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王靖, 李宝强, 孔令国, 樊青峰, 邰宗君, 王泽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5  
    摘要 + 104 )   HTML 13 )    PDF ( 1218KB )( 57 )   

    为了明确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本研究以‘济麦60’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其萌发期各指标的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芽长、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胁迫萌发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不仅降低了小麦种子发芽率,也抑制了胚芽、胚芽鞘和胚根的生长。通过对8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到其D值依次为:‘济麦60’>‘临麦9号’>‘烟农999’>‘山农30’>‘山农28’>‘鲁原502’>‘烟农1212’>‘济麦22’。根据D值大小,将8个主栽小麦品种分成三类:高度抗旱的品种为‘济麦60’和‘临麦9号’;中度抗旱的品种为‘烟农999’和‘山农30’,其他品种为敏感品种。‘济麦60’和‘临麦9号’推荐作为适宜山东省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

    玉米籽粒形态、结构特征与耐破碎性的关系研究
    侯梁宇, 李文君, 汪如荣, 兰雪梅, 程红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6-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5  
    摘要 + 51 )   HTML 3 )    PDF ( 2073KB )( 20 )   

    为揭示玉米籽粒形态和内部结构对耐破碎性的影响机制,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登海618’、‘迪卡159’和‘华美1号’为试材,通过CT扫描获取籽粒的形态与结构参数,结合静载压缩方法测定籽粒破裂力。研究结果显示,登海618粒长(6.85~14.03 mm)、粒厚(4.22~7.64 mm)和体积(74.16~313.79 mm3)最大,胚占比最高(10.49%~11.26%);华美1号粒宽最大(5.71~8.75 mm),皮下空腔占比最高(1.26%~2.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破裂力与籽粒各参数存在特定的相关性。胚面破裂力与粒长、粒宽、胚乳体积正相关;侧面破裂力与粒厚、皮下空腔体积正相关,与粒长负相关;冠部破裂力与籽粒体积、胚乳体积、粒厚正相关,其中粒厚是影响耐破碎性的关键参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籽粒形态、结构与力学特性的关系,为玉米籽粒性状的研究以及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份谷子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李振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3-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64  
    摘要 + 52 )   HTML 2 )    PDF ( 1577KB )( 32 )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林市现有谷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其综合表现,为谷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200份谷子资源为材料,运用变异分析、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这些谷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在形态特征方面,大部分谷子具有绿色叶鞘、半上冲株型、圆锥穗、中等松紧、短刚毛以及黄色籽粒等特征。在遗传变异上,所有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特性。其中,穗粗和单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均为2.06,而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9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资源聚在了第3类,占总资源的63.5%。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高达91.85%。通过利用隶属函数与权重对200份谷子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D值排名前10的谷子品种,如‘晋谷45’等,这些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相关分析得出,在7个数量性状中,株高、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这5个指标与综合评价D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低温胁迫后甘蔗新品种的光合变化及其抗寒性分析
    李火建, 许誉芝, 陈珺, 张池, 伍玉玲, 魏乙斌, 姜春秀, 曾力方, 张木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08  
    摘要 + 73 )   HTML 6 )    PDF ( 1926KB )( 20 )   

    为评价甘蔗新品种‘中蔗9号’、‘中蔗14号’、‘中果1号’、‘中蔗福农14-1854’的抗寒能力,在甘蔗经历低温后,测定甘蔗叶片生理指标,并分析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过低温冷害后,4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差异,‘中蔗14号’具有较高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而‘中果1号’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较低,其他2个品种介于其中,说明‘中蔗14号’通过提高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来提高抗寒能力,表现为抗寒;而‘中果1号’抗寒性较差。4个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为‘中蔗14号’、‘中蔗9号’、‘中蔗福农14-1854’、‘中果1号’。

    收获时期对工业大麻干物质产量及主要大麻素含量的影响
    李学海, 边境, 曹焜, 张晓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9-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0  
    摘要 + 59 )   HTML 3 )    PDF ( 1305KB )( 29 )   
    为探究工业大麻适宜收获时期,提升产量和品质,以‘汉麻7号’和‘赛麻一号’为试验材料,分析收获时期对工业大麻产量、产量性状及大麻二酚(CBD)、大麻萜酚(CBG)和四氢大麻酚(TH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90~111 d(收获),2个品种花叶产量、株高、茎粗、第一分枝高、分枝数、单株花叶干重和单株茎干重均随收获时间的延长呈显著递增趋势,其中‘汉麻7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等指标表现优于‘赛麻一号’;2个品种的CBD总含量、THC总含量及CBG含量均随着收获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且‘汉麻7号’的CBD总含量、THC总含量及CBG含量略高于‘赛麻一号’。相关性分析表明,2个品种的花叶产量及产量性状、主要大麻素含量与收获时间呈正相关。研究表明,适当延后收获可有效提升工业大麻产量及主要大麻素含量。
    贝莱斯芽孢杆菌GDND-2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4-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67  
    摘要 + 54 )   HTML 3 )    PDF ( 2063KB )( 22 )   
    贝莱斯芽孢杆菌GDND-2能有效防控烟草镰刀菌根腐病。为明确其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相关促生基因,通过Sackowski比色、CAS平板和唯一氮源法测定其分泌吲哚乙酸(IAA)、嗜铁素和ACC脱氨酶的能力,采用透明圈法测定其解磷、解钾的能力,利用试剂盒检测GDND-2处理后烟草防御酶的活性,盆栽试验验证其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GDND-2具有促生基因ysnE,分泌IAA的能力较强,发酵36 h,IAA产量为24.16 mg/L。GDND-2可解有机磷、无机磷和钾。其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96 h,POD活性上升了707.88%。GDND-2对烟苗生长有明显促生作用,对鲜重促生效果达87.21%以上,根长促生效果达75.61%以上。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GDND-2可分泌IAA,明显促进烟苗生长,是性状优良的生防菌株。
    节水灌溉条件下小麦新品种‘石麦34’的抗倒性和品质分析
    赵彦坤, 李彩华, 班进福, 李占坤, 单子龙, 曹巧, 王秀堂, 高新梅, 傅晓艺, 何明琦, 马龙, 高振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6  
    摘要 + 58 )   HTML 2 )    PDF ( 1385KB )( 68 )   

    为缓解河北省冀中南水资源匮乏问题,鉴定适合本麦区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以2023年国审小麦新品种‘石麦34’和河北省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灌1水条件下,通过测定产量、茎秆形态学指标、茎秆强度和品质相关参数,对‘石麦34’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石麦34’产量显著高于‘石麦22’,增产幅度达7.05%,‘石麦34’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分别比‘石麦22’低10.17%和14.78%,基部第二节长度较‘石麦22’短21.39%、直径长15.84%。‘石麦34’的茎秆强度、穿刺茎秆强度、充实度和抗倒指数分别较‘石麦22’高54.95%、18.10%、21.34%和81.98%。进一步品质检测发现,‘石麦34’籽粒硬度、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显著优于‘石麦22’。综合以上数据,‘石麦34’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比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具备更优异的丰产性、抗倒性和品质,可以作为河北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的小麦主栽品种。研究旨在为‘石麦34’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籽粒DON积累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陈宏州, 张海波, 周晨, 朱友理, 杨红福, 徐超, 郭晓萌, 朱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7-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1  
    摘要 + 39 )   HTML 1 )    PDF ( 1578KB )( 11 )   
    本研究旨在探究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小麦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的积累动态及其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的相关性。研究于2023年和2024年分别对感病品种‘淮麦33’和中抗品种‘宁麦13’开展田间自然发病调查。从灌浆初期开始,持续监测至延迟收获期17 d和15 d,记录并分析病穗率、病情指数、千粒重和病粒率。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籽粒DON含量,并对籽粒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DON在赤霉病未显症的灌浆初期已积累,含量分别为237.99、182.95 ng/g。籽粒DON、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在灌浆期均逐渐上升,至蜡熟期略有增长,到完熟期趋于稳定,延迟收获期无明显增长且与完熟期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在灌浆期逐渐增加,到灌浆末期已基本达最大值。同一小麦品种中,籽粒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赤霉病及籽粒DON的绿色防控、农药减施增效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田间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何昊晨, 卫欣茹, 杨武杰, 周长安, 王延玲, 王梅, 姚远, 杨久涛, 李明丽, 韩乾, 刘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5-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70  
    摘要 + 55 )   HTML 2 )    PDF ( 1284KB )( 21 )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选择合适的田间配置对提高大豆产量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不同田间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通过设置4种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分别为2M2S,2M4S,2M6S,3M4S(M代表玉米,S代表大豆)。以单作大豆(SS)、单作玉米(SM)为对照,对间作大豆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植株形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配置玉米产量表现为,SM>2M2S>2M4S>3M4S>2M6S。间作玉米产量较单作玉米降低3.22%~20.23%。间作大豆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40.18%~60.5%。各配置大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S>2M6S>2M4S>3M4S>2M2S。2M6S配置的大豆产量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增加了18.88%~51.47%。在各间作配置中,随着大豆行数的增加,大豆SPAD、叶面积指数LAI、茎粗均增大,株高降低。2M6S大豆的叶片SPAD含量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了0.55%~7.63%。2M6S配置的大豆叶面积指数LAI较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9.02%~69.59%。2M6S配置的大豆茎粗比其他间作配置的大豆提高了4.76%~23.94%。间作大豆相对单作大豆,株高增加17.52%~37.50%,2M2S配置的大豆株高高于其他间作配置。本研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量化结果,可以为筛选配置提供依据。

    播期对春播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刘利, 杜晓宇, 蒲春雷, 罗友明, 傅勇, 曾召琼, 蒋杰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23-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2  
    摘要 + 42 )   HTML 2 )    PDF ( 1339KB )( 13 )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春播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南豆50’、‘中黄39’和‘中豆54’作为试验品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开展田间试验,分析12个播期对3个春播大豆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春播大豆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时长均呈缩短趋势,且播期的改变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生殖生长期。植株株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逐步降低的变化态势;植株底荚高总体呈现出先上升、继而下降、随后再次上升的变化趋势。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中,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了30%和28%。在所有的处理中,3月21日与3月28日播种的大豆产量表现最为优异,‘南豆50’产量分别达3244.57 kg/hm²和3087.92 kg/hm²,‘中黄39’产量分别为3270.62 kg/hm²和3330.43 kg/hm²,‘中豆54’产量分别是3199.55 kg/hm²和2983.79 kg/hm²。综合各项表现性状可知,四川丘陵地区春播大豆的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若播期推迟至4月25日以后,产量将显著降低。

    减施化肥、施用堆肥对宁夏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洋, 杨永森, 丁月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32-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4  
    摘要 + 41 )   HTML 2 )    PDF ( 1162KB )( 14 )   
    为探究不同程度减施化肥对宁夏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3年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预旺镇,以马铃薯‘青薯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个化肥减施处理,分别为CK(单施化肥)、T1(化肥减施10%+堆肥30000 kg/hm2)、T2(化肥减施20%+堆肥30000 kg/hm2)、T3(化肥减施30%+堆肥30000 kg/hm2)、T4(化肥减施40%+堆肥30000 kg/hm2)、T5(堆肥30000 kg/hm2),对马铃薯进行测产考种并计算小区产量及品质。结果显示: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最高达30434.85 kg/hm2,较CK处理高106%;品质方面,随着化肥减施的增加,马铃薯淀粉、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T4处理品质最好,其淀粉、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23.33 g/100 g、24.73 mg/100 g、1.00%。通过对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化肥减施40%的T4处理为最优处理。研究发现,在宁夏半干旱地区条件下,化肥减施40%并配施推肥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研究以期为宁夏马铃薯科学施肥和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4个早熟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比较
    徐玉梅, 严薇, 赵宸伟, 彭多姿, 王悦, 张振乾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37-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1  
    摘要 + 41 )   HTML 3 )    PDF ( 1258KB )( 40 )   
    为推动油菜产业发展,提高植物油供给安全保障水平,本研究通过系统筛选抗性强的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对24个早熟油菜品种(系)的幼苗期、5~6叶期、7~8叶期、蕾薹期及收获期的生理特性与农艺性状进行动态监测,旨在解析早熟性状与生理特性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方面,‘帆鸣油薹’冬前苗期各农艺性状与其他早熟油菜差距较小,且较亲本‘WH23’表现更优,长势良好。其株高比95%的参试材料高,每角果粒数高于83%的参试材料。(2)品质特性上,‘帆鸣油薹’菜籽含油量最高,硫甙含量较83%的参试材料低,兼具高油酸与低抗营养因子优势。(3)生育期特征显示,‘帆鸣油薹’抽薹时间和成熟时间较86%的参试材料早,具有显著早薹早熟特性。(4)生理特性分析表明,24个早熟品种在7~8叶期的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叶片MDA含量在5~6叶期上升,7~8叶期下降,而‘帆鸣油薹’叶片中MDA含量整体变化较小;叶片POD活性不断增强,薹活性整体比叶片高;叶片SOD活性在7~8叶期呈下降趋势。综上,‘帆鸣油薹’集早薹、早熟、耐低温等特性于一体,各性状优良,可作为高产高油早熟育种材料。研究进一步揭示早薹特性与熟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并首次提出7~8叶期可能是早熟油菜生长发育的关键窗口期,为油菜早熟分子机制解析及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配施土壤改良剂对烤烟田间生长发育的影响
    牛源丰, 熊茜, 林云红, 康前真, 刘正万, 吴昱聪, 周桂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45-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50  
    摘要 + 49 )   HTML 1 )    PDF ( 1213KB )( 14 )   

    为探讨土壤改良剂对烤烟田间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23年4—10月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开展田间试验,以烤烟‘K326’品种为供试品种,设不施肥(NF)、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CF+SC)、减氮20%+土壤改良剂(RN+SC) 共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在移栽后45、65、120 d时,测定不同处理烤烟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养分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后45 d,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表现最好,其中在株高、茎围、节距、最大叶面积方面相较于CK分别显著增加了8.85%、4.4%、3.31%、14.82%,CK和减氮20%+土壤改良剂表现次之;在植株养分含量方面,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可以明显提升烟株的干重和鲜重,在65 d时,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和减氮20%+土壤改良剂的鲜重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减氮20%+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干重显著高于CK和不施肥处理;在植株养分吸收方面,移栽后120 d,CK处理的吸氮量和吸磷量相较于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分别增加了13.60%和11.28%;在经济性状方面,在产值、产量、均价及上等烟比例方面,常规施肥+土壤改良剂处理相较于CK,分别显著增加了41.67%、32.44%、8.77%、39.31%。综上所述,在楚雄烟区常规施肥基础上配施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促进‘K326’的田间生长,提高烟叶产质量及经济效益,而减氮20%配施改良剂虽降低氮磷吸收量,也能维持较高的生物量积累,施加土壤改良剂具备节肥增效的潜力。

    苹果酸对工业大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罗燕, 刘晨, 夏鑫, 赵锴源, 程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5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2  
    摘要 + 42 )   HTML 1 )    PDF ( 1470KB )( 8 )   

    本研究旨在探索工业大麻增产的绿色环保方法,以‘云麻7号’为研究材料,筛选最适苹果酸浓度及最佳施用方式,为实现多种栽培措施相结合的增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滤纸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苹果酸(0、1000、2000、3000、4000 mg/L)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法分析上述不同浓度苹果酸及施用方式(浇施、喷施)对工业大麻生长特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种子萌发研究表明,2000 mg/L苹果酸处理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20.46%;1000 mg/L苹果酸处理下芽长和根长达到最大。盆栽试验显示,浇施2000 mg/L苹果酸处理效果最优,株高、茎粗、根长分别较对照提高45.62%、14.55%和88.12%,且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胞间CO2浓度最低;喷施处理则以3000 mg/L效果最佳,其株高、茎粗、根长增幅达47%、16.64%和80.74%,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2浓度最低。综上,适宜浓度的苹果酸处理可有效促进工业大麻生长,实现增产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2000 mg/L苹果酸浇施并结合其他栽培措施,以实现高效环保增产。

    不同小麦品种在里下河地区产量水平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钱晨诚, 王君, 仇景涛, 马泉, 丁锦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35  
    摘要 + 119 )   HTML 4 )    PDF ( 1224KB )( 55 )   

    在当前小麦品种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本研究致力于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秀小麦品种,以期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选种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盐麦1号’等13种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测产并按13%含水量折算籽粒产量;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籽粒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以容重仪和硬度仪测定籽粒容重、硬度,磨粉过筛后测定出粉率并通过面筋洗涤仪按GB/T 5506.2—2008方法测定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以AACC 56-61A法测定沉降值。试验所得数据运用SPSS和LSD法进行处理分析。Y1、Z13产量最高,均达7700 kg/hm2以上,较其余品种增产12.12%~25.68%,同时满足籽粒硬度≥60%、容重≥770 g/L、蛋白质含量≥12.5%、湿面筋含量≥26%的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N13产量较高,达6936 kg/hm2,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分别为12.41%、24.11%和24.32 mL,均达国家弱筋小麦标准;其余品种产量水平适中,品质指标较为交叉复杂。该试验证明了‘盐麦1号’、‘镇麦13’和‘宁麦13’分别为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筋品种和稳产优质弱筋品种,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的产质协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对饲草产量的影响
    赵加涛, 郭勉艳, 刘猛道, 付正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8-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0  
    摘要 + 81 )   HTML 3 )    PDF ( 1149KB )( 19 )   

    为了研究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及其混种组合对大麦饲草产量的影响,以二棱矮秆品种‘保啤麦26号’、‘保啤麦28号’和多棱中高秆品种‘保大麦20号’、‘保大麦25号’为材料,设8个处理,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单种处理中,从鲜草产量来看,‘保大麦25号’与‘保啤麦28号’间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保啤麦26号’、‘保大麦20号’,二棱品种‘保啤麦28号’与多棱品种‘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两个混种组合的鲜草产量较高,分别为41.36 t/hm2、39.19 t/hm2,比单种‘保啤麦28号’增产14.14%、8.14%,比单种‘保大麦25号’增产9.38%、3.63%;4个混种处理,有效茎数比单种多棱品种处理增加61.95~219.90万/hm2;单茎鲜重、穗实粒数分别比单种二棱处理增加0.06~1.12 g、4.3~6.5粒;混种处理能有效减轻倒伏和降低白粉病级数。综上,大麦二棱矮秆品种与多棱高秆品种混种时,只要品种选择合适,混种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单种鲜草产量,二棱品种宜选择‘保啤麦28号’,多棱品种宜选择‘保大麦25号’。研究以期为饲草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铃薯/豆类复合系统对宁南旱区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小英, 满本菊, 李涛, 刘威帆, 马风兰, 万猛虎, 刘吉利, 吴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13-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6  
    摘要 + 70 )   HTML 3 )    PDF ( 1964KB )( 37 )   

    为探讨马铃薯豆类间作复合系统对宁南旱区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于2020—2021年连续2 a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作马铃薯(P)、马铃薯/大豆(PS)、马铃薯/蚕豆(PB)],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中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差异。结果发现,间作有效提高了0~6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各处理间的酶活性基本表现为PS>PB>P,在全生育期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随土层的深入逐渐下降。2020年,PS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PB处理和P处理分别高出0.51%~4.69%、7.96%~152.23%、3.22%~192.00%、5.75%~175.80%和1.28%~9.10%、4.11%~53.99%、3.61%~140.27%、4.27%~133.7%;2021年,PS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PB处理和P处理分别高出0.20%~4.63%、0.84%~93.93%、4.26%~143.26%、4.85%~50.41%和0.13%~8.83%、0.05%~94.53%、1.13%~334.33%、7.15%~99.34%。2 a中,马铃薯产量均表现为PS>PB>P,2020年PS处理和PB处理分别较P处理显著提高了13.96%、5.33%,2021年PS和PB分别较P显著提高了33.85%、14.31%(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2020年和2021年,P、PS、PB处理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9、2.55、-1.75和-2.69、3.36、-0.68,2 a中均表现为PS最高。马铃薯与豆类间作促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上升,为土壤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基础,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较优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本研究中具有间作优势,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的种植模式为马铃薯大豆间作。

    木薯新品种‘云热薯1号’的选育
    宋记明, 段春芳, 李月仙, 肖明昆, 刘倩, 张林辉, 严炜, 刘光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25-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00  
    摘要 + 57 )   HTML 1 )    PDF ( 1207KB )( 17 )   

    为选育高产稳产、高淀粉、抗朱砂叶螨且适应性广的木薯新品种,以株型紧凑、高产木薯品种‘华南11号’(‘SC11’)为母本,以高淀粉、抗朱砂叶螨木薯品种‘桂热891’(‘GR891’)为父本,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木薯新品种‘云热薯1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其鲜薯产量分别达42.42 t/hm2和40.44 t/hm2,比中国主栽品种‘华南205’(‘SC205’)分别增产14.09%和16.41%;鲜薯淀粉含量分别为26.11%(比重法)和36.02%(酸水解法),均高于对照‘SC205’;平均螨害指数分别为23.72%和26.01%,表现为抗螨。2023年12月25日‘云热薯1号’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热品审2023004。‘云热薯1号’是一个高产稳产、高淀粉、抗朱砂叶螨的木薯新品种,在云南、海南、江西、广西等主要木薯宜种植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木薯产业增产、增收、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幼苗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国权, 逯盼盼, 李俊超, 王岩岩, 郭梦诚, 徐于倩, 岳礼洋, 李卫国, 周锋, 刘润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3):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89  
    摘要 + 102 )   HTML 5 )    PDF ( 1330KB )( 47 )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全球气候变暖及耕作模式的改变,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病、虫及草害频发的问题,其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重大威胁。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具有控制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当前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底施的方式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产量影响,采用底施的方法,研究甲哌鎓、氯化胆碱和胺鲜酯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室内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提高均有显著促进效果(P≤0.05),且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30 mg/L甲哌鎓、20 mg/L氯化胆碱、4 mg/L胺鲜酯可显著提高小麦株高、根系长度、茎叶鲜重以及根系鲜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75 g (ai)/hm2甲哌鎓、30 g (ai)/hm2氯化胆碱、30 g (ai)/hm2胺鲜酯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小麦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亲本系谱分析
    张中起, 刘艳, 王俊涛, 梁邦平, 高保民, 王秋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3): 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5  
    摘要 + 65 )   HTML 2 )    PDF ( 1426KB )( 21 )   

    全面分析‘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亲本系谱组成,为大豆育种研究提供亲本选择指导。以20个‘菏豆’系列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系谱图和遗传贡献值统计等方法,探明其亲本类型、杂交组配规律、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菏豆’系列大豆品种均由杂交方式选育而成,以“育成品种×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高代品系”2种组配模式为主。‘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共22个,主要来自山东、河南和北京。‘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核祖先亲本有42个,平均每个品种拥有2.1个细胞核遗传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滨海大白花’。‘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质祖先亲本有4个,其中‘滨海大白花’的遗传贡献率最大。‘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骨干亲本主要有‘中黄13’、‘菏84-5’、‘菏豆12号’和‘菏豆20号’,‘中黄13’作为直接亲本的衍生品种有5个。‘菏豆’系列大豆品种的细胞核遗传基础丰富,但细胞质遗传基础较窄,今后育种工作需优化亲本选择,加强种质创新。‘中黄13’、‘菏豆12号’等是大豆品种选育的重要骨干亲本,可被重点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