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俊荣, 杨雪, 蔺喜禄 , 等. 一次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配置及落区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32(1):201-210.
|
[2] |
孙艳辉, 李泽椿, 寿绍文 . 东北地区两次历史罕见暴风雪天气过程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17,36(2):549-561.
|
[3] |
何光碧, 彭俊, 屠妮妮 . 基于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模式地形构造与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2015,34(4):910-922.
|
[4] |
陶祖钰, 郑永光, 张小玲 , 等. 2008年初冰雪灾害和华南准静止锋[J]. 气象学报, 2008,66(5):850-854.
|
[5] |
宫德吉, 李彰俊 . 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J]. 气象, 2001,27(12):3-7.
|
[6] |
张迎新, 张守保, 裴玉洁 , 等. 2009年11月华北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30(5):1204-1212.
|
[7] |
王遵娅, 丁一汇 .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 大气科学, 2006,30(6):1068-1076.
|
[8] |
邹波, 陈忠明 . 一次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中尺度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00,19(2):141-149.
|
[9] |
梅双丽, 牛若芸 . 2016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17,43(2):249-256.
|
[10] |
李跃清, 郁淑华, 彭俊 , 等.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1998)[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11] |
康志明, 罗金秀, 郭文华 , 等. 2005年10月西藏高原特大暴雪成因分析[J]. 气象, 2007,33(8):60-67.
|
[12]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 等.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4版)[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
[13] |
胡顺起, 曹张驰, 陈滔 , 等. 山东省南部一次极端特大暴雪过程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7,36(4):984-992.
|
[14] |
陈德辉, 薛继善 . 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现状与展望[J]. 气象学报, 2004,6(5):623-633.
|
[15] |
乔钰, 周顺武, 马悦 , 等.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J]. 气象科技, 2014,42(6):1039-1046.
|
[16] |
何光碧, 曾波, 郁淑华 , 等.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6,35(4):865-874.
|
[17] |
陈鹏, 刘德, 周盈颖 , 等, 一次重庆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 高原气象, 2015,34(1):82-92.
|
[18] |
邱军, 李江南, 梁毅进 , 等. 东省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J]. 热带地理, 2008,28(5):405-410.
|
[19] |
何光碧, 屠妮妮 .张利红 , 等.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低涡暴雨过程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2013,32(6):1546-1556.
|
[20] |
刘德, 张亚萍, 陈贵川 , 等. 重庆市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
[21] |
邓承之, 江玉华, 周通 . 一次强降温过程中温度与降水分布及成因分析[J]. 气象科技, 2013,41(3):543-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