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16): 145-155.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87
马彪1(), 杨莹博1, 年丽丽2, 张晓宁2, 刘学录1(
)
收稿日期:
2022-05-09
修回日期:
2022-12-07
出版日期:
2023-06-05
发布日期:
2023-05-22
通讯作者:
刘学录,男,1966年出生,甘肃天水人,教授,博士,从事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E-mail:作者简介:
马彪,男,1998年出生,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E-mail:1823650545@qq.com。
基金资助:
MA Biao1(), YANG Yingbo1, NIAN Lili2, ZHANG Xiaoning2, LIU Xuelu1(
)
Received:
2022-05-09
Revised:
2022-12-07
Online:
2023-06-05
Published:
2023-05-22
摘要:
秸秆还田是一种更有效的秸秆处理措施,引起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891篇)和CNKI(3213篇)核心数据库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工程学报》和《印度农业科学杂志》分别是国内外载文量最多的期刊,而农业基础科学和农艺学是最受欢迎的学科类别。(2)发文量前3位的国家有中国(593篇)、印度(130篇)、美国(103篇),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机构,而中国科学院在国际上影响力深远,以鲁剑巍、Ping H E等为代表的团队合作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3)关键词经历了机械化农业—土壤肥力—温室气体排放—秸秆还田技术4个研究阶段。(4)关键词密度共现分析表明,秸秆还田领域研究热点可归纳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与作物产量、长期施肥与秸秆联合效益及保护性耕作与土壤理化性质3个方面,未来可能聚焦于因地制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马彪, 杨莹博, 年丽丽, 张晓宁, 刘学录.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还田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6): 145-155.
MA Biao, YANG Yingbo, NIAN Lili, ZHANG Xiaoning, LIU Xuelu. Research Status of Straw Returning Based on Bibliometric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6): 145-155.
排名 | 学科类别 | 发文量/篇 | 占比/% | ||
---|---|---|---|---|---|
2001—2010 | 2011—2020 | 2001—2020 | |||
1 | 农业基础科学 | 402 | 1461 | 1863 | 32.64 |
2 | 农艺学 | 417 | 1322 | 1739 | 30.47 |
3 | 农作物 | 262 | 927 | 1189 | 20.83 |
4 |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 27 | 178 | 205 | 3.59 |
5 | 农业工程 | 75 | 109 | 184 | 3.22 |
6 | 农业经济 | 31 | 136 | 167 | 2.93 |
7 | 生物学 | 12 | 122 | 134 | 2.35 |
8 | 园艺 | 9 | 83 | 92 | 1.61 |
9 | 植物保护 | 21 | 59 | 80 | 1.40 |
10 |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 4 | 51 | 55 | 0.96 |
排名 | 学科类别 | 发文量/篇 | 占比/% | ||
---|---|---|---|---|---|
2001—2010 | 2011—2020 | 2001—2020 | |||
1 | 农业基础科学 | 402 | 1461 | 1863 | 32.64 |
2 | 农艺学 | 417 | 1322 | 1739 | 30.47 |
3 | 农作物 | 262 | 927 | 1189 | 20.83 |
4 |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 27 | 178 | 205 | 3.59 |
5 | 农业工程 | 75 | 109 | 184 | 3.22 |
6 | 农业经济 | 31 | 136 | 167 | 2.93 |
7 | 生物学 | 12 | 122 | 134 | 2.35 |
8 | 园艺 | 9 | 83 | 92 | 1.61 |
9 | 植物保护 | 21 | 59 | 80 | 1.40 |
10 |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 4 | 51 | 55 | 0.96 |
数据库 | 排名 | 期刊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CNKI | 1 | 《农业工程学报》 | 135 | 9115 | 67.52 | 44 |
2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26 | 7338 | 58.24 | 49 | |
3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110 | 4598 | 41.8 | 37 | |
4 | 《中国农业科学》 | 107 | 5289 | 49.43 | 41 | |
5 | 《应用生态学报》 | 106 | 5992 | 56.53 | 39 | |
WOS | 1 | 《印度农业科学杂志》 | 42 | 61 | 1.45 | 5 |
2 | 《总环境科学》 | 36 | 690 | 19.17 | 17 | |
3 | 《清洁生产杂志》 | 31 | 593 | 19.13 | 13 | |
4 | 《土壤耕作研究》 | 26 | 765 | 29.42 | 14 | |
5 | 《土壤和沉积物杂志》 | 23 | 423 | 18.39 | 11 |
数据库 | 排名 | 期刊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CNKI | 1 | 《农业工程学报》 | 135 | 9115 | 67.52 | 44 |
2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26 | 7338 | 58.24 | 49 | |
3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110 | 4598 | 41.8 | 37 | |
4 | 《中国农业科学》 | 107 | 5289 | 49.43 | 41 | |
5 | 《应用生态学报》 | 106 | 5992 | 56.53 | 39 | |
WOS | 1 | 《印度农业科学杂志》 | 42 | 61 | 1.45 | 5 |
2 | 《总环境科学》 | 36 | 690 | 19.17 | 17 | |
3 | 《清洁生产杂志》 | 31 | 593 | 19.13 | 13 | |
4 | 《土壤耕作研究》 | 26 | 765 | 29.42 | 14 | |
5 | 《土壤和沉积物杂志》 | 23 | 423 | 18.39 | 11 |
排名 | 国家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1 | 中国 | 593 | 8626 | 14.55 | 43 |
2 | 印度 | 130 | 485 | 3.73 | 10 |
3 | 美国 | 103 | 1735 | 16.84 | 23 |
4 | 澳大利亚 | 34 | 848 | 24.94 | 16 |
5 | 德国 | 28 | 797 | 28.46 | 14 |
6 | 加拿大 | 27 | 424 | 15.70 | 11 |
7 | 巴西 | 26 | 409 | 15.73 | 13 |
8 | 英国 | 24 | 358 | 14.92 | 12 |
9 | 巴基斯坦 | 22 | 222 | 10.09 | 10 |
10 | 丹麦 | 16 | 245 | 15.31 | 8 |
排名 | 国家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1 | 中国 | 593 | 8626 | 14.55 | 43 |
2 | 印度 | 130 | 485 | 3.73 | 10 |
3 | 美国 | 103 | 1735 | 16.84 | 23 |
4 | 澳大利亚 | 34 | 848 | 24.94 | 16 |
5 | 德国 | 28 | 797 | 28.46 | 14 |
6 | 加拿大 | 27 | 424 | 15.70 | 11 |
7 | 巴西 | 26 | 409 | 15.73 | 13 |
8 | 英国 | 24 | 358 | 14.92 | 12 |
9 | 巴基斯坦 | 22 | 222 | 10.09 | 10 |
10 | 丹麦 | 16 | 245 | 15.31 | 8 |
数据库 | 排名 | 机构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CNKI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209 | 13177 | 63.05 | 55 |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96 | 7533 | 38.43 | 47 | |
3 | 南京农业大学 | 172 | 6706 | 38.99 | 47 | |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6 | 5857 | 40.12 | 43 | |
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138 | 5750 | 41.60 | 43 | |
WOS | 1 | 中国科学院 | 151 | 4409 | 19.20 | 37 |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90 | 2790 | 31.00 | 29 | |
3 |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 | 71 | 423 | 5.96 | 11 | |
4 | 中国农业大学 | 59 | 1428 | 24.20 | 21 | |
5 | 南京农业大学 | 59 | 1587 | 26.90 | 23 |
数据库 | 排名 | 机构 | 发文量/篇 | 总被引频次/次 | 篇均被引频次/次 | H指数 |
---|---|---|---|---|---|---|
CNKI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209 | 13177 | 63.05 | 55 |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96 | 7533 | 38.43 | 47 | |
3 | 南京农业大学 | 172 | 6706 | 38.99 | 47 | |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6 | 5857 | 40.12 | 43 | |
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138 | 5750 | 41.60 | 43 | |
WOS | 1 | 中国科学院 | 151 | 4409 | 19.20 | 37 |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90 | 2790 | 31.00 | 29 | |
3 |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 | 71 | 423 | 5.96 | 11 | |
4 | 中国农业大学 | 59 | 1428 | 24.20 | 21 | |
5 | 南京农业大学 | 59 | 1587 | 26.90 | 23 |
排名 | 文献名 | 被引频次/次 | 代表作者 | 出版年 |
---|---|---|---|---|
1 | 《The effect of pyrolysis conditions on biochar stability as determined by three methods》 | 217 | Crombie Kyle | 2013 |
2 | 《Degradability of black carbon and its impact on trace gas fluxes and carbon turnover in paddy soils》 | 152 | Knoblauch Christian | 2011 |
3 |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enzyme activities an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under long-term straw return in north-central China》 | 140 | Zhao Shicheng | 2016 |
4 | 《Nutrient availability limit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rable soils》 | 140 | Kirkby Clive A | 2014 |
5 | 《Effects of crop residue returning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agricultural soils》 | 133 | Shan Jun | 2013 |
6 |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under short-term straw return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 109 | Chen Zhaoming | 2017 |
7 | 《Post-fire mulching for runoff and erosion mitigation Part I: Effectiveness at reducing hillslope erosion rates》 | 108 | Robichaud Peter R | 2013 |
8 | 《Economics- and policy-driven organic carbon input enhancement dominates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croplands》 | 107 | Zhao Yongcun | 2018 |
9 |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residue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hanges in paddy soils of China: A meta-analysis》 | 103 | Tian Kang | 2015 |
10 | 《Long-term combined chemical and manure fertilizations increas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aggregate fractions at three typical cropland soils in China》 | 98 | He Y T | 2015 |
排名 | 文献名 | 被引频次/次 | 代表作者 | 出版年 |
---|---|---|---|---|
1 | 《The effect of pyrolysis conditions on biochar stability as determined by three methods》 | 217 | Crombie Kyle | 2013 |
2 | 《Degradability of black carbon and its impact on trace gas fluxes and carbon turnover in paddy soils》 | 152 | Knoblauch Christian | 2011 |
3 |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enzyme activities an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under long-term straw return in north-central China》 | 140 | Zhao Shicheng | 2016 |
4 | 《Nutrient availability limit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rable soils》 | 140 | Kirkby Clive A | 2014 |
5 | 《Effects of crop residue returning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agricultural soils》 | 133 | Shan Jun | 2013 |
6 |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under short-term straw return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 109 | Chen Zhaoming | 2017 |
7 | 《Post-fire mulching for runoff and erosion mitigation Part I: Effectiveness at reducing hillslope erosion rates》 | 108 | Robichaud Peter R | 2013 |
8 | 《Economics- and policy-driven organic carbon input enhancement dominates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croplands》 | 107 | Zhao Yongcun | 2018 |
9 |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residue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hanges in paddy soils of China: A meta-analysis》 | 103 | Tian Kang | 2015 |
10 | 《Long-term combined chemical and manure fertilizations increas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aggregate fractions at three typical cropland soils in China》 | 98 | He Y T | 2015 |
数据库 | 年份 | 突显性 | 频次 | 数据库 | 年份 | 突显性 | 频次 | ||||||
---|---|---|---|---|---|---|---|---|---|---|---|---|---|
关键词 | 强度 | 关键词 | 频次 | 关键词 | 强度 | 关键词 | 频次 | ||||||
CNKI | 2001—2009 | 保护性耕作 | 15.17 | 秸秆还田 | 1235 | WOS | 2010—2013 | 经济学 | 4.93 | 管理 | 144 | ||
农业工程 | 13.53 | 土壤养分 | 142 | 土壤有机质 | 3.84 | 氮 | 142 | ||||||
土壤肥力 | 7.29 | 保护性耕作 | 123 | 产量 | 3.08 | 产量 | 128 | ||||||
冬小麦 | 6.03 | 冬小麦 | 105 | 缓解 | 2.93 | 土壤 | 109 | ||||||
农作物秸秆 | 5.05 | 土壤肥力 | 104 | 农业 | 2.78 | 碳 | 100 | ||||||
水稻土 | 4.62 | 土壤有机碳 | 102 | 生态系统 | 2.76 | 耕作 | 90 | ||||||
有机质 | 4.3 | 土壤酶活性 | 85 | 微生物群落 | 2.56 | 有机碳 | 80 | ||||||
土壤耕作 | 3.91 | 耕作方式 | 76 | 农家肥 | 2.56 | 小麦 | 74 | ||||||
2010—2015 | 土壤温度 | 6.59 | 温室气体 | 62 | 2014—2016 | 生产力 | 3.94 | 秸秆还田 | 96 | ||||
玉米秸秆还田 | 5.24 | 生物炭 | 53 | 秸秆 | 3.72 | 温室气体排放 | 62 | ||||||
有机肥 | 4.64 | 耕作措施 | 44 | 排放量 | 3.62 | 微生物群落 | 43 | ||||||
耕作方式 | 4.19 | 土壤团聚体 | 39 | 长期施肥 | 3.47 | 生产力 | 40 | ||||||
养分流失 | 4.18 | 小麦秸秆 | 27 | 一氧化二氮 | 3.21 | 冬小麦 | 36 | ||||||
耕作措施 | 3.87 | 春玉米 | 26 | 硝化 | 2.96 | 积累 | 31 | ||||||
DNDC模型 | 3.84 | 土壤理化性质 | 25 | 生物群 | 2.85 | 多样性 | 30 | ||||||
2016—2020 | 土壤团聚体 | 5.68 | 高通量测序 | 17 | 2018—2020 | 能源 | 3.28 | 使用效率 | 22 | ||||
高通量测序 | 5.5 | 养分释放 | 15 | 土壤质量 | 2.7 | 秸秆结合 | 21 | ||||||
稻麦轮作 | 4.82 | 秸秆深还 | 12 | 农作物秸秆 | 2.7 | 机制 | 18 | ||||||
生物炭 | 4.79 | 生物质碳 | 11 | 群落结构 | 2.62 | 细菌群落 | 17 | ||||||
双季稻 | 3.83 | 技术采纳 | 6 | ||||||||||
春玉米 | 3.66 | 化肥减释 | 5 | ||||||||||
干物质 | 3.52 | 微生物群落结构 | 4 |
数据库 | 年份 | 突显性 | 频次 | 数据库 | 年份 | 突显性 | 频次 | ||||||
---|---|---|---|---|---|---|---|---|---|---|---|---|---|
关键词 | 强度 | 关键词 | 频次 | 关键词 | 强度 | 关键词 | 频次 | ||||||
CNKI | 2001—2009 | 保护性耕作 | 15.17 | 秸秆还田 | 1235 | WOS | 2010—2013 | 经济学 | 4.93 | 管理 | 144 | ||
农业工程 | 13.53 | 土壤养分 | 142 | 土壤有机质 | 3.84 | 氮 | 142 | ||||||
土壤肥力 | 7.29 | 保护性耕作 | 123 | 产量 | 3.08 | 产量 | 128 | ||||||
冬小麦 | 6.03 | 冬小麦 | 105 | 缓解 | 2.93 | 土壤 | 109 | ||||||
农作物秸秆 | 5.05 | 土壤肥力 | 104 | 农业 | 2.78 | 碳 | 100 | ||||||
水稻土 | 4.62 | 土壤有机碳 | 102 | 生态系统 | 2.76 | 耕作 | 90 | ||||||
有机质 | 4.3 | 土壤酶活性 | 85 | 微生物群落 | 2.56 | 有机碳 | 80 | ||||||
土壤耕作 | 3.91 | 耕作方式 | 76 | 农家肥 | 2.56 | 小麦 | 74 | ||||||
2010—2015 | 土壤温度 | 6.59 | 温室气体 | 62 | 2014—2016 | 生产力 | 3.94 | 秸秆还田 | 96 | ||||
玉米秸秆还田 | 5.24 | 生物炭 | 53 | 秸秆 | 3.72 | 温室气体排放 | 62 | ||||||
有机肥 | 4.64 | 耕作措施 | 44 | 排放量 | 3.62 | 微生物群落 | 43 | ||||||
耕作方式 | 4.19 | 土壤团聚体 | 39 | 长期施肥 | 3.47 | 生产力 | 40 | ||||||
养分流失 | 4.18 | 小麦秸秆 | 27 | 一氧化二氮 | 3.21 | 冬小麦 | 36 | ||||||
耕作措施 | 3.87 | 春玉米 | 26 | 硝化 | 2.96 | 积累 | 31 | ||||||
DNDC模型 | 3.84 | 土壤理化性质 | 25 | 生物群 | 2.85 | 多样性 | 30 | ||||||
2016—2020 | 土壤团聚体 | 5.68 | 高通量测序 | 17 | 2018—2020 | 能源 | 3.28 | 使用效率 | 22 | ||||
高通量测序 | 5.5 | 养分释放 | 15 | 土壤质量 | 2.7 | 秸秆结合 | 21 | ||||||
稻麦轮作 | 4.82 | 秸秆深还 | 12 | 农作物秸秆 | 2.7 | 机制 | 18 | ||||||
生物炭 | 4.79 | 生物质碳 | 11 | 群落结构 | 2.62 | 细菌群落 | 17 | ||||||
双季稻 | 3.83 | 技术采纳 | 6 | ||||||||||
春玉米 | 3.66 | 化肥减释 | 5 | ||||||||||
干物质 | 3.52 | 微生物群落结构 | 4 |
[1] |
彭春艳, 罗怀良, 孔静.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3):14-20.
|
[2] |
魏廷举, 耿全胜.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J].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2(1):30-33.
|
[3] |
薛坚, 赵秉强, 李凤超, 等. 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J]. 土壤肥料, 1993(2):27-29.
|
[4] |
王振忠, 李庆康, 吴敬民, 等.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00(4):47-49.
|
[5] |
李红, 周连第, 张有山,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1):36-38.
|
[6] |
朱兴娟, 李桂花, 涂书新, 等. 秸秆和秸秆炭对黑土肥力及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7(12):2785-2792.
|
[7] |
doi: 10.1111/gcbb.12030 URL |
[8] |
doi: 10.1016/j.soilbio.2010.07.012 URL |
[9] |
|
[10] |
doi: 10.1016/j.soilbio.2013.09.032 URL |
[11]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5.06.011 URL |
[12] |
doi: 10.1073/pnas.1700292114 URL |
[13] |
doi: 10.1002/jpln.v184.2 URL |
[14] |
魏冰阳, 蔺公振.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01(1):22-23,26.
|
[15] |
宫亮, 孙文涛, 王聪翔, 等.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8(2):122-124,130.
|
[16] |
周波, 刘登民, 劳秀荣, 等.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6):16015-16019.
|
[17] |
王丙文, 迟淑筠, 田慎重, 等.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5):170-178.
|
[18] |
张贺, 郭李萍, 谢立勇, 等. 不同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J]. 土壤通报, 2013, 44(3):653-659.
|
[19] |
张冉, 赵鑫, 濮超, 等. 中国农田秸秆还田土壤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2):1-6.
|
[20] |
蔡红光, 梁尧, 刘慧涛, 等.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 2019, 27(5):123-129.
|
[21] |
李一, 王秋兵. 我国秸秆资源养分还田利用潜力及技术分析[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1):119-126.
|
[22] |
doi: 10.1007/s11368-013-0732-0 URL |
[23] |
翟明振, 胡恒宇, 宁堂原, 等. 盐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对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响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64-73.
|
[24] |
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等.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1, 27(3):17-20,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4 |
[25] |
于维水, 王碧胜, 王士超, 等. 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4种典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2):29-34.
|
[26] |
陈春兰, 陈安磊, 魏文学, 等.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2):14-20.
|
[27] |
季诗域, 王旭东, 石思博, 等. 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5):1181-1188.
|
[28] |
刘明, 张爱君, 陈晓光, 等.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及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0):3445-345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10.022 |
[29] |
张仁陟, 罗珠珠, 蔡立群, 等.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 20(4):1-10.
|
[30] |
殷志遥, 黄丽, 薛斌, 等. 稻-油轮作下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1):1604-1614.
|
[31] |
|
[32] |
doi: 10.1007/s42106-021-00152-6 |
[33] |
doi: 10.1038/s41598-021-95015-5 pmid: 34326434 |
[34] |
doi: 10.1016/j.agee.2014.08.001 URL |
[35] |
常志州, 陈新华, 杨四军, 等.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4):909-914.
|
[36] |
李春喜, 张令令, 马守臣, 等. 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含量、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2):145-150.
|
[1] | 苗欢, 乔云发, 李清, 苗淑杰. 模拟降雨对稻田氮素损失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85-91. |
[2] | 梁展图, 全林发, 梁盛曦, 陈炳旭, 马群, 姚琼. 基于CiteSpace的鳞翅目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142-148. |
[3] | 孙力扬, 徐明岗, 王晋峰, 李建华, 刘平, 孙楠. 北方地区土壤速效养分及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100-108. |
[4] | 叶威, 赖锦涛, 曾坚, 郭靖.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的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154-164. |
[5] | 房宇, 王仕宝, 杨洁, 张慧, 何志鹏, 张娜, 吴鹏, 朱志凯. 基于中国知网的青牛胆属植物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0): 156-164. |
[6] | 吴松, 周甜, 杨立宾, 江云兵, 潘虹, 刘永志, 杜君. 基于VOSviewer的叶际微生物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142-150. |
[7] | 陈和敏, 肖文芳, 陈和明, 吕复兵, 朱根发, 李宗艳, 李佐. 基于CiteSpace的兰花保鲜研究进展及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151-164. |
[8] | 王绍新, 王宝宝, 李中建, 许洛, 冯健英. 中国鲜食玉米的研究脉络和趋势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8-15. |
[9] | 马彪, 刘学录, 年丽丽, 李亮亮, 杨莹博. 2011—2020年土壤修复领域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5): 143-151. |
[10] | 张晓晴, 李雅, 魏珊, 任大军, 张淑琴. 基于CiteSpace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知识图谱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4): 133-143. |
[11] | 王爱姣, 叶春蕾, 牛为民, 车发展. 2002—2022年国内外虎杖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134-140. |
[12] | 胡雪纯, 解文艳, 马晓楠, 周怀平, 杨振兴, 刘志平.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8-13. |
[13] | 王洋, 张瑞, 周雨晴, 刘永昊, 刘高生, 戴其根.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水稻耐盐性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1): 147-153. |
[14] | 吴宇炼, 范慧艳, 汪彦欣, 徐凯逸, 邵承媛. 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138-146. |
[15] | 张楠, 潘仕球, 乔云发, 朱保国, 苗淑杰. 秸秆还田及添加生物炭对黑土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79-8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