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缓释送嫁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秋丽, 赵轶鹏, 丁震乾, 王友霜, 何弯弯, 薛炮, 范运新, 胡婷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43  
    摘要 + 49 )   HTML 4 )    PDF ( 1346KB )( 18 )   

    为探究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对水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华浙优210’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分次施肥为对照(CK),施用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为处理(T),来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处理对水稻的茎蘖数、SPAD值、形态学特征没有显著影响,然而,T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水稻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的根冠比,这有助于水稻壮苗;T处理可降低水稻生育中后期的根冠比,增加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从而为高产打下基础。由于有效穗数降低,T处理的产量略低于CK,但无显著影响。T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对稻米的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所以,施用缓释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能够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目的。

    文山州12个常规籼稻品种的适应性评价与筛选
    李建, 王定开, 熊建云, 王天明, 魏康碧, 王文鑫, 魏冬梅, 李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9-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2  
    摘要 + 33 )   HTML 3 )    PDF ( 1357KB )( 18 )   
    为筛选适宜在文山州地区种植的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以云南省9家育种单位选育的1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及产量等18个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12个水稻品种均能在当地正常成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文稻33号’、‘南晶香占’和‘三斗16号’。12个品种平均产量为8619.52 kg/hm2,其中产量最高的为‘红稻12号’(9653.5 kg/hm2)、‘中科晶毫’(9501.4 kg/hm2)和‘彩禾17号’(9312.8 kg/hm2),比CK分别增产13.37%、11.58%和9.37%。米质测定中表现最好的品种是‘文稻33号’,其米质达国优1级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实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直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垩白率、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4个主要指标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956%,基本反映了12个品种原始数据所携带的绝大部分信息。综合分析,‘红稻12号’、‘三斗16号’、‘金籼168’和‘文稻33号’的综合表现较为突出,‘红稻12号’可作为高产稳产品种、‘三斗16号’和‘金籼168’可作为优质品种、‘文稻33号’可作为优质高产品种在文山州种植。研究结果为文山州优质常规籼稻的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蔡金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19-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5  
    摘要 + 34 )   HTML 1 )    PDF ( 1117KB )( 7 )   
    为研究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以长江中下游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人工调查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利用Perten DA 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测定小麦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变幅为5679.00~6331.50 kg/hm2,有效穗变幅为427.50万~502.50万/hm2,生育期变幅为195~202 d,株高变幅为73.00~93.00 cm,穗粒数变幅为32.60~40.00粒,千粒重变幅为37.00~47.10 g。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来看,有效穗、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性(r=0.1707、r=0.0401、r=0.2277、r=0.0299),而株高则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r =-0.0587)。进行通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能提高籽粒产量,其中以增加穗粒数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0.8390),其次是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Py=0.6668),增加有效穗的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Py=0.4916)。综合比较,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这表明小麦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以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育种及后代选择提供较大空间。
    不同播期对三江平原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秧苗素质及分蘖动态的影响
    褚春燕, 李辰晖, 王艳, 庞云超, 韩俊杰, 王萍, 翟墨, 姜丽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6  
    摘要 + 66 )   HTML 9 )    PDF ( 1424KB )( 35 )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播期对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秧苗生长性状和分蘖动态的影响,为科学选择水稻生产的播种和移栽日期提供依据,以促进稳定高产。以三江平原主栽品种‘龙粳31’为试材,设置4个播期,相邻播期间隔时间步长10 d,将当地多年平均播期设为第2期(T2),向前设置1期(T1),向后设置2期(T3—T4)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大田营养生长期随着播期推迟,水稻发育进程加快,逐日温度适宜度不适宜天数减少,发育期温度适宜度上升,≥10℃有效积温下降;≥10℃有效积温与分蘖数的决定系数均在92.8%以上,对水稻分蘖数影响系数在4.7~8.9之间;T1播期在返青—分蘖期遭遇最低温达3.3℃的阶段性低温,连续7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低于0.3,其中4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为0,秧苗性状指标最低;T2播期株高最大达73 cm,单株叶面积103.27 cm2,单株干物质1.01 g,穴最大分蘖数达到18株。综合来看T2播期秧苗素质指标最高,T3次之,5月11—21日为最佳移栽期。研究结果为水稻种植科学选择移栽期、趋利避害和促进稳产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广东丝苗米品种萌发幼苗期及苗期的耐盐性评价
    梁嘉燕, 孔雷蕾, 胡晓丹, 杨旭健, 杨武, 白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8-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6  
    摘要 + 54 )   HTML 17 )    PDF ( 1337KB )( 17 )   

    本研究旨在评价广东丝苗米品种在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为丝苗米的品种选择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选取15个广东丝苗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盐胁迫处理,观察这些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发芽率、苗期存活率等。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对丝苗米品种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在萌发幼苗期,杂交稻相较于常规稻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其中‘青香优19香’和‘软华优金丝’尤为突出,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在苗期,‘香秀占’、‘莉香占’、‘南晶香占’、‘恒丰优油香’和‘耕香优荔丝苗’等品种则显示出较高的耐盐性。鉴于不同品种间耐盐性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综合考虑其他品种需求因素后,优先选用耐盐性较强的品种或杂交品种,在有咸潮侵扰历史的丝苗米产区,推荐选用杂交品种。针对不同品种,在面临盐胁迫时的应对措施要有所区别,以增强产量的稳定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及抗倒伏的影响
    刘萍, 毕海滨, 杨云峰, 卓玛, 赵晴晴, 文廷刚, 陈昱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16-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38  
    摘要 + 52 )   HTML 7 )    PDF ( 1278KB )( 30 )   

    为明确间作大豆抗倒伏的有效途径,于2023年夏大豆生长季,在山东淄博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田间试验,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玉米品种选用‘登海710’,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种植模式,M1模式(大豆玉米6:4模式)和M2模式(大豆玉米6:3模式),副区为生长调节剂处理,设R1(硅肥)、R2(硅肥+27.5%胺鲜·甲哌鎓)、R3(27.5%胺鲜·甲哌鎓)和R4(清水对照)4个处理,共计8个处理。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处理间大豆顶三叶SPAD值、冠层营养指标、抗倒伏性状指标和产量指标的差异,明确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对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大豆鼓粒期,各处理植株冠层营养指标参数均高于对照,植株茎秆抗折力、茎秆干重和茎秆充实度均以R2处理最高,R2和R3处理的主茎长均低于R1和R4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高于对照R4处理,产量均以R2处理最高,且M1R2处理的产量要高于M2R2处理;抗倒伏指数与茎秆抗折力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长呈负相关。说明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喷施均可提高夏大豆鼓粒期冠层营养指标,同时,通过提高大豆植株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充实度、降低株高,提高大豆抗倒伏指数,抑制植株倒伏。综上所述,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可通过提高植株抗性、降低株高、改善植株空间结构,促进植株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研究以期为间作大豆抗倒增产和提质增效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公谷’系列简化栽培品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综合评价
    安亚明, 赵文庆, 赵宇, 刘会静, 高洋, 刘猛, 付博文, 李顺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22-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80  
    摘要 + 42 )   HTML 8 )    PDF ( 1321KB )( 10 )   

    本研究旨在评价‘公谷’系列谷子简化栽培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综合效益,探索谷子高效生产技术,推动谷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东北地区102份农户3 a的调研数据,运用密切值模型对‘公谷’系列简化栽培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的综合效益展开评价。结果显示,在同期品种间,‘公谷’系列品种于2021、2022、2023年的密切值分别为0.0167、0.1146、0.1674,均低于普通谷子品种和玉米,表明该系列品种的综合效益最高;从整体情况来看,2022年‘公谷’系列的密切值最低,为0.1350,表明2022年‘公谷’系列的综合效益最佳,而2021年玉米的密切值最高为0.6175,则说明2021年玉米的综合效益最低。简化栽培品种‘公谷’系列综合效益最佳,普通谷子品种处于中间水平,玉米在保障粮食产量上有重要作用,但其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所以,应加大‘公谷’系列品种的推广力度,提升普通谷子品种的效益,并对玉米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技术创新,以提高各品种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在于密切值模型的应用,该模型为谷子简化栽培品种的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而研究成果结论为谷子种植提供了明确的优化方向和策略建议。

    种植密度对甜糯玉米新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玉浩, 蒙云飞, 贺囡囡, 韦桂旺, 韦爱娟, 王珊, 冯云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4  
    摘要 + 97 )   HTML 8 )    PDF ( 1149KB )( 70 )   

    为明确甜糯玉米新品种的最适种植密度,以鲜食玉米新品种‘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为试验材料,设置40000、46667、53333、60000、66667株/hm2 5个密度水平,以及春播和秋播2个播期条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糯玉米单株产量、果穗穗长、果穗穗粗以及植株茎粗等指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和果穗秃尖长等指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产量及经济效益,‘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在广西的合理种植密度为46667~53333株/hm2

    玉米活体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张峻, 吴娟娟, 罗哲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7-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4  
    摘要 + 59 )   HTML 4 )    PDF ( 1402KB )( 8 )   

    为系统总结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玉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笔者重点探讨玉米活体单倍体高频诱导系的选育方法、形成机理、鉴定方法、加倍方法以及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以期为活体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归纳了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研究表明,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选育优良自交系和群体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频诱导系选育,成功获得大量优良单倍体植株,鉴定和加倍方法有效提高了单倍体形成和稳定性。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群体改良中展现出明显的加倍效果,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应用活体单倍体技术,可以加快品质改良和产量提升的步伐,为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绿豆叶片光合、根系伤流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齐泽鑫, 关成龙, 张梦如, 王也, 孙文正, 张治安, 包淑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18-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7  
    摘要 + 55 )   HTML 3 )    PDF ( 1366KB )( 8 )   

    为明确结荚后不同绿豆品种叶片光合、根系伤流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以‘吉绿8号’、‘吉绿9号’、‘吉绿12号’、‘吉绿17号’和‘吉绿20号’5个吉林省主要种植的绿豆品种为材料,在绿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结荚期(R4期)测定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根系伤流特性,在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绿豆品种叶片光合、根系伤流特性和产量存在差异,‘吉绿12号’和‘吉绿9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根伤流液伤流强度、伤流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强度、可溶性糖含量及强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强度、产量较高,显著高于‘吉绿8号’、‘吉绿17号’和‘吉绿20号’,其中‘吉绿12号’和‘吉绿9号’各指标之间的差异较小。绿豆的产量与叶片光合能力和根伤流中的组分及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绿豆品种的产量与叶片光合和根伤流特性密切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根伤流强度可作为选育高产绿豆品种的指标。

    适宜漳州市龙海区冬种马铃薯新品种的筛选
    黄水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25-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5  
    摘要 + 63 )   HTML 2 )    PDF ( 1248KB )( 12 )   

    优选适宜漳州市龙海区冬种马铃薯新品种,推进马铃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中薯50’、‘闽薯12号’、‘云薯109’、‘陇薯24号’、‘实验1号’、‘福农4号’、‘福农5号’、‘华颂3号’、‘沃土5号’9个新品种,以及‘费乌瑞它’(CK)为供试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同‘费乌瑞它’相比,‘福农4号’、‘福农5号’、‘中薯50’、‘沃土5号’、‘华颂3号’、‘闽薯12号’、‘实验1号’的鲜薯产量分别增加了42.63%、39.66%、29.00%、25.39%、20.69%、10.19%、9.56%,‘云薯109’、‘陇薯24’分别降低了19.91%、7.37%(P<0.01)。9个新品种均为受市场认可的黄皮黄肉、薯形椭圆的品种,与‘费乌瑞它’差异不大;薯块的大中薯率、干物质含量和食味等综合品质由好到差为‘福农5号’/‘福农4号’>‘沃土5号’/‘实验1号’/‘华颂3号’>‘费乌瑞它’/‘中薯50’>‘闽薯12号’/‘云薯109’/‘陇薯24号’;‘闽薯12号’、‘陇薯24号’、‘中薯50’和‘费乌瑞它’有不同程度的二次生长、空心和裂薯,其他品种未发现生理缺陷;生育期(83~89 d)及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适宜;‘陇薯24号’、‘华颂3号’、‘费乌瑞它’在田间对晚疫病高感,其他品种为中感。研究认为,‘福农4号’、‘福农5号’、‘中薯50’、‘沃土5号’、‘华颂3号’和‘实验1号’在漳州市龙海区冬种上的综合表现优于‘费乌瑞它’。建议将‘福农4号’、‘福农5号’作为主栽品种,‘中薯50’、‘沃土5号’、‘华颂3号’和‘实验1号’作为供选品种,在当地冬种马铃薯生产上进行示范与推广应用。

    化学打顶对长绒棉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杜斌, 刘霞, 王承强, 田楠, 刘露, 白玉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32-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35  
    摘要 + 58 )   HTML 2 )    PDF ( 1250KB )( 8 )   

    为明确化学打顶剂对长绒棉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以长势强、节间长的‘元龙39号’和长势稳健、节间短的‘元龙6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个喷施剂量,分析2种类型长绒棉对化学打顶的响应。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后长绒棉株高、果枝数、株高增长量、单株铃数随喷施剂量增加呈递减的趋势,60%以上的成铃集中在5~12台果枝;化学打顶对长绒棉铃重、衣分、产量没有影响,而马克隆值、成熟度有升高的趋势。化学打顶后‘元龙62号’仍有较多的新生果枝,且能形成有效铃,具有增产的潜力;而‘元龙39号’对化学打顶剂敏感,高剂量下新生果枝有限,有效铃形成少,影响最终产量。综合来看,2个品种上喷施1125 mL/hm2化学打顶剂+150 g/hm2 98%可溶性粉剂能替代人工打顶,在控制株高等农艺性状的同时,确保了产量和品质。

    光照强度对遮荫栽培茄衣烟叶的影响研究进展
    郭文龙, 王会青, 丁松爽, 邢卓冉, 刘峰, 邓呈, 唐杰, 时向东, 丁建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38-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4  
    摘要 + 56 )   HTML 2 )    PDF ( 1083KB )( 9 )   

    遮荫栽培是优质茄衣烟叶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光照强度是遮荫栽培条件下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烟叶在不同遮荫条件下因光照强度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茄衣烟叶遮荫生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要在完善茄衣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遮荫对茄衣烟叶外观、物理、化学、感官等质量影响的研究,并需进一步探索与品种、产区实际相适应的遮荫生产体系,逐步实现国产茄衣的有效供给。

    冷等离子体技术在种子处理和植物生长中的研究进展
    赵欣茹, 邢聪颖, 叶子帆, 刘振中, 梁珂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45-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9  
    摘要 + 79 )   HTML 11 )    PDF ( 1434KB )( 8 )   

    鉴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气候急剧变化的严峻形势,确保粮食安全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一种经济、有效和实用的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近年来,冷等离子体技术因体系温度低、绿色环保、无残留、效率高等优点,在种子处理和激活植物内部生理生化状态进而提高抗逆性、产量方面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文章综述了冷等离子体技术在种子消毒、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提升植株抗性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阐述了该技术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其在物理化学、生理生化层面的作用机制。此外,文章指出,冷等离子体处理不同对象时的主要活性成分、参数配置不同。

    氧化石墨烯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梁文召, 周诗意, 韦瑞燕, 石琳亚, 刘乃新, 于清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1  
    摘要 + 87 )   HTML 4 )    PDF ( 1332KB )( 10 )   

    为了研究盐胁迫下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试验以水稻‘哈粳稻15号’为试验材料,在正常条件和盐胁迫下(0.05 mol/L NaCl)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5、50、100 mg/L)的GO引发处理,检测不同处理后水稻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及其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低浓度GO(25 mg/L)可以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而高浓度GO(50、100 mg/L)则明显抑制其萌发。25 mg/L的GO可以增加盐胁迫下种子的生命力,提高出苗率;(2)高浓度GO与NaCl复合处理,可以进一步加重盐胁迫对水稻种子生长的抑制效应,同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3)GO处理促进了渗透调节物的合成与积累,增加水稻种子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盐害能力,强化幼苗的耐盐能力,显著提升其在盐环境下的出苗和成苗效率。低浓度GO可以促进水稻萌发,而高浓度GO对水稻生长具有一定危害。特别是在盐胁迫下,高浓度GO可以加大盐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毒害。建议盐碱地区在水稻生产实践中慎用高浓度GO相关肥料等。

    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陈澎军, 张蛟, 韩继军, 缪源卿, 崔士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8-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9  
    摘要 + 60 )   HTML 4 )    PDF ( 1257KB )( 12 )   

    2021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以‘南粳5055’为试验品种布置水稻种植试验,设置5个叶面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糖醇硅处理(SF1)、海藻液硅处理(SF2)、液体硅锌肥处理(SF3)、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处理(SF4),旨在研究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沿海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F1、SF2、SF3和SF4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9.24%、7.31%、0.28%和3.64%,且SF1下达到显著水平;同时,SF1下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和着粒密度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水稻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F1>SF2>SF4>SF3>CK;水稻抽穗期各喷施处理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SF1和SF3下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水稻成熟期SF1、SF3和SF4下穗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增加(P<0.05);水稻抽穗期各器官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叶片>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片,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片;(3)与CK相比,叶片干物质转运量(SF3)、穗部干物质增加量(SF1、SF2和SF3)显著增加;茎鞘(SF2、SF3和SF4)和叶片(SF1)氮素转运量、穗部(SF1、SF3和SF4)氮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水稻茎鞘(SF3)和叶片(SF1)钾素转运量、穗部(SF3)钾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P<0.05);(4)滩涂水稻产量与穗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素转运量呈正相关,与成熟期穗干物质积累量、穗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钾素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5)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本沿海滩涂地区,通过叶面喷施适宜的外源硅肥(特别是糖醇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喷施外源硅肥主要提高了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了水稻穗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

    腐解菌剂耦合尿素对水稻秸秆腐解率及产量的影响
    李阳阳, 陈帅民, 徐铭鸿, 迟畅, 马巍, 王胤平, 宋艳, 范作伟, 吴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18-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7  
    摘要 + 56 )   HTML 4 )    PDF ( 1150KB )( 6 )   

    为遴选出适宜东北地区冷凉条件下水稻秸秆原位还田腐解效果最优的菌剂产品,并明确腐解菌剂与尿素耦合的最佳用量,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红旗农场和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选择3种腐解菌剂进行田间比选试验,以水稻秸秆腐解率、水稻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为指标,遴选出应用效果较好的菌剂产品;设置秸秆还田配施该腐解菌剂与不同尿素用量耦合试验,明确最适宜的尿素用量。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腐解菌剂NKY表现出更好的田间应用效果,红旗农场和万昌镇的周年秸秆腐解率分别为68.8%和67.2%,与未施菌剂处理(CK)相比分别提高38.5和35.5个百分点,水稻株高、分蘖数和干物重也均有所增加,水稻产量分别提高6.0%和6.8%;尿素与腐解菌剂NKY耦合的最适宜用量为75 kg/hm2,与未施尿素相比,秸秆腐解率提高8.7%,产量提高6.2%。综上所述,自主研发的腐解菌剂NKY不仅有很好的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生育期喷施海藻酸增效液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田翠玲, 田家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25-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8  
    摘要 + 53 )   HTML 2 )    PDF ( 1202KB )( 7 )   

    为探究海藻酸增效液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设置4个不同浓度处理,分别为0 mg/kg (CK)、30 mg/kg (N30)、60 mg/kg (N60)、90 mg/kg (N90),研究了不同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喷施海藻酸增效液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及籽粒的灌浆速率,尤其是在开花后期,相较于CK处理,仍能保持明显优势。各浓度处理的茎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穗轴+颖壳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显著高于CK,其中拔节期N30处理的优势最为明显。在光合作用中,喷施海藻酸增效液显著提高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降低了小麦旗叶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使作物始终保持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在产量及构成因素中,各浓度处理的穗数及穗粒数与CK相比差异不大,但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CK,其中拔节期按照30 mg/kg喷施海藻酸增效液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为8811.96 kg/hm2,相较于同生育期CK处理,产量提高了12.01%。综上所述,拔节期按照30 mg/kg喷施海藻酸增效液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方案。

    小麦新品种‘菏麦26’的产量及品质特性研究
    任庆国, 吴广俊, 林平, 张继雨, 张鑫, 张永珊, 海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32-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5  
    摘要 + 53 )   HTML 2 )    PDF ( 1152KB )( 8 )   

    为深入了解‘菏麦26’的生产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HHN科企创新联合体黄淮南片冬水组2016—2018年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数据,以‘周麦18’作为对照,对‘菏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抗性和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菏麦26’ 3年产量较对照‘周麦18’分别增产4.5%、11.53%、5.28%,达到显著水平;‘菏麦26’变异系数偏小于‘周麦18’,高稳系数较大,适应度较高;各试点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菏麦26’平均产量呈线性回归,回归系数趋于1;‘菏麦26’抗倒伏能力强,但抗病性一般;‘菏麦26’籽粒整齐度好、容重偏高、品质优良。综上,‘菏麦26’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特点,在黄淮南片冬麦区有良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脱落酸对低温胁迫下菜豆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
    姜子健, 杨茂林, 杨晓旭, 刘畅, 刘大军, 冯国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9): 38-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7  
    摘要 + 51 )   HTML 4 )    PDF ( 1356KB )( 12 )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对低温胁迫下菜豆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研究了脱落酸缓解菜豆冷害的调控机理。以低温敏感型的菜豆品种‘热那亚’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组(CK)、低温处理组(LT)、以及喷施10 mg/L ABA溶液(T10)、20 mg/L ABA溶液(T20)、30 mg/L ABA溶液(T30)、40 mg/L ABA溶液(T40)后进行低温胁迫的4个不同浓度脱落酸处理组。对其幼苗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T10处理组菜豆幼苗生长指标达到峰值,较LT组植株的株高、根长、茎粗和叶面积分别增加了48.47%、43.46%、73.20%和65.69%,差异显著。此外喷施ABA降低了低温胁迫下菜豆幼苗的电解质渗透率,增强了抗氧化酶POD、SOD的活性,清除了多余的ROS,降低了MDA、H2O2、O2-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保护了菜豆细胞膜结构。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由此可见,喷施适宜浓度ABA可以促进低温胁迫下菜豆幼苗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