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确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本研究以‘济麦60’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其萌发期各指标的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芽长、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胁迫萌发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不仅降低了小麦种子发芽率,也抑制了胚芽、胚芽鞘和胚根的生长。通过对8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到其D值依次为:‘济麦60’>‘临麦9号’>‘烟农999’>‘山农30’>‘山农28’>‘鲁原502’>‘烟农1212’>‘济麦22’。根据D值大小,将8个主栽小麦品种分成三类:高度抗旱的品种为‘济麦60’和‘临麦9号’;中度抗旱的品种为‘烟农999’和‘山农30’,其他品种为敏感品种。‘济麦60’和‘临麦9号’推荐作为适宜山东省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
为揭示玉米籽粒形态和内部结构对耐破碎性的影响机制,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登海618’、‘迪卡159’和‘华美1号’为试材,通过CT扫描获取籽粒的形态与结构参数,结合静载压缩方法测定籽粒破裂力。研究结果显示,登海618粒长(6.85~14.03 mm)、粒厚(4.22~7.64 mm)和体积(74.16~313.79 mm3)最大,胚占比最高(10.49%~11.26%);华美1号粒宽最大(5.71~8.75 mm),皮下空腔占比最高(1.26%~2.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破裂力与籽粒各参数存在特定的相关性。胚面破裂力与粒长、粒宽、胚乳体积正相关;侧面破裂力与粒厚、皮下空腔体积正相关,与粒长负相关;冠部破裂力与籽粒体积、胚乳体积、粒厚正相关,其中粒厚是影响耐破碎性的关键参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籽粒形态、结构与力学特性的关系,为玉米籽粒性状的研究以及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林市现有谷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其综合表现,为谷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200份谷子资源为材料,运用变异分析、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这些谷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在形态特征方面,大部分谷子具有绿色叶鞘、半上冲株型、圆锥穗、中等松紧、短刚毛以及黄色籽粒等特征。在遗传变异上,所有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特性。其中,穗粗和单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均为2.06,而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9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资源聚在了第3类,占总资源的63.5%。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高达91.85%。通过利用隶属函数与权重对200份谷子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D值排名前10的谷子品种,如‘晋谷45’等,这些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相关分析得出,在7个数量性状中,株高、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这5个指标与综合评价D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为评价甘蔗新品种‘中蔗9号’、‘中蔗14号’、‘中果1号’、‘中蔗福农14-1854’的抗寒能力,在甘蔗经历低温后,测定甘蔗叶片生理指标,并分析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过低温冷害后,4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差异,‘中蔗14号’具有较高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而‘中果1号’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较低,其他2个品种介于其中,说明‘中蔗14号’通过提高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来提高抗寒能力,表现为抗寒;而‘中果1号’抗寒性较差。4个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为‘中蔗14号’、‘中蔗9号’、‘中蔗福农14-1854’、‘中果1号’。
为缓解河北省冀中南水资源匮乏问题,鉴定适合本麦区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以2023年国审小麦新品种‘石麦34’和河北省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灌1水条件下,通过测定产量、茎秆形态学指标、茎秆强度和品质相关参数,对‘石麦34’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石麦34’产量显著高于‘石麦22’,增产幅度达7.05%,‘石麦34’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分别比‘石麦22’低10.17%和14.78%,基部第二节长度较‘石麦22’短21.39%、直径长15.84%。‘石麦34’的茎秆强度、穿刺茎秆强度、充实度和抗倒指数分别较‘石麦22’高54.95%、18.10%、21.34%和81.98%。进一步品质检测发现,‘石麦34’籽粒硬度、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显著优于‘石麦22’。综合以上数据,‘石麦34’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比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具备更优异的丰产性、抗倒性和品质,可以作为河北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的小麦主栽品种。研究旨在为‘石麦34’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选择合适的田间配置对提高大豆产量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不同田间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通过设置4种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分别为2M2S,2M4S,2M6S,3M4S(M代表玉米,S代表大豆)。以单作大豆(SS)、单作玉米(SM)为对照,对间作大豆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植株形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配置玉米产量表现为,SM>2M2S>2M4S>3M4S>2M6S。间作玉米产量较单作玉米降低3.22%~20.23%。间作大豆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40.18%~60.5%。各配置大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S>2M6S>2M4S>3M4S>2M2S。2M6S配置的大豆产量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增加了18.88%~51.47%。在各间作配置中,随着大豆行数的增加,大豆SPAD、叶面积指数LAI、茎粗均增大,株高降低。2M6S大豆的叶片SPAD含量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了0.55%~7.63%。2M6S配置的大豆叶面积指数LAI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9.02%~69.59%。2M6S配置的大豆茎粗比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了4.76%~23.94%。间作大豆相对单作大豆,株高增加17.52%~37.50%,2M2S配置的大豆株高高于其他间作配置。本研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量化结果,可以为筛选配置提供依据。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春播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南豆50’、‘中黄39’和‘中豆54’作为试验品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开展田间试验,分析12个播期对3个春播大豆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春播大豆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时长均呈缩短趋势,且播期的改变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生殖生长期。植株株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逐步降低的变化态势;植株底荚高总体呈现出先上升、继而下降、随后再次上升的变化趋势。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中,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了30%和28%。在所有的处理中,3月21日与3月28日播种的大豆产量表现最为优异,‘南豆50’产量分别达3244.57 kg/hm²和3087.92 kg/hm²,‘中黄39’产量分别为3270.62 kg/hm²和3330.43 kg/hm²,‘中豆54’产量分别是3199.55 kg/hm²和2983.79 kg/hm²。综合各项表现性状可知,四川丘陵地区春播大豆的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若播期推迟至4月25日以后,产量将显著降低。
为探讨土壤改良剂对烤烟田间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23年4—10月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开展田间试验,以烤烟‘K326’品种为供试品种,设不施肥(NF)、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CF+SC)、减氮20%+土壤改良剂(RN+SC) 共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在移栽后45、65、120 d时,测定不同处理烤烟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养分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后45 d,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表现最好,其中在株高、茎围、节距、最大叶面积方面相较于CK分别显著增加了8.85%、4.4%、3.31%、14.82%,CK和减氮20%+土壤改良剂表现次之;在植株养分含量方面,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可以明显提升烟株的干重和鲜重,在65 d时,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和减氮20%+土壤改良剂的鲜重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减氮20%+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干重显著高于CK和不施肥处理;在植株养分吸收方面,移栽后120 d,CK处理的吸氮量和吸磷量相较于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分别增加了13.60%和11.28%;在经济性状方面,在产值、产量、均价及上等烟比例方面,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相较于CK,分别显著增加了41.67%、32.44%、8.77%、39.31%。综上所述,在楚雄烟区常规施肥基础上配施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促进‘K326’的田间生长,提高烟叶产质量及经济效益,而减氮20%配施改良剂虽降低氮磷吸收量,也能维持较高的生物量积累,施加土壤改良剂具备节肥增效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工业大麻增产的绿色环保方法,以‘云麻7号’为研究材料,筛选最适苹果酸浓度及最佳施用方式,为实现多种栽培措施相结合的增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滤纸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苹果酸(0、1000、2000、3000、4000 mg/L)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法分析上述不同浓度苹果酸及施用方式(浇施、喷施)对工业大麻生长特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种子萌发研究表明,2000 mg/L苹果酸处理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20.46%;1000 mg/L苹果酸处理下芽长和根长达到最大。盆栽试验显示,浇施2000 mg/L苹果酸处理效果最优,株高、茎粗、根长分别较对照提高45.62%、14.55%和88.12%,且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胞间CO2浓度最低;喷施处理则以3000 mg/L效果最佳,其株高、茎粗、根长增幅达47%、16.64%和80.74%,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2浓度最低。综上,适宜浓度的苹果酸处理可有效促进工业大麻生长,实现增产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2000 mg/L苹果酸浇施并结合其他栽培措施,以实现高效环保增产。
在当前小麦品种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本研究致力于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秀小麦品种,以期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选种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盐麦1号’等13种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测产并按13%含水量折算籽粒产量;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籽粒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以容重仪和硬度仪测定籽粒容重、硬度,磨粉过筛后测定出粉率并通过面筋洗涤仪按GB/T 5506.2—2008方法测定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以AACC 56-61A法测定沉降值。试验所得数据运用SPSS和LSD法进行处理分析。Y1、Z13产量最高,均达7700 kg/hm2以上,较其余品种增产12.12%~25.68%,同时满足籽粒硬度≥60%、容重≥770 g/L、蛋白质含量≥12.5%、湿面筋含量≥26%的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N13产量较高,达6936 kg/hm2,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分别为12.41%、24.11%和24.32 mL,均达国家弱筋小麦标准;其余品种产量水平适中,品质指标较为交叉复杂。该试验证明了‘盐麦1号’、‘镇麦13’和‘宁麦13’分别为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筋品种和稳产优质弱筋品种,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的产质协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研究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及其混种组合对大麦饲草产量的影响,以二棱矮秆品种‘保啤麦26号’、‘保啤麦28号’和多棱中高秆品种‘保大麦20号’、‘保大麦25号’为材料,设8个处理,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单种处理中,从鲜草产量来看,‘保大麦25号’与‘保啤麦28号’间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保啤麦26号’、‘保大麦20号’,二棱品种‘保啤麦28号’与多棱品种‘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两个混种组合的鲜草产量较高,分别为41.36 t/hm2、39.19 t/hm2,比单种‘保啤麦28号’增产14.14%、8.14%,比单种‘保大麦25号’增产9.38%、3.63%;4个混种处理,有效茎数比单种多棱品种处理增加61.95~219.90万/hm2;单茎鲜重、穗实粒数分别比单种二棱处理增加0.06~1.12 g、4.3~6.5粒;混种处理能有效减轻倒伏和降低白粉病级数。综上,大麦二棱矮秆品种与多棱高秆品种混种时,只要品种选择合适,混种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单种鲜草产量,二棱品种宜选择‘保啤麦28号’,多棱品种宜选择‘保大麦25号’。研究以期为饲草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为探讨马铃薯豆类间作复合系统对宁南旱区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于2020—2021年连续2 a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作马铃薯(P)、马铃薯/大豆(PS)、马铃薯/蚕豆(PB)],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中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差异。结果发现,间作有效提高了0~6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各处理间的酶活性基本表现为PS>PB>P,在全生育期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随土层的深入逐渐下降。2020年,PS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PB处理和P处理分别高出0.51%~4.69%、7.96%~152.23%、3.22%~192.00%、5.75%~175.80%和1.28%~9.10%、4.11%~53.99%、3.61%~140.27%、4.27%~133.7%;2021年,PS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PB处理和P处理分别高出0.20%~4.63%、0.84%~93.93%、4.26%~143.26%、4.85%~50.41%和0.13%~8.83%、0.05%~94.53%、1.13%~334.33%、7.15%~99.34%。2 a中,马铃薯产量均表现为PS>PB>P,2020年PS处理和PB处理分别较P处理显著提高了13.96%、5.33%,2021年PS和PB分别较P显著提高了33.85%、14.31%(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2020年和2021年,P、PS、PB处理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9、2.55、-1.75和-2.69、3.36、-0.68,2 a中均表现为PS最高。马铃薯与豆类间作促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上升,为土壤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基础,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较优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本研究中具有间作优势,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的种植模式为马铃薯大豆间作。
为选育高产稳产、高淀粉、抗朱砂叶螨且适应性广的木薯新品种,以株型紧凑、高产木薯品种‘华南11号’(‘SC11’)为母本,以高淀粉、抗朱砂叶螨木薯品种‘桂热891’(‘GR891’)为父本,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木薯新品种‘云热薯1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其鲜薯产量分别达42.42 t/hm2和40.44 t/hm2,比中国主栽品种‘华南205’(‘SC205’)分别增产14.09%和16.41%;鲜薯淀粉含量分别为26.11%(比重法)和36.02%(酸水解法),均高于对照‘SC205’;平均螨害指数分别为23.72%和26.01%,表现为抗螨。2023年12月25日‘云热薯1号’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热品审2023004。‘云热薯1号’是一个高产稳产、高淀粉、抗朱砂叶螨的木薯新品种,在云南、海南、江西、广西等主要木薯宜种植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木薯产业增产、增收、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分析‘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亲本系谱组成,为大豆育种研究提供亲本选择指导。以20个‘菏豆’系列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系谱图和遗传贡献值统计等方法,探明其亲本类型、杂交组配规律、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菏豆’系列大豆品种均由杂交方式选育而成,以“育成品种×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高代品系”2种组配模式为主。‘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共22个,主要来自山东、河南和北京。‘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核祖先亲本有42个,平均每个品种拥有2.1个细胞核遗传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滨海大白花’。‘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质祖先亲本有4个,其中‘滨海大白花’的遗传贡献率最大。‘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骨干亲本主要有‘中黄13’、‘菏84-5’、‘菏豆12号’和‘菏豆20号’,‘中黄13’作为直接亲本的衍生品种有5个。‘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核遗传基础丰富,但细胞质遗传基础较窄,今后育种工作需优化亲本选择,加强种质创新。‘中黄13’、‘菏豆12号’等是大豆品种选育的重要骨干亲本,可被重点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