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水稻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砚山县旱种的水稻品种及其适宜的栽培密度。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华浙优261’,粳稻品种:‘云两优502’、‘云科粳1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栽培密度水平,采用水稻旱种旱管栽培的方式,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进行试验,分析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中籼稻材料在高密度下孕穗、齐穗提前,比低密度条件下早成熟1~3 d,而粳稻材料则相反;4个品种的株高均在B3(108万/hm2)密度下最高;水稻植株剑叶的SPAD值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随密度的增加,倒二叶先增后降,在B2(90万/hm2)密度下最高,倒三叶呈下降趋势;水稻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较高的处理组合为A2B3和A2B4,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的产量最高,4个品种均在B4(126万/hm2)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说明在该生态区,B3密度下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B4密度下更有利于水稻产量形成;栽培密度与有效穗成正相关,但实粒数在高密度下相对较低,说明高密度处理下能增加有效穗,但不利于培育大穗;栽培密度对籼稻品种的结实率影响不明显,粳稻结实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4个水稻品种中,A1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在不同密度间无明显规律,其余品种稻米品质受栽培密度影响不明显。选用籼稻品种‘广8优1973’在基本苗为108万~126万/hm2栽培密度下进行水稻旱种,群体生长能够适宜此生态环境条件,实现高产。
为探究洱海流域不同氮肥水平下大麦氮磷吸收及利用策略,为洱海流域的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5个氮肥梯度,选用‘云大麦2号’和‘S4’2个当地使用的大麦品种,分析了大麦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磷利用和变化情况,以及大麦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增加,大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均得到改善,其中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籽粒数的增加,千粒重变化不显著。不同氮肥施加对大麦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中磷含量的影响较小,而茎、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花期到成熟期,茎、叶中的氮、磷积累量出现显著下降,而穗中氮、磷的积累量则出现显著增加。施氮量的增加可以改善大麦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尽管大麦花期到成熟期,茎、叶中氮磷减少量没有伴随氮施加水平发生显著改变,但穗中的氮磷积累量从花期到成熟期呈显著提升。
为探明不同种植参数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宝豆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设计,设置行距、密度和施肥量3个因素和3个水平,研究不同种植参数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及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和施肥量的增加,大豆生育期间的平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羧化速率(CE)有增加的趋势,且水平3与其他水平差异显著;单株粒数和产量有增加的趋势,且行距和施肥量在水平3的单株粒数较其他水平增加显著,年均单株粒数分别为110.77粒和100.00粒,水平3的产量较水平1增加显著,年均产量分别为2874.3 kg/hm2和2984.2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生育期间叶片平均SPAD值、Pn、WUE、IWUE和CE均有降低的趋势,且水平1与其他水平差异显著;单株粒数和产量有降低的趋势,且水平1和水平3差异显著,水平1年均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为99.17粒和2874.75 kg/hm2。各因素和水平对大豆百粒重、籽粒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水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行距、密度和施肥量对大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光合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机械化生产背景下采用扩行缩株提高种肥的方式(行距60 cm、密度18.75万株/hm2和复合肥300 kg/hm2)能更高效地利用关中西部光热水资源,实现大豆产量的有效提升。
旨在选育富含胡萝卜素的早熟鲜食型优质甘薯新品种。选用早熟、高产、广适品种‘龙薯9号’作母本,以‘晋甘薯9号’、‘济薯25’、‘红瑶’等18个国内外优良品种(系)混合花粉为父本,运用改良集团杂交法,经实生苗选种后,开展复选、品比和山西省区域试验,进行适应性和抗病性鉴定评价。选育出新品种‘运薯9801’,在省区试中,鲜薯平均产量48528.15 kg/hm2,较对照‘晋甘薯9号’增产13.18%;薯块干物率为25.5%,淀粉含量为19%,鲜薯胡萝卜素含量4.41 mg/100g,蒸煮香甜、口感佳,食味88.7分;抗薯瘟病,中抗黑斑病、蔓割病。‘运薯9801’为富含胡萝卜素的早熟鲜食型特色甘薯品种,优质、高产、适应性广,商品价值突出、适口性好。2020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对南平烟区‘翠碧1号’生长及烟叶质量的影响,以‘翠碧1号’为材料,设计不同施氮量与留叶数的栽培试验,对‘翠碧1号’农艺性状、物质积累、氮素含量、烤后烟叶物理性状及化学成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减少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叶片氮素含量;提高了B2F等级烟叶的还原糖、总糖含量,降低了烟碱、总氮含量,改善了上部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留叶数增加降低了烤烟叶长、叶宽、叶面积;在115 kg/hm2施氮量下,留叶数增加降低了烤烟叶片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并且C3F等级烟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随留叶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总糖含量则随着留叶数的增加而升高,感官质量的总体得分也随留叶数增加而提高;在98 kg/hm2施氮量下,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则随留叶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且降低了C3F等级烟叶的单叶重、叶长、叶宽、叶面积、总植物碱、总氮、钾含量,但提高了还原糖、总糖含量。综合分析,在施氮98 kg/hm2、留叶18片处理下,南平烟区‘翠碧1号’的烟叶品质较优,感官质量更佳。
为了筛选出‘金刚青贮50’和‘铁研53’2个粮饲兼用青贮玉米品种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对2个品种分别设置了52500、60000、67500、75000株/hm2等4个种植密度,对每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含量、叶重占比、穗重占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总产草量以及总营养量呈上升趋势,且在75000株/hm2时最高。因此适宜的种植密度都为75000株/hm2。
为了筛选耐盐大豆种质资源作为耐盐育种亲本材料和盐碱地种植的依据,用0.4%和0.8%的NaCl处理52份大豆种质,调查萌发指标和部分种质的苗期指标,进行耐盐评价。结果表明,0.8% NaCl处理下,群体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和粗等指标较对照和0.4% NaCl处理显著下降,但群体内个体差异较大。在0.4%和0.8% NaCl胁迫条件下,不耐盐大豆种质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低于耐盐种质;在0.8% NaCl胁迫下,不耐盐种质根中持Na+能力降低,茎中的Na+含量显著高于耐盐种质。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共筛选出耐盐大豆种质资源18份,中间型种质资源23份,不耐盐种质资源11份。
为研究不同整枝打顶方式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总结不同品种的最适整枝打顶方式,以‘成胡10号’、‘成胡18’、‘成胡19’和‘成胡25’为材料,对每个蚕豆品种分别设置4种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全处理、去主茎、去无效枝、打顶,分析不同处理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同蚕豆品种的株高;‘成胡10号’在打顶处理下的2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增产20.9%,鲜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25.7%,均显著高于对照;‘成胡19’在去主茎处理下,2年平均鲜荚产量增产61.2%,鲜籽粒产量增产35.5%,均显著高于对照;各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对‘成胡18’的鲜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打顶处理对提高鲜食专用型‘成胡25’的百粒重及出籽率有一定促进作用。综上,整枝打顶对蚕豆的增产效应在不同蚕豆品种及不同整枝打顶方式间均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专用型品种,可选择性针对某些产量性状而采取适宜的整枝打顶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研究施氮水平对耐密宜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对玉米适宜施氮水平选择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18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的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以耐密宜机收玉米‘广德5’为供试材料,设置0 kg/hm2(N0)、120 kg/hm2(N8)、180 kg/hm2(N12)、240 kg/hm2(N16)、300 kg/hm2(N20)、360 kg/hm2(N24)等6个施氮水平,分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阐明开花后(抽雄—吐丝期向成熟期)的干物质转运规律。结果表明:(1)在施氮量为0~24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大喇叭口期后更为明显。(2)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氮肥施用量对干物质积累速率影响显著,促进干物质积累高峰提前。(3)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转运发生变化,施氮有利于生育后期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促进籽粒的发育和形成。(4)综合比较2年数据得出,施氮处理N20(2020年)和N16(2021年)产量比其他施氮水平较高,分别高出4.35%~45.50%、0.57%~57.19%。综合分析产量、干物质积累、各器官的分配及转运等因素,得出玉米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以‘云烟87’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低肥力土壤不同施氮量及配施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形成,但是纯氮量增加到126 kg/hm2时病害加重,烤烟质量有降低趋势,增施腐熟农家肥处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于增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从田间表现、农艺性状、抗逆性及经济指标综合分析T4处理(处理1的施肥量+腐熟农家肥16500 kg/hm2)表现最好,其次是T5处理(处理1的施肥量+商品有机肥1500 kg/hm2),T2处理(按当地常规肥量增加10%施用烟草专用复合肥,施氮量115.5 kg/hm2)次之,T3处理(按当地常规肥量增加20%施用烟草专用复合肥,施氮量126 kg/hm2)和T1处理(常规对照,施氮量105 kg/hm2)表现较差,T6处理(无肥对照)表现最差。
为探究播量对机械穴直播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21年以优质食味稻‘南粳5718’为材料进行试验,设6个播量,分别为60.0、75.0、90.0、105.0、120.0、135.0 kg/hm2,分析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有效穗先增高后降低,在105.0 kg/hm2处理水平达到最高;穗粒数在105.0、120.0 kg/hm2处理水平下表现好;结实率随着播量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最高结实率比最低结实率高9.7个百分点;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理论产量与有效穗表现趋势一致,105.0 kg/hm2处理水平产量最高,达12105.3 kg/hm2。单茎生物量、单茎穗重、总生物量以及总穗重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105.0 kg/hm2处理水平下达到最高水平,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然而,105.0 kg/hm2处理水平下的株高与基部节间较高,要特别注意防倒伏。综合来看,‘南粳5718’机械穴直播播量为105.0 kg/hm2时,综合性状优,产量较高,值得推广。
木醋液是生物炭制成过程中所产生烟雾冷凝形成的液体,本试验旨在研究木醋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天两优14’为试材,用稀释100和300倍的木醋液,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喷施1~3次,测定农艺指标。结果表明,除稀释100倍木醋液喷施1次处理外,喷施不同稀释倍数及不同次数的木醋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1.7%~16.9%,生物量10.0%~24.8%,有效穗数12.7%~23.7%,总粒数6.2%~22.3%,实粒数6.6%~18.8%。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株高2.7%~9.2%,分蘖数10.9%~46.7%,SPAD 2.1%~27.1%。以稀释300倍喷施2次和3次的增加效果较好,且喷施2次与3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稀释300倍的木醋液可促进水稻的生长且提高水稻的产量,一般以分蘖期和孕穗期各喷施1次施用效应更好。
旨在为江苏省粳稻高产抗病品种选育和大田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对2012—2021年江苏省审定的164个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及抗病性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间接通径系数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其中穗粒数与千粒重相互制约作用尤为显著;抗病性与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程度为稻瘟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根据分析结果,在江苏省粳稻的高产抗病育种与高产栽培中,应注意保持合理的穗数群体,同时注重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并强化对多种病害尤其是对稻瘟病的抗性。
开展饲用玉米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加快中国饲用玉米的进展进程,本文综述了优质蛋白玉米的调控机制以及育种进程,同时对高蛋白青贮玉米的特点、育种进程做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优质蛋白玉米和高蛋白青贮玉米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部分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玉米从粮食作物到饲料作物的结构性改革。
研究了北京郊区不同肥力水平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氮利用效率及氮素累积量的影响,通过比较产量和氮利用效率来综合推荐施氮量,减少因化肥过量投入带来的土壤氮环境风险。选取北京郊区高、中、低肥力水平下的农田,设不施氮肥(N0)、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量)、低倍氮肥(N50,优化施氮量的50%)、高倍氮肥(N150,优化施氮量的150%)4个处理,分析玉米产量、氮利用效率及收获期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通过拟合施氮量与产量、施氮量与氮肥回收率的二次曲线,分别比较曲线达到理论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产量、氮肥回收率,综合得出高、中肥力农田的推荐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农田的产量在所有处理的大小依次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规律。各处理间以OPT的产量最高,其中,高肥力农田的产量为11865.2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19.3%;中肥力农田的产量可达11458.4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29.6%;而低肥力农田的产量为10163.1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43.0%。通过拟合产量与施氮量的二次曲线关系发现,仅以增加低肥力农田的施氮量来提高产量,不能够达到中、高肥力农田的产量,因此仍需通过改善低肥力农田的基础地力来提高产量。不同肥力农田玉米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在所有处理的大小依次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中肥力OPT处理除外),各处理间以OPT的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回收率最高,其中,中肥力农田的氮肥回收率为35.8%,大于低肥力农田(27.0%)和高肥力农田(24.8%)。通过分别比较产量、氮肥回收率达到理论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产量和氮肥回收率可得出:在氮肥回收率差值较小的情况下,中肥力农田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来提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62.4 kg/hm2;而在产量差值较小的情况下,高肥力农田需要通过控制施氮量来提高氮肥回收率,推荐施氮量为143.3 kg/hm2。
为能给土壤贫瘠地区藜麦高产优质种植的钾肥施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钾肥量条件下(0、40、60、80、100 kg/hm2)藜麦的干物积累、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藜麦干物质累积量随藜麦生长而增大,变化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干物质累积速度呈先增后减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出苗55 d开始,施用钾肥处理T1、T2、T3、T4较不施用钾肥处理T0显著提高藜麦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施用钾肥延长了藜麦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施钾量越大则延长时间越长。施用钾肥量为80 kg/hm2的藜麦增产结果最佳,产量高达6519.10 kg/hm2;蛋白质含量最高,为7.81%。综合试验结果,钾肥施用量为80 kg/hm2可作为试验区藜麦栽培种植的最优钾肥施用量。
花生调控技术的合理应用对花生生产有着较大影响。文章主要综述了花生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烯效唑在调节花生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抗逆性等方面的应用,阐述了滥用多效唑和烯效唑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降低药剂残留的方法,为今后花生调控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为了分析芝麻营养品质性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异特征,选用8个白芝麻品种,在全国13个试验点种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芝麻品种在13个试验点的平均含油率、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为55.43%、38.88%、46.16%、8.63%、4.56 mg/g和2.70 mg/g。含油率随着纬度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在襄阳试验点的含油率最高,平均为57.50%,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点;伊犁试验点芝麻素、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58 mg/g和3.60 mg/g,其他试验点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先升高再降低。说明襄阳适宜种植高含油率芝麻,伊犁适宜种植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高的芝麻。
为研究化肥减施下生物有机肥对连作甜菜的调控效应,筛选最适宜生物有机肥用量,以常规施肥(化肥施用量900 kg/hm2)为对照(CK),在化肥减施30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1500 kg/hm2(BOF1)、3000 kg/hm2(BOF2)、4500 kg/hm2(BOF3)、6000 kg/hm2(BOF4)、7500 kg/hm2(BOF5)5个生物有机肥处理,探究其对连作甜菜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产质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能够不同程度促进连作甜菜光合特性的改善和干物质的积累,与CK相比,处理BOF1在全生育时期甜菜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处理BOF2在不同时期、不同指标间表现不一致;处理BOF3、BOF4和BOF5除苗期外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提高6.93%~15.23%、11.50%~21.67%和5.53%~16.23%,胞间CO2浓度提高10.14%~16.60%、14.90%~23.06%和9.90%~16.23%,蒸腾速率提高12.29%~33.18%、17.81%~42.42%和10.26%~36.03%,气孔导度提高15.35%~22.34%、23.20%~34.94%和14.61%~22.80%,SPAD值提高12.93%~24.03%、24.30%~30.94%和12.85%~23.1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4.29%~25.09%、23.95%~40.09%和16.24%~27.10%。仅有处理BOF4具有调节除苗期外各生育时期干物质分配的积极作用,显著降低甜菜叶片分配比例2.25%~10.19%,显著提高块根分配比例2.24%~7.58%,有效促进甜菜干物质由地上向块根转运。连作甜菜产量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除处理BOF1外,其余各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CK,BOF2、BOF3、BOF4和BOF5甜菜产量分别提高5.69%、11.82%、22.29%和11.95%;产糖量仅有BOF3和BOF4表现显著,分别增加8.82%和17.39%,且通过线性拟合,甜菜产量和产糖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施用量6000 kg/hm2附近。综上,化肥减量300 kg/hm2的基础上配施6000 kg/hm2生物有机肥能够实现连作甜菜产质双增。
为提高马铃薯优良脱毒种苗质量,优化种苗生产,研究无糖培养在马铃薯脱毒种苗快繁中的应用。以马铃薯早熟品种‘大西洋’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以MS培养基附加4%蔗糖为对照(CK),探究无糖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支撑物、接种方式、首次通入CO2时间、CO2通入浓度及光照强度对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糖培养25 d后,双节段接种的马铃薯种苗株高、节间数、去根鲜质量显著大于单节段接种的种苗,双节段接种更适合马铃薯脱毒种苗的快繁。马铃薯脱毒苗在以塑料颗粒为支撑物的无糖培养盒中培养长势最好,但价格较昂贵,综合考虑推荐以蛭石为支撑物。接种后3 d通入CO2的马铃薯试管苗株高为10.29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光照强度8000~8500 lx、CO2浓度1×106 mg/m3无糖培养条件下,马铃薯脱毒苗长势最好,株高10.28 cm、茎粗1.55 cm、鲜质量0.90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