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红旗,郝仰坤.中国大豆产业回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88-191. [2]	柏宇,关大伟,李力,等.耐高氮优良大豆根瘤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大豆科学,2014,33(6):861-864.
 [3]	吴萍,李正鹏,何庆元,等.大豆根瘤菌AHM2B 菌株培养条件的筛选与优化[J].大豆科学,2014,33(6):953-956.
 [4]	刘庆莉,王金生,吴俊江,等.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35-39.
 [5]	李俊,沈德龙,林先贵.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89.
 [6]	刘丽,马鸣超,姜昕,等.根瘤菌与促生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酶活影响[EB/OL].201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996.S.20150212.1 503.004.html.
 [7]	吴科生,宋尚有,李隆,等.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11):1274-1280.
 [8]	傅波,宋方杰,陈志国.大豆应用根瘤菌减少氮肥施用效果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4,11: 10-11.
 [9]	孟庆英,张春峰,于忠和,等.根瘤菌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31(3):498 -500.
 [10]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2000.
 [11]	薛丽红,曹卫星,罗卫红,等.光谱植被指数与水稻LAI相关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47-52.
 [12]	赵聪慧,张淑娟,王凤花,等.春大豆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空间变异性及相关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9):162-165.
 [13]	赵卫星,陈少波,姜红波,等.茶蚜对不同SPAD值绿色的趋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55-1760.
 [14]	杨海清,姚建松,何勇.基于反射光谱技术的植物叶片SPAD值预测建模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6):1607-1610.
 [15]	钟全林,程栋梁,胡松竹,等.刨花楠和华东润楠叶绿素含量分异特征及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271-276.
 [16]	赵念力,谷维,张俐俐,等.俄罗斯高效大豆根瘤菌肥对大豆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72-73.
 [17]	谢甫绨,马兆惠,张惠君,等.氮肥对不同品质基因型大豆光合生理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29(2):223-227.
 [18]	朱宝国,朱凤莉,张春峰,等.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4,33(4):550-553.
 [19]	朱宝国,张春峰,于忠和,等.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31(2):281-283.
 [20]	周长军,田中艳,李剑英,施氮肥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品种抗线虫8号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6):29-31.
 [21]	李继存,赵云,杨旭,等.大豆新品种山宁17 根瘤菌剂与氮肥配施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7):94-96.
 [22]	张红侠,冯锐华,李俊,等.黄土高原地区优良大豆根瘤菌的筛选与接种方式研究[J].大豆科学,2010,29(6):996-1002.
 [23]	宁哲,王兰,韩微.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4):90-93.
 [24]	张德华,娄厦,刘惠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地位及潜在问题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25-530.
 [25]	杜国明,刘彦随,刘阁.黑龙江省近3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19-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