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功能性青稞新品系评价研究
    刘建华, 徐银萍, 火克仓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1):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3  
    摘要 + 0 )   HTML 0 )    PDF ( 1312KB )( 3 )   

    为筛选适配功能型食品研发的青稞优质种质,建立多性状协同的评价体系,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个春性青稞新品系及对照品种‘陇稞1号’为材料,测定分蘖数、株高、穗长等7项生长指标及粗蛋白、β-葡聚糖、总膳食纤维等6项营养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量化指标间关联度,综合评价品系优劣。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5323.99~7618.47 kg/hm2,均达到5000 kg/hm2以上,β-葡聚糖含量5.42%~7.04%,全部高于5%,品质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其中品系202004产量最高,且β-葡聚糖(6.78%)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16.77%)均高于对照品种,功能特性突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指标与营养指标关联值均在0.6以上,呈较强正相关。穗长是粗蛋白(关联度0.7573)、灰分(关联度0.7719)的主导因子。株高是β-葡聚糖(关联度0.8006)的主导因子,叶片宽是水溶性浸出物(关联度0.7745)和总膳食纤维的主导因子,分蘖数是粗脂肪(关联度0.7760)的主导因子。产量关联分析表明,叶片长是产量的核心主导因子(关联度0.8134),粗脂肪为次要因子(关联度0.8074)。本研究明确了功能性青稞关键评价指标及调控点,品系202004可作为保健型青稞开发的优选材料,研究结果可为功能型青稞定向选育与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杨蕙, 张志辉, 马林, 黄倩楠, 张学慧, 登斯拉木·吐尔拜逊, 孙娜, 邹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0):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8  
    摘要 + 17 )   HTML 1 )    PDF ( 1371KB )( 19 )   

    本研究旨在探索施氮量对伊犁河谷地区小麦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深入剖析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该地区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N1(180 kg/hm2)、N2(270 kg/hm2)和N3(360 kg/hm2)3个氮水平,结合田间试验和室内考种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施氮量、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在180~270 kg/hm2施氮范围内,除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外,株高、穗数、穗粒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升;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系数最大,而千粒重与产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主穗长(0.66)>小穗数(0.62)>株数(0.58)>地上部生物量(0.57)=旗叶SPAD值(0.57)>主穗粒重(0.54)=株高(0.54)>有效分蘖数(0.52);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穗数(0.74)>千粒重(0.56)>穗粒数(0.47)。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一致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数;N2处理下,小麦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综合表现最佳。

    耐盐碱菌株的筛选及其对玉米幼苗促生效果的评估
    王娜娜, 何宗均, 董昱辰, 路垚, 路来风, 赵琳娜, 沈晓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0): 8-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7  
    摘要 + 15 )   HTML 3 )    PDF ( 1467KB )( 6 )   

    土壤盐碱化作为制约农业生产的全球性生态难题,其生物修复技术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耐盐促生微生物的开发与应用,从天津典型盐碱土中筛选出3株具有显著促生功能的耐盐菌株(WQ-08、WQ-26、BH-39),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普斯里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和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通过砂培模拟实验,探究其在100 mmol/L NaCl盐胁迫下对玉米幼苗(MC812)的缓解效应。结果显示,接种上述菌株可有效逆转盐胁迫导致玉米幼苗MC812的生长抑制,其中WQ-08处理组的株高、茎叶和根干重较其他处理分别提升33.32%、37.04%和36.84%;BH-39处理组根长、茎叶和根鲜重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7.33%、29.35%和30.55%。生理指标表明,各处理组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如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9.77%、5.60%和7.7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了20.44%、22.24%和25.27%,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34.46%、31.27%和23.28%(P<0.05)。研究表明,3株菌株兼具耐盐性与促生能力,可有效缓解玉米幼苗盐胁迫损伤,为盐碱地作物改良提供了潜在微生物资源。

    2023年安徽省大豆品种展示示范与研究
    赵振邦, 尹毛珠, 张亚楠, 王月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0): 18-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82  
    摘要 + 12 )   HTML 0 )    PDF ( 1333KB )( 15 )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安徽省及黄淮南片审定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用田间调查统计的方法测得不同品种生长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品种生长的气候条件、田间表现、考种性状、折合产量以及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发现‘永民豆5号’产量居展示品种第Ⅰ组第1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株高适中,抗倒伏,适宜机收,有效荚数多,籽粒大小适中,光泽好,总体表现优秀。‘皖豆42’产量居展示品种第Ⅱ组第1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长,株高适中,有效分枝多,有效荚数多,籽粒光泽好,总体表现优秀。‘埇豆1号’产量居展示品种第Ⅲ组第1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株高适中,抗倒伏,适宜机收,有效分枝多,籽粒大,光泽好,总体表现优秀。通过大豆展示示范,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有助于提高大豆单产和总产,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河南省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分析比较
    王文文, 秦冲, 孟庆乐, 郭海斌, 薛志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0): 28-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6  
    摘要 + 9 )   HTML 1 )    PDF ( 1038KB )( 8 )   

    针对河南省绿豆主产区品种更新缓慢、产量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郑州、南阳、洛阳、安阳多点联合鉴定,筛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绿豆品种,为区域品种布局和市场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以2019—2020年度河南省绿豆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中各绿豆新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农艺性状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郑绿19号’、‘郑绿20号’、‘安黄绿豆2号’、‘宛绿7号’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936.80 kg/hm2、2219.03 kg/hm2、2009.40 kg/hm2、1971.38 kg/hm2,与对照品种‘郑绿8号’相比,分别增产3.18%、18.21%、7.04%、5.02%,增产试点均大于75%。‘宛黑绿1号’和‘宛绿F9’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661.70 kg/hm2、1503.68 kg/hm2,分别比对照‘郑绿8号’减产11.48%和19.90%。参试绿豆品系农艺性状中,单株荚数变异系数最大(20.43%),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3.7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育期(P<0.05)、主茎节数(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主茎分枝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郑绿20号’在河南省多试点高产稳产特性突出,适应性强,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沙土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南疆棉田“干播湿出”出苗水调控研究
    罗单, 杨健, 马辉, 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维力, 周仑, 汤秋香, 欧欢, 李星星, 艾麦尔江·阿布力提甫, 李金鸿, 付永强,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0): 34-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19  
    摘要 + 11 )   HTML 0 )    PDF ( 1466KB )( 13 )   

    本研究定量解析南疆沙质土壤“干播湿出”模式下,初始土壤含水量(W1:10%~15%;W2:15%~20%;W3:20%~25%)与出苗水滴水频次(F1:1次;F2:2次;F3:3次)的交互作用对棉花苗期生长(土壤环境、出苗率、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机制,旨在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筛选最优组合,为干旱区棉花节水灌溉制度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棉花品种‘J8031’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苗期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理生态指标及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滴水频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棉花苗期的土壤环境、植株生长及根系发育均存在显著影响。随滴水频次增加,土壤板结度显著降低,而各土层土壤电导率(EC)值则显著升高。苗期生长方面,F1处理在各含水量条件下综合表现最优,出苗率达85%~95%;在W2F1组合中株高达24.94 cm,在W1F1组合中茎粗达3.16 mm;且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2、F3处理。根系发育方面,根重、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等指标也均以F1处理最高,且在深层土壤中表现出较多的根尖数。基于综合模糊评价,F1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得分最高)。综上,在南疆沙土条件下,“干播湿出”棉田采用单次滴灌(F1)作为出苗水管理方式,可有效促进棉花出苗,并利于苗期植株生长和根系发育。

    室温不同贮藏年限对野生型箭筈豌豆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红林, 吴子周, 左艳春, 严旭, 袁正才, 邓榆川, 肖蔹, 陈慧, 寇晶, 杜周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9): 15-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28  
    摘要 + 39 )   HTML 4 )    PDF ( 1907KB )( 22 )   

    本研究旨在探究室温贮藏年限对野生型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 种子萌发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规律。选取贮藏0~2 a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综合分析其萌发指标动态变化、种皮元素组成、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随贮藏年限增加,种子硬实率显著(P<0.05)下降;贮藏2 a时发芽率(98.52%)与发芽势(97.43%)达峰值,种皮颜色由灰转变为红褐色。(2)种皮钙(3911.64 μg/g)和铝(18.09 μg/g)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钾(5152.93 μg/g)、铁(92.92 μg/g)、锰(37.43 μg/g)含量显著上升。(3)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贮藏1 a时最高(346.76 μmol/g);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下降(P<0.05),贮藏2 a时达最低值(232.00 U/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下降(贮藏0 a最高,463.03 U/g);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贮藏2 a达峰值(9.04 nmol/g)。(4)可溶性蛋白与淀粉含量先升高后略降低,贮藏2 a时达最低值(分别为51.43 mg/g和60.02 mg/g);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上升,贮藏2 a最高(8.05 mg/g);种皮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发芽势、发芽率及MDA含量与硬实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种皮颜色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室温贮藏2 a的野生型箭筈豌豆种子活力强,是理想的播种材料。

    杂交稻新品种‘两优2189’特征特性及丰产稳产适应性探究
    陈庆明, 申关望, 祁玉良, 陆云, 余林闯, 余新春, 扶定, 沈光辉, 霍二伟, 徐士库, 常幸远, 张凯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9):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4  
    摘要 + 68 )   HTML 9 )    PDF ( 1196KB )( 42 )   

    为明确杂交稻新品种‘两优2189’的特征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该品种2021—2022年河南省南部稻区中籼稻区域试验及2023年生产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结合米质检测与抗性鉴定结果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优2189’在3年的试验中平均单产分别为9295.5 kg/hm2、9651.0 kg/hm2、9930.0 kg/hm2,均比对照品种增产,增产点率分别为87.5%、100%、100%;在2年区试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53%、9.12%,都小于对照品种;在3 a的试验中,高稳系数分别为89.85%、87.23%、92.75%,均高于对照品种;产量三要素中,变异系数呈现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最稳定,直接效应起主要作用,有效穗的变化幅度最大,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在实际生产中,‘两优2189’要实现高产关键要加大基本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多穗,同时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综上,‘两优2189’是一个丰产稳产性较好的新品种,可在豫南及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不同促根壮苗技术对东北低洼地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高铭阳, 沙野, 胡文朗, 黄怡, 张净然, 隋新华, 米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9): 7-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91  
    摘要 + 58 )   HTML 5 )    PDF ( 1285KB )( 29 )   

    东北地区低洼地春季地温较低,容易导致玉米出苗质量差、生长缓慢,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该现象更为明显,研发促根壮苗技术是实现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植物促生细菌、微生物磷肥及微量元素具有促进根系生长和减轻低温胁迫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技术在促进低洼地玉米生长和产量中的作用。研究于2023和2024年在吉林省西部的梨树县刘家馆子镇常家店村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分别是:(1)农民常规(对照);(2)根际施用微生物磷肥;(3)根际施用促生细菌菌剂A28;(4)根际施用促生细菌菌剂P24;(5)地上部喷洒腐植酸微量元素叶面肥。在玉米全生育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供试技术均显著改善玉米苗期生长,在苗期(第6叶展开期)增加叶面积指数25.9%~141.2%、增加根系生物量15.7%~82.4%、增加地上部生物量10.7%~84.6%,同时还显著延缓后期叶片及根系衰老,增加了玉米的百粒重以及穗粒数,最终显著提高玉米产量4.9%~18.7%。增产效果表现为:促生细菌菌剂>微生物磷肥>微量元素叶面肥,其中促生细菌菌剂A28的增产效果最佳且稳定,平均增产16.2%。研究表明,根际微生物调控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土壤低温对玉米苗期生长的胁迫,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东北低洼区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创新链视角下的南方水稻新质生产力跃升科技规划
    刘正辉, 徐宏发, 陈松, 黄见良, 周凤明, 刘也嘉, 程方民, 赵全志, 任万军, 曾勇军, 武立权, 黄敏, 丁艳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6):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51  
    摘要 + 44 )   HTML 2 )    PDF ( 1547KB )( 15 )   

    本研究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基于近3年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南方8省水稻产业的调研结果,从科技创新链角度,剖析了中国稻作理论创新与应用遭遇瓶颈的客观原因。认为当前稻作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场景、工具手段革新之间严重脱节,难以支撑水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要以稻作理论突破为源头,运用表型组学等前沿技术手段提升群体水平研究,揭示水稻产量、品质、抗逆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构建丰产、优质和绿色协同的高质群体塑造理论;同时,深化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深度切入生产场景,联合开展高质群体塑造的核心技术、工具手段创新与集成示范,打通先进稻作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据此,制定了南方水稻新质生产力跃升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实施路线图,旨在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小麦地上部吸收的镉向根系转运及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研究
    赵林林, 刘朋坤, 邢维芹, 王丽萍, 杨永强, 黄新君, 邱坤艳, 李立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1-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59  
    摘要 + 53 )   HTML 3 )    PDF ( 1195KB )( 25 )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地上部所吸收的镉是否能够运输至根系,以及这种运输对植株吸收铜、锰和锌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考察叶片剪口是否能够促进叶片对镉的吸收。将小麦幼苗地上部浸没于不同浓度(0、50、100 mg/L)的镉溶液中24 h,针对50 mg/L浓度的处理,同时设置剪去叶尖1/3的实验组。在镉处理后的第1、3、7、14天分别进行采样,对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长度、生物量以及镉、铜、锰和锌的含量与积累量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施镉处理后,小麦地上部镉含量范围为216~614 mg/kg,根系镉含量范围为3.24~13.2 mg/kg。在4个采样时期,施镉处理的根系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系镉积累量占植株总积累量的比例介于0.164%~0.487%之间。施镉处理的根系镉积累量在4个采样时间点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在镉浓度为50 mg/L的两个处理组(完整叶片组和剪口叶片组)之间,镉含量或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在第14天采样时,100 mg/L处理组的地上部镉含量显著高于50 mg/L处理组(P<0.05)。在部分采样时间,施镉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锌含量以及根系铜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地上部施用的镉在处理后的第1天即可转运至根部,但施镉结束后,地上部积累的镉无法继续向根部转运;叶片剪口并不能促进小麦地上部对镉的吸收;地上部吸收的镉转运至根系后,会抑制根系对锌和铜的吸收。

    青海高原小麦杂交后代群体中农艺和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刘树凤, 沈吉成, 杨有来, 刘瑞娟, 陈文杰, 刘德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1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24  
    摘要 + 52 )   HTML 1 )    PDF ( 1847KB )( 2 )   

    为改良青海高原小麦抗病性与产量,以主栽品种‘高原448’为母本、CIMMYT抗病种质‘Mucuy’为父本构建F4遗传群体。系统分析145个家系表明:农艺性状变异丰富,株高、分蘖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异系数分别为11.67%、54.09%、14.74%、11.58%和27.14%;籽粒性状中粒面积与周长变异达24.54%和9.39%。相关性分析揭示穗粒数与籽粒大小(面积r=0.55、周长r=0.57)及小穗数(r=0.37)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3.117%),其中粒形态指标贡献率46.824%。基于综合隶属函数值筛选出25份优系(综合指数>5.0),结合田间条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选育出7份兼具‘高原448’高产穗构型(小穗数>16个,穗粒数>44粒)与‘Mucuy’抗病特性的优良品系,本研究为青海小麦抗病高产育种提供新种质和理论支撑。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品种耐阴性筛选
    韩文文, 姜燕花, 张欣茹, 吴志华, 石凌鑫, 唐志艺, 崔彦宏, 杜雄, 高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21-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48  
    摘要 + 71 )   HTML 1 )    PDF ( 1509KB )( 16 )   

    为筛选适应黄淮海地区光照不足环境的耐阴性玉米品种,进而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本研究选取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这些材料在抽雄期开始进行为期6 d的遮光处理,并测定花丝数目、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遮光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的花丝数目、花丝长度、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且不同品种的降幅存在差异。其中,产量平均下降91.64%,减少11.79 t/hm²。进一步分析发现,穗粗、穗长、穗粒数、千粒重、花丝数目和花丝长度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这些指标可作为筛选耐阴性玉米品种的有效依据。基于综合耐阴性状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最终筛选出‘京科968’、‘登海605’和‘浚单20’为耐阴品种。

    不同栽培方式对春花生果针和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高明慧, 毕海滨, 卓玛, 杨平, 牛忠磊, 张海娟, 巩素霞, 巩法江, 王东峰, 齐贵, 李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28-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6  
    摘要 + 49 )   HTML 1 )    PDF ( 1209KB )( 8 )   

    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花生果针和荚果发育的影响,提高花生产量,本研究以‘潍花21’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起垄双粒播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笔架式起垄+双粒穴播、常规起垄+单粒精播、笔架式起垄+单粒精播3种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笔架式起垄能显著提高各生育阶段的果针总数量和果针入土率;3个处理较对照均能显著提高第二侧枝、第三侧枝的果针数量、占比和入土率,降低主茎果针数量、占比和入土率。此外,笔架式起垄能够提高短果针、中果针数量和占比;笔架式起垄和单粒精播均能够降低长果针数量、提高双果和单果数量、降低无效果数量。在产量方面,笔架式起垄+双粒穴播、常规起垄+单粒精播、笔架式起垄+单粒精播较对照分别增产11.65%、4.57%、24.52%,其中笔架式起垄+单粒精播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综上所述,笔架式起垄和单粒精播均能促进花生果针和荚果发育、提高产量,而笔架式起垄+单粒精播的栽培方式增产效果最优,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施镁肥对靖西烤烟钙镁养分及柔软度的影响
    周效峰, 李佳琦, 张利军, 林海东, 林小兴, 李想, 杨细平, 胡亚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36-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99  
    摘要 + 55 )   HTML 2 )    PDF ( 1543KB )( 10 )   

    靖西市主要烤烟种植区土壤普遍呈现高钙低镁特征,钙镁比偏高,导致烤烟叶片缺镁失绿,烘烤后呈现出“平滑僵硬”等症状,严重制约烟叶品质提升。为解决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靖西化峒镇和同德乡两个典型植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绘制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壤养分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钙水平地块(中钙A、中高钙B、极高钙C),系统研究了不同施镁量(CK:60 kg/hm2、T1:180 kg/hm2、T2:300 kg/hm2和T3:420 kg/hm2) 对烤烟钙镁养分吸收及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旨在优化镁肥施用方案,提升烟叶品质。结果表明:在中钙A与极高钙C地块,施镁肥显著改善了烤烟生长状况。其中,T3处理较CK对照显著提升了烤烟株高、叶片数与最大叶面积。施镁量与中钙A和极高钙C地块施镁量与烤烟叶片和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中钙A地块根部钙含量、中高钙B地块叶片钙含量和极高钙C地块土壤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增施镁肥能有效提升烤烟镁素营养水平,改善钙镁平衡。此外,中钙A与极高钙C地块T2处理显著提升了烤烟柔软性,且镁肥用量处于173.58~445.05 kg/hm2区间,3块地块的烤烟柔软度值均处于柔软档次,有效缓解了“平滑僵硬”症状。本研究表明,科学施用镁肥可显著改善靖西烤烟烟叶镁含量与柔软度,提升烟叶柔软度和整体品质。综合考虑施肥成本与效果,推荐镁肥用量为300 kg/hm2,此时烤烟各项指标提升效果最佳。本研究为靖西烤烟种植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养分数据,可为其他高钙烟区烤烟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对提高烟叶品质和产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优质高产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吕春蕾, 郝爽, 柏心彤, 吴恩召, 杨猛, 曹朋波, 王道文, 张坤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60  
    摘要 + 126 )   HTML 8 )    PDF ( 1620KB )( 133 )   
    为深入探究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实现优质高产的分子遗传基础,以‘科兴3302’为试材,借助与品质、矮杆、生长发育以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展开检测。结果显示,‘科兴3302’具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组合Ax1G330EBx7+By8Dx5+Dy10,同时拥有低分子量谷蛋白Glu-A1a,且属于非1BL/1RS易位系,这些构成了其优质品质的遗传基础。该品种携带Rht1Rht2Rht8Rht24 4个矮杆基因,是其矮杆抗倒伏、高产稳产的遗传依据。此外,3个隐性春化基因Vrn-A1bVrn-B1bVrn-D1b以及光周期基因不敏感基因Ppd-D1a是‘科兴3302’具备抗寒特性和广泛适应性的遗传因素。同时,‘科兴3302’含有抗黄花叶病毒病的QYm.njau-2D位点以及抗条锈病基因Yr10,这是其高度抵抗黄花叶病毒病和条锈病的遗传基础。‘科兴3302’所包含的品质、矮杆、生长发育和抗病基因,与该品种优质、丰产、抗病的表型相契合,为在分子育种过程中高效利用‘科兴3302’的优异基因奠定了基础。
    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霞, 梁培鑫, 魏建华, 刘尚敏, 许强, 余娟娟, 李国山, 马忠孝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9-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0  
    摘要 + 92 )   HTML 5 )    PDF ( 1610KB )( 38 )   
    为解决棉花打顶后生长重心转变慢、造成营养浪费等问题,以‘新陆早6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化学打顶和传统人工打顶对其形态指标及产量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在不同打顶方式下棉花的生长响应。化学和人工打顶处理,分别对称选取30株棉花定点测量,在打顶后0、7、15、30 d后测量选定棉株株高、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在喷施脱叶剂前调查选定棉株吐絮铃数和未吐絮铃数,计算吐絮率。每个处理选取6.67 m3样点测量棉花收获密度、平均单株铃、单铃重、衣分等指标,计算籽棉和皮棉产量。结果表明,相较于人工打顶,棉花化学打顶后0~30 d植株株高和果枝数显著增加;打顶后0~15 d,化学打顶的大、小铃数较人工打顶更少,30 d后表现增加;吐絮率、单铃重、衣分和产量等指标有所降低,单株铃数则表现升高;最终表现为人工打顶处理产量略高于化学打顶,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建议对于棉花偏旺、植株生物量较大且打顶时间较晚的棉田采用人工打顶,以加快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促进蕾铃发育。对于棉花长势偏弱的棉田,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化学打顶综合农艺指标更优,可在达到打顶效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平衡棉花营养和生殖生长,避免棉花因人工打顶造成的机械损伤,充分发挥棉花的增产潜能。
    施氮量对福建雪茄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李世龙, 沈荔花, 林博雅, 贾凯, 连玲丽, 白玲利, 石娟娟, 曾文龙, 杨宗锋, 李文卿, 郑朝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16-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33  
    摘要 + 81 )   HTML 5 )    PDF ( 1141KB )( 24 )   
    为探究施氮量对福建产区雪茄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茄芯品种‘海研204’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0 kg/hm2(N0)、120 kg/hm2(N8)、180 kg/hm2(N12)、210 kg/hm2(N14)、240 kg/hm2(N16)5个处理,测定雪茄经济性状、评吸质量、农艺性状、化学组分、生理代谢、抗氧化酶等指标。结果表明,N14处理下雪茄的经济性状表现最佳,评吸质量较优,农艺性状最好。与N0相比,N14处理下雪茄的产值显著提高了273.54%,最大叶面积显著提高了34.06%。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雪茄烟叶的化学组分、生理代谢指标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N14处理的总氮含量和氯含量较低,还原糖、总糖含量适中,烟碱含量较高,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等抗逆物质保持较高水平,且氮代谢相关合成酶相对较低,但淀粉酶和酸性转化酶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在N14处理下,烟叶经济性状表现最高,烟株长势、长相最好,化学组分较协调,烟株抗性较好。在福建地区种植‘海研204’的推荐施用纯氮为180~210 kg/hm2
    基于气候分析的早稻适宜播种期研究——以绍兴市柯桥为例
    丁金阳, 肖晶晶, 李正泉, 金亮, 章永辉, 张立波, 何靓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4  
    摘要 + 92 )   HTML 3 )    PDF ( 1167KB )( 24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水稻早播风险,本研究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开展了早稻适宜播种期研究。基于43 a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设定机插和直播早稻的5个分期播种方案,分析不同播期下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柯桥区机插早稻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初,直播早稻的适宜播种日期为4月上旬—中旬初。该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指导种植户科学安排机插和直播早稻生产,实现趋利避害提供重要参考。

    不同施氮水平下喷施ABA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盼盼, 邵运辉, 穆蔚林, 郭涵潇, 韩琳琳, 李川, 张美微, 赵双锁, 胡彦奇, 宋建华, 乔江方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8-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1  
    摘要 + 95 )   HTML 4 )    PDF ( 1333KB )( 47 )   
    为探究减氮条件下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黄淮海地区主栽玉米‘郑单958’‘隆平638’‘裕丰303’和‘秋乐368’4个品种为研究对象,设225、180、90 kg/hm2等3个施氮水平,以及吐丝后不喷施ABA和喷施ABA等2个喷施处理,测定玉米产量、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喷施ABA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量降低后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喷施ABA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各品种以‘秋乐368’产量最低,为8.62 t/hm2;各处理以‘裕丰303’正常氮不喷施ABA的处理产量最高,‘裕丰303’正常氮喷施ABA与之无显著差异。以225 kg/hm2下籽粒总淀粉含量及其产量为最高,分别为74.96%和7.08 t/hm2,支链淀粉含量及其产量趋势与之相似,施氮处理对籽粒蛋白质产量、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喷施ABA后,籽粒淀粉的含量和产量及其组分的产量、蛋白质的含量和产量、粗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各品种以‘裕丰303’淀粉含量、淀粉及其组分产量为最高,以‘秋乐368’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蛋白质、粗纤维产量最低;各处理以‘裕丰303’正常氮喷施ABA处理下总淀粉含量及其产量、支链淀粉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研究发现,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氮肥225 kg/hm2配合吐丝后3 d喷施40 mg/L ABA溶液2000 L/hm2,能够提高‘裕丰303’的籽粒产量、总淀粉含量、淀粉和支链淀粉以及蛋白质产量,达到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