椒苗20 d后,番茄和辣椒均出现褪绿、枯萎、皱缩等症状,RT-PCR检测植株均携带TSWV。本研究证实陕西番茄和辣椒已受到TSWV的侵染为害,可为TSW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硅对长期干旱胁迫下甘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小燕, 娄立, 张楠, 令兆勋, 张澳旗, 张万民, 严加坤
    农学学报    2025, 15 (4): 13-2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1  
    摘要 + 26 )   HTML 2 )    PDF ( 1577KB )( 5 )   
    为提高人工栽培的甘草质量,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在榆林学院进行盆栽试验,对其在干旱胁迫下添加外源硅后的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根系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外源硅的添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干物质的积累;显著促进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合成;干旱胁迫下外源硅添加使根干重由0.93 g/株提高到1.31 g/株;促进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合成累积、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木质部面积/横截面面积和韧皮部/解剖横截面积;外源硅添加使2种土壤水分状态下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显著提高了39.15%和302%,且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和根系伤流量与甘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外源硅的添加提高了甘草品质、促进了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累积、提高了根系吸水效率和整株水力学导度并参与根系组织在逆境中的建成,从而提高了甘草产量。
    白杨派杂交子代苗期测定及选择
    孙超, 曹帮华
    农学学报    2025, 15 (4): 35-4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13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300KB )( 3 )   
    为筛选白杨派杂交子代苗期优良单株,进而选择优良的无性系,将白杨派亲本进行切枝杂交,对其2年生苗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生长量、分枝、叶片性状在组合内单株间和组合间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组合遗传力均在0.81以上,属于高遗传力,说明组合间变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由苗木多重比较可知,生长量较大组合为[(P. alba× P. glandulosaP. bolleana]×[(P. tomentosa× P. bolleanaP. canescens]、(P. alba× P. gnaludotas ‘1’)×[(P. tomentosa× P. bolleanaP. canescens]、[(P. alba× P. glandulosaP. bolleana]× [(P. tomentosa×P. bolleanaP. canescens],其母本(P. alba× P. glandulosaP. bolleanaP. alba× P. gnaludotas ‘1’、(P. alba× P. glandulosaP. bolleana和父本(P. tomentosa× P. bolleanaP. canescens,初步认为这4个亲本为优良种质资源。通过筛选共得到优良单株20株,平均入选率为4.22%,选出2个优良组合为3-104×MY、YX1×MY,可为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奠定基础。
    基于IAD指数的蓝莓果实成熟度测定及其应用研究
    王博伟, 高钰凯, 王禹燊, 冯绍然, 车丽梅, 邢璐, 孙海悦
    农学学报    2025, 15 (4): 42-4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23  
    摘要 + 30 )   HTML 0 )    PDF ( 1415KB )( 6 )   

    为了准确评估蓝莓的采收成熟度,以确保果实品质,本试验以6个蓝莓品种‘北陆’、‘蓝丰’、‘德雷珀’、‘瑞卡’、‘都克’、‘蓝金’为试材,利用近红外光谱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花色苷、维生素C和吸光度差异指数(IAD值)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蓝莓的可滴定酸和硬度明显下降,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大体呈上升趋势。IAD值与花青素(r=0.90,p≤0.01)和硬度(r=-0.82,p≤0.01)极显著相关,与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呈负相关,并得到了5种品质指标与IAD值变化相关的回归方程,证明果实IAD值能够反映果实成熟度。研究发现,6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标准分别是:‘北陆’和‘蓝金’的IAD值在1.9~2.0,‘蓝丰’、‘德雷珀’的IAD值在1.8左右,‘瑞卡’、‘都克’的IAD值在1.7~1.8。研究旨在为蓝莓成熟度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农业技术人员及蓝莓种植户提供蓝莓果实成熟判别的智能化指标,用以指导蓝莓的采收工作。

    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的关系
    彭鑫鑫, 刘宪斌, 丁健, 周玦玎, 高娣, 刘守美
    农学学报    2025, 15 (4): 49-6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24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449KB )( 12 )   

    为分析不同种类人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巢式样方取样法,对由国内常见6种不同草坪草所建人工草坪生态系统的人工去杂和保持自然状态2种实验处理样方分别进行物种多样性追踪调查,分析植物物种多样性随取样面积增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6种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人工去杂实验处理样方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少于保持自然状态实验处理样方,且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异加大,说明人工去杂管理措施对保持各种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的单一性和植被生长的整齐度作用明显。单位面积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随取样面积增大的变化速率均随建坪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随着草坪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稳定,植物物种组成和功能结构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工去杂和保持自然状态2个实验处理样方中的维持机制不同,前者是定期的人工去杂管理措施抑制了杂草的入侵和生长,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优势植物种抑制了其他种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种管理措施对人工草坪生态系统的干预强度大,但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各种杂草的持续入侵和干扰;人工草坪建坪初期生态系统不稳定,应该增加人工去杂等管理措施的频率和强度;进入中后期,草坪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结构功能随建坪年限的增长而趋于稳定,可以适当减少人工干预程度,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互相制约的作用管理草坪,提高草坪质量,减少人工作业量。

    赤子爱胜蚯蚓激酶的提取工艺及酶学性质研究
    张红艳, 殷红, 韩姗姗, 张强, 辛东林, 冉淦侨
    农学学报    2025, 15 (4): 61-6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44  
    摘要 + 25 )   HTML 1 )    PDF ( 1379KB )( 4 )   

    对比赤子爱胜蚯蚓中提取蚓激酶的不同工艺及参数,分析其酶学性质,促进蚯蚓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结合纤维蛋白平板酶活测定、聚丙烯酰铵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液质联用技术(HPLC-MS)对蚓激酶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得到较佳提取工艺为:以干蚯蚓粉做原料,采用5倍质量比的10 mmol/L Tris-HCl缓冲液浸提离心2次后合并上清液;粗提液采用80%硫酸铵饱和度盐析,10~200 kD孔径的膜分离方法浓缩,膜循环过滤时间≤50 min;不添加保护剂上机冷冻干燥。此提取干燥工艺条件下得到酶活性为201.8万U/g的冻干粉。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包含6种蚓激酶特异性蛋白,相对分子量在24.7~26.3 kD之间;酶液最适pH 7.2~8.0;较稳定区间为pH 7.4~8.8;酶液最适温度区间为50℃以下,稳定温度区间为60℃以下;4℃条件下储藏80 d,酶活保持率可达90%。硫酸铵盐析-冷冻干燥法可以从赤子爱胜蚯干粉中提取得到酶活稳定的蚓激酶产品,实验结果可为蚯蚓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