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气候分析的早稻适宜播种期研究——以绍兴市柯桥为例
    丁金阳, 肖晶晶, 李正泉, 金亮, 章永辉, 张立波, 何靓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4  
    摘要 + 48 )   HTML 2 )    PDF ( 1167KB )( 16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水稻早播风险,本研究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开展了早稻适宜播种期研究。基于43 a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设定机插和直播早稻的5个分期播种方案,分析不同播期下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柯桥区机插早稻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初,直播早稻的适宜播种日期为4月上旬—中旬初。该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指导种植户科学安排机插和直播早稻生产,实现趋利避害提供重要参考。

    不同施氮水平下喷施ABA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盼盼, 邵运辉, 穆蔚林, 郭涵潇, 韩琳琳, 李川, 张美微, 赵双锁, 胡彦奇, 宋建华, 乔江方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8-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1  
    摘要 + 36 )   HTML 3 )    PDF ( 1333KB )( 19 )   
    为探究减氮条件下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黄淮海地区主栽玉米‘郑单958’‘隆平638’‘裕丰303’和‘秋乐368’4个品种为研究对象,设225、180、90 kg/hm2等3个施氮水平,以及吐丝后不喷施ABA和喷施ABA等2个喷施处理,测定玉米产量、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喷施ABA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量降低后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喷施ABA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各品种以‘秋乐368’产量最低,为8.62 t/hm2;各处理以‘裕丰303’正常氮不喷施ABA的处理产量最高,‘裕丰303’正常氮喷施ABA与之无显著差异。以225 kg/hm2下籽粒总淀粉含量及其产量为最高,分别为74.96%和7.08 t/hm2,支链淀粉含量及其产量趋势与之相似,施氮处理对籽粒蛋白质产量、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喷施ABA后,籽粒淀粉的含量和产量及其组分的产量、蛋白质的含量和产量、粗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各品种以‘裕丰303’淀粉含量、淀粉及其组分产量为最高,以‘秋乐368’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蛋白质、粗纤维产量最低;各处理以‘裕丰303’正常氮喷施ABA处理下总淀粉含量及其产量、支链淀粉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研究发现,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氮肥225 kg/hm2配合吐丝后3 d喷施40 mg/L ABA溶液2000 L/hm2,能够提高‘裕丰303’的籽粒产量、总淀粉含量、淀粉和支链淀粉以及蛋白质产量,达到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
    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耐盐青贮玉米品种筛选
    齐儒春, 王静, 张晋美, 刘吉利, 孙豪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20-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87  
    摘要 + 39 )   HTML 3 )    PDF ( 1405KB )( 10 )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宁夏引黄灌区,该问题显著影响了玉米产量与品质。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盐胁迫下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响应机制,旨在筛选兼具耐盐性、高产及优质特性的优良品种。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室内水培耐盐种子萌发试验与田间原位鉴定试验,系统测定其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等方法评价耐盐性。结果表明,180 mmol/L NaCl处理可有效区分品种间耐盐差异,平均盐害指数为42.16%,变异系数为51.16%。相关性分析显示,干物质积累量、穗粗、轴粗及籽粒产量等指标与青贮玉米营养品质密切相关,淀粉含量与单穗粒重呈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1.483%,全面反映了品种的综合耐盐性能。其中,‘科河699’、‘银玉238’和‘华亦1204’耐盐性最好,D值分别为0.607、0.591、0.531。‘科河699’在株高(325.17 cm),干物质量(290.27 g)及籽粒产量(9.82 t/hm²)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综合评价显示,上述3个品种具有突出的耐盐性、生物量积累能力和产量潜力,适合作为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中度盐碱地推广种植。
    水稻硒锌铁元素对两因子互作的响应
    杨文朋, 温桂春, 王秋英, 李颖薇, 黄巧玲, 杨纪康, 辛贤凤, 周铭德, 蒋建, 刘富锋, 朱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30-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9  
    摘要 + 30 )   HTML 4 )    PDF ( 1137KB )( 10 )   
    为探究水稻硒锌铁功能元素的富集特征,推动广西桂平市功能农业发展,以杂交优质稻‘野香优巴丝’(B1)和常规优质稻‘百香139’(B2)为供试品种,采取裂区设计方法,设置不施硒肥(A1)、0.5倍硒肥(A2)、1倍硒肥(A3)、1.5倍硒肥(A4)和2倍硒肥(A5)的叶面施硒处理,检测分析稻米硒锌铁含量、稻草硒含量和水稻植株地上部的硒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稻米硒和稻草硒含量,B2平均稻米硒含量显著高出B1 17.2%,B1与B2间平均稻草硒含量无显著差异,B1稻米对高外源硒胁迫的耐受力比B2稻米强,B2稻草对高外源硒胁迫的耐受力比B1稻草强,互作效应A4×B2与A4×B1(施1.5倍硒)对B1、B2稻米硒含量差异的影响极显著,A1×B1与A1×B2(不施硒)对B1、B2稻米硒含量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提示外源硒对品种(组合)间稻米富硒力的差异存在影响;叶面施硒对稻米锌铁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增大了B1与B2稻米富锌力的差异,缩小了B1与B2稻米富铁力的差异,提示外源硒对品种(组合)间稻米富锌、富铁力的差异也存在影响。B1稻米富锌力极显著强于B2,B1与B2稻米富铁力相当。综上,外源硒对水稻富集硒锌铁产生不同影响,对水稻品种间富集硒锌铁能力的差异也存在影响。
    多年生稻苗期耐盐性评价
    刘永秀, 赵颖, 徐玲, 袁圆, 昂磊, 罗静, 杨涛, 张清华, 徐叶菊, 张石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5  
    摘要 + 117 )   HTML 11 )    PDF ( 2222KB )( 46 )   

    本研究旨在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PR23’、‘PR24’、‘PR25’、‘PR26’、‘PR101’、‘PR107’和‘PR109’的耐盐性,筛选出优异耐盐稻作新种质。试验采用浓度为0(CK组)、50、100、150、200 mmol/L NaCl溶液,对上述多年生稻品种(系)及母本‘RD23’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不同浓度下各品种(系)的生长指标(苗高、根长、鲜重、干重等)及耐盐系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耐盐性能。结果表明:(1)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时,各品种(系)在盐害等级上出现了明显差异。在所有盐胁迫相关性状的表型中,除根长外,所有品种(系)在150 mmol/L NaCl处理下的指标均与CK组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因此150 mmol/L NaCl被确定为多年生稻苗期最佳耐盐筛选浓度。(2)对150 mmol/L NaCl处理下各品种(系)耐盐性状的相对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隶属函数值,结合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权重进一步得出综合评价D值。结果显示,‘云大107(PR107)’在苗期表现出最强综合耐盐能力,‘PR101’在苗期的耐盐能力最弱,其他品种(系)的耐盐能力介于两者之间。本研究筛选出的优异耐盐稻作种质资源,不仅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奠定基础,还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盐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微量元素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富集和转运特征
    郭海增, 吴卫彬, 董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10-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19  
    摘要 + 82 )   HTML 1 )    PDF ( 1181KB )( 19 )   

    为科学调控小麦微量元素含量及指导新品种培育,本研究以豫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小麦成熟期植株不同器官中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Fe含量为42.31~80.66 mg/kg,Mn含量为212.11~604.89 mg/kg,Cu含量为12.31~16.35 mg/kg,Zn含量为48.77~87.08 mg/kg。不同器官间微量元素富集与转运能力呈现显著差异,Mn富集能力表现为叶片>根系>籽粒>茎秆>颖壳,而Cu和Zn富集能力表现为根系>籽粒>叶片>茎秆>颖壳;在转运能力方面,小麦各器官对Fe、Cu、Zn的转运效率为籽粒>叶片>茎秆>颖壳,对Mn则为叶片>籽粒>茎秆>颖壳。根系、茎秆、颖壳、籽粒中微量元素富集表现为Zn>Cu>Mn>Fe,叶片中则为Mn>Zn>Cu>Fe。茎秆、叶片、颖壳对Cu、Mn、Zn的转运能力大于Fe,籽粒中微量元素转运能力表现为Zn>Cu>Fe>Mn。相关性分析揭示微量元素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总体而言,豫北麦区小麦植株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呈垂直分布特征,根系、叶片和籽粒微量元素富集能力较强,叶片和籽粒微量元素转运效率较强。本研究为小麦微量元素精准调控及高微量营养强化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庆中山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筛选
    董逸飞, 冯云超, 高梦洋, 谭淳, 向振凡,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17-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6  
    摘要 + 67 )   HTML 2 )    PDF ( 1229KB )( 18 )   

    研究旨在为重庆中山区域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适宜玉米品种,以24个玉米品种和‘渝豆11’为试验材料,带状复合种植采用间作模式4:2(4行大豆:2行玉米)配置,比较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组成性状和大豆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植株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空杆率变异系数为74.13%,倒伏率变异系数大于100%,说明在品种间植株倒伏率、空杆率差异较大;籽粒产量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容重及籽粒长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空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秃尖呈显著负相关;穗长、穗行数及百粒重对籽粒产量直接通径系数达到了0.484、0.272、0.334,说明对籽粒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先玉1171’、‘科大202’、‘劲单9号’、‘三峡玉23’、‘晶玉719’产量较高,分别为10790.65、10034.5、9780.23、9595.40、9442.72 kg/hm2,增幅依次为45.31%、35.13%、31.7%、28.73%、26.54%。‘渝豆11’与不同玉米品种间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及其组成性状差异显著,除‘晶玉719’(618.84 kg/hm2)外,其余玉米品种种植下大豆产量较对照均有所减产;其中,与‘西大889’、‘先玉1171’、‘渝单32’、‘艾禾玉058’、‘荣玉丰赞’和‘三峡玉23’带状复合种植模大豆产量减产幅度相对较低,依次为-2.86%、-6.41%、-7.09%、-7.15%、-8.54%和 -8.7%。综合分析‘先玉1171’、‘三峡玉23’、‘晶玉719’3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且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小,适合重庆中山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申瑞楠, 张晓申, 曹辉, 左红娟, 徐建伟, 申潇潇, 田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25-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31  
    摘要 + 74 )   HTML 1 )    PDF ( 1159KB )( 27 )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甘薯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烟薯25’、‘哈密’、‘龙九’3个甘薯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覆黑膜、覆白膜、覆黑白膜和不覆膜4种处理,评估其对甘薯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显著提升了甘薯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其中覆黑白膜和覆黑膜的效果最为显著。相较于不覆膜对照,覆黑白膜处理使‘烟薯25’和‘哈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约20%(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分枝数、商品率、干物质均与地上部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均与地下部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甘薯品种对不同覆膜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性,可能与作物本身的特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本研究表明,黑白双色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可为甘薯覆膜栽培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亲本行比配置和母本摘薹对‘佳油5号’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菲菲, 彭霄, 左上歧, 陈蓉, 王佳婧, 吴永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31-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5  
    摘要 + 44 )   HTML 0 )    PDF ( 1209KB )( 14 )   

    本研究旨在探究油菜制种过程中的最佳亲本行比以及适宜的田间栽培技术,以期为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以不育系716A×恢复系13R组合作为试验材料,运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方法,设置6种不同的亲本行比,同时在蕾薹期分别实施摘薹与不摘薹两种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亲本行比处理对油菜的农艺性状和制种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单行父本设置的情形下,产量呈现出T12M1 >T13M1 >T14M1的排序;而在双行父本设置时,产量表现为T26M1 >T24M1 >T28M1。摘薹处理同样对油菜的农艺性状具有显著作用。相较于未摘薹处理,摘薹后油菜的株高、有效分枝高、一次分枝数量以及一次分枝角果数量分别平均降低了9.01%、60.03%、31.19%、25.02%;相反,二次分枝数量和二次分枝角果数量分别平均增加了28.08%、50.52%。此外,单株角果数量平均降低了7.03%,这可能是由于二次分枝角果增加数未能补偿一次分枝减少的角果数,同时每角果粒数平均降低了6.06%,制种产量平均下降了4.98%。综合各项指标,T26M1处理实现了最高产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所设定的条件下,当亲本行比设定为2:6,且在蕾薹期对母本不进行摘薹处理时,油菜的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最优状态。

    烟草智慧育苗潮汐参数优化研究
    高斯曼, 刘光亮, 段武丽, 杨娜, 董杏梅, 陈爱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38-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96  
    摘要 + 57 )   HTML 2 )    PDF ( 1433KB )( 12 )   

    潮汐式育苗是一种新型的节水减肥、高效的育苗技术,潮汐参数是潮汐式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明确烟草育苗潮汐水肥灌溉中适宜的潮汐参数,开展灌溉间歇频次、养分浓度和供液高度的均匀设计试验。主效应分析和综合贡献率分析均表明,灌溉间歇频次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养分浓度,供液高度的影响较小;交互效应明显大于单因子主效应,响应面模型寻优结果显示灌溉间歇频次30.50 h/次、养分浓度153.94 mg/L、供液高度3.84 cm,可稳定获得最佳壮苗;生产上接近最优壮苗目标的潮汐参数寻优表明,潮汐参数分别为灌溉间歇频次28.8~30.5 h/次、养分浓度153~154 mg/L、供液高度3.8~3.9 cm。

    基于强酸富硒土壤的稻米富硒力探析
    刘钊扬, 原坤荣, 卢尚钦, 黄俭宇, 李静, 张向辉, 黄少伟, 杨秀安, 柳凯, 周杰, 朱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7  
    摘要 + 97 )   HTML 3 )    PDF ( 1264KB )( 54 )   

    为有效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推动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稻米中功能性成分硒的作用,选取27个水稻品系作为试材,于强酸性且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开展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产出稻米的硒含量处于0.0086~0.0247 mg/kg的较低水平,平均值为0.0153 mg/kg,变异系数为0.258,最大值/最小值高达2.86。各品系稻米的硒富集系数因基因型不同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普遍偏低,范围仅为0.0169~0.0484,平均值为0.0299。稻米硒含量平均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1.2%,显著低于其他富硒土壤稻作区,各品系稻米均呈现贫硒状态,这在同类研究中较为罕见。可见,除水稻基因型外,土壤性质对稻米富硒能力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关注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对稻米富硒能力的重塑作用。

    不同施肥方式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韩成卫, 郝福庭, 付贵林, 薛法新, 张岩, 宋春林, 吴秋平, 蒋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07  
    摘要 + 94 )   HTML 2 )    PDF ( 1237KB )( 15 )   

    为破解鲜食糯玉米生产中因不合理施肥导致的籽粒品质下降与土壤质量下降难题,本研究以糯玉米新品种‘济糯23’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估5种施肥模式对糯玉米产量、营养品质、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促进玉米生长与改良土壤方面的协同增效效果差异显著。综合效益排序为有机无机配施(鸡粪+NPK)>控释专用肥>高氮复合肥>单施尿素>不施肥对照(CK)。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2.1%~32.5%。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鸡粪+NPK)展现出最优的农艺性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效优化了玉米穗部性状(增加穗长和穗粒数,减少秃尖),明显改善了糯玉米的风味与核心营养品质。具体而言,相较于单施尿素处理,该模式下,单穗重提高13.7%,鲜穗产量增加18.2%;籽粒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可溶性固形物和赖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2%、8.3%、15.5%、29.8%和10.3%;实现净增收4518.9元/hm2。试验证实,鸡粪有机肥与高氮复合肥配施能有效协调糯玉米产量形成、品质提升与土壤地力的关系,为山东省糯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一套兼具增产、提质、培肥和增效功能的肥料优化方案与农艺调控策略。

    秋水仙素对金花菜多倍体的诱导效应
    洪森荣, 吉莉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3-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45  
    摘要 + 76 )   HTML 3 )    PDF ( 2459KB )( 15 )   

    以上海金花菜种子和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0%、0.01%、0.03%、0.05%、0.07%、0.09%、0.11%),综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生化生理和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秋水仙素处理对金花菜种子萌发、试管苗生长发育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素和秋水仙素浸泡会抑制金花菜种子的萌发及其萌发苗的株高,减少其叶片数,提高其茎粗,促进其生根,促进其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促进其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 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蛋白、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表达上调。MS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素和秋水仙素浸泡会抑制金花菜试管苗的株高增长、叶片数增加、根数增多和根长增长,促进金花菜试管苗茎粗增粗以及其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促进其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 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蛋白、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表达上调。金花菜种子在添加秋水仙素培养基上的多倍体诱导效果低于金花菜种子经秋水仙素浸泡后的多倍体诱导效果,金花菜种子经秋水仙素浸泡后的多倍体诱导效果低于试管苗在添加秋水仙素培养基上的多倍体诱导效果,试管苗在添加秋水仙素培养基上的多倍体诱导效果低于试管苗经秋水仙素浸泡的多倍体诱导效果。本试验结果可为金花菜的多倍体诱导的信号途径研究以及秋水仙素在诱导金花菜多倍体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海藻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靳丹丹, 黄正花, 昌晓宇, 张康康, 魏益华, 张标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27-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3  
    摘要 + 69 )   HTML 1 )    PDF ( 1422KB )( 9 )   

    本研究旨在优化海藻多糖-纳米硒(APS-SeNPs)的制备工艺,开发高效稳定的新型纳米硒肥。通过正交试验结合单因素试验设计制备APS-SeNPs,以吸光度比值(A410/A490)作为APS-SeNPs粒径及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表征APS-SeNPs形态结构和元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APS-SeNPs的最佳制备条件为APS浓度1200 mg/L、维生素C与亚硒酸钠(Na2SeO3)摩尔比4:1、反应温度45℃、时间1.5 h。该条件下制备的APS-SeNPs呈均匀分散的球形结构,粒径为(91.30±7.20) nm,A410/A490为1.96±0.01,硒(Se)负载量为31.51%。能谱分析显示,与未被海藻多糖修饰的纳米硒(SeNPs)相比,APS-SeNPs中碳、氧元素占比分别提升38.97%、336.94%,证实海藻多糖成功修饰了纳米硒颗粒表面。本优化工艺制备的APS-SeNPs兼具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Se负载量,为新型纳米硒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低氮胁迫下玉米自交系单株粒重及氮肥农学效率的配合力分析
    向振凡, 霍川, 冯云超,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5  
    摘要 + 107 )   HTML 10 )    PDF ( 1288KB )( 73 )   
    为筛选单株粒重及氮肥农学效率配合力较高的玉米自交系,以15个自交系为材料,按照NCⅡ交配设计组配成56个杂交组合,在低氮胁迫下,估算了自交系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与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正向效应的自交系是WZ14212、WZ1718-2、1734A10、Z7A-21、1734B325、1735A2和WZ853,效应值分别为3.97、2.86、2.55、2.13、1.14、0.75和0.74,特殊配合力效应值>7的杂交组合有8个,效应值为7.46~10.64。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正向效应的自交系是WZ14212、1734A10、WZ853、195-73、WZ1718-2和1735A2,效应值分别为9.96、5.06、4.63、2.45、1.78和1.55,特殊配合力效应值>10的杂交组合有11个,效应值为10.95~24.86。相关分析显示,在低氮胁迫下,杂交组合单株粒重与父本自交系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r为0.2921*;杂交组合氮肥农学效率与其母、父本自交系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848**和0.3289*;杂交组合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与其配合力总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669**和0.9455**。研究结果预示WZ14212、WZ1718-2、Z7A-21、1734A10、1734B325、1735A2和WZ853是玉米杂交育种中组配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较高的杂交组合可以选用的自交系。
    西藏阿里油菜生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曹小东, 才旺卓玛, 央珍, 索珍, 确宗, 赵亚军, 杨飞, 张智,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33-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36  
    摘要 + 66 )   HTML 2 )    PDF ( 1554KB )( 21 )   
    为明确西藏阿里地区影响油菜生产的关键因素并筛选适宜栽培措施,以‘青油17’为材料,开展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单因素试验。播期试验(S)设5月13日(S1)、5月18日(S2)和5月23日(S3)3个处理,播量为22.50 kg/hm2;播量试验(D)于5月13日播种,设6个播量,分别为4.50 kg/hm2(D1)、9.00 kg/hm2(D2)、13.50 kg/hm2(D3)、18.00 kg/hm2(D4)、22.50 kg/hm2(D5)、27.00 kg/hm2(D6);施氮量试验(N)于5月13日播种,播量为22.50 kg/hm2,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1)、150.00 kg/hm2(常规施肥,N2)、 195.00 kg/hm2(N3)、240.00 kg/hm2(N4),按照底肥:蕾薹肥=6:4的方式施用。系统调查油菜生育期、产量、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显示,播期对油菜生育进程影响最为显著,推迟播种导致全生育期缩短,会使油菜产量降低16.27%和28.57%、芥酸含量下降;播量增加主要通过改变单株有效角果数来影响产量,最优播量13.50 kg/hm2时产量达峰值,且播量与硫苷含量极显著相关(r=0.0533);施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2021),最佳施氮量195.00 kg/hm²时产量较N1提升81.10%,过量施肥则抑制生长。综合得出,西藏阿里地区油菜高产栽培参数为5月13日播种、播量13.50 kg/hm2、施氮量195.00 kg/hm2。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产量可作为筛选油菜生产关键技术(播期、播量和施氮量)的主要参考指标。研究还发现,油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0.1599),易受栽培措施影响,而含油量遗传稳定(变异系数0.0319);播期处理中5月18日播种(S2)综合品质最优,含油量提升4.10%~4.60%,硫苷含量最低;施氮量150.00 kg/hm2(N2)时“双低”表现最佳。
    永州烟区烤烟不同育苗方式的对比研究
    雷敏娟, 黎萍, 滕林娟, 卢朝军, 周舰, 吴岳庭, 赵辉, 吕远刚, 王锡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47-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39  
    摘要 + 62 )   HTML 1 )    PDF ( 1219KB )( 15 )   

    为探索永州烟区烤烟适宜的育苗方式,提升育苗技术水平,本研究以‘云烟87’作为供试品种,对喷淋育苗(T1)、浅水育苗(T2)、浅水+纤维棉湿润育苗(T3)、漂浮育苗(T4)这4种不同的育苗处理方式展开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育苗方式对烟苗素质、根系、生物量、壮苗指数,以及烤烟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烟苗阶段,浅水+纤维棉湿润育苗处理呈现出诸多优势。该处理下的烟苗出苗率高达100%,生育期提早5 d,生长势强劲,素质优良,根系表现出色。烟苗综合素质的排序为T3>T2>T4>T1。进入大田期后,T3处理的烟苗在株高、茎围、有效叶数、最大叶面积等综合农艺性状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综合农艺性状的优劣顺序为T3>T2>T1>T4。同时,浅水+纤维棉湿润育苗处理的烟苗在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协调性上均表现最佳。综上所述,浅水+纤维棉湿润育苗能够显著提高烟苗素质,适宜在永州烟区进行推广。

    江苏省早熟棉花区试品种皮棉产量性状和试验点鉴别力综合分析
    赵明明, 杜付荣, 胡新燕, 李可, 陈晓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10-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0  
    摘要 + 78 )   HTML 3 )    PDF ( 1878KB )( 29 )   
    为了科学评价江苏省早熟棉花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本研究运用GGE双标图法对2018—2019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组的皮棉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皮棉产量受基因型、环境效应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影响,其中环境效应贡献率最高(2018年86.26%、2019年89.28%)。‘中棉425’在2 a试验中均表现出最优丰产性,且兼具良好稳产性与较广适应性;2018年‘湘FZ031’稳产性最佳,2019年‘徐棉638’和‘中棉所50’稳定性突出,‘泗棉1035’则在2019年适应性最广。试验点评价显示,‘徐州’(2018年)和‘大丰’(2019年)具有最佳品种鉴别力与区域代表性。综合分析表明,‘中棉425’为综合性状优良的理想品种,可作为江苏省早熟棉花品种选育与区域布局的重要参考。
    旺长期干旱胁迫对红麻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霞, 史鹏飞, 申培林, 刘耀, 程捷, 张琳, 丁丽, 杜光辉, 聂良鹏, 魏一苗, 吕玉虎, 李梅, 潘兹亮, 陈应霞, 范家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18-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4  
    摘要 + 76 )   HTML 2 )    PDF ( 1287KB )( 27 )   
    为探究不同干旱胁迫对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产量、干物质累积及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旺长期红麻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式,结合人工控水,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灌水、轻度、中度、重度干旱)和4个时间梯度(5、10、15、20 d)进行试验,分析红麻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对不同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轻、中度胁迫5~10 d,红麻纤维产量增幅0.46%~5.87%;其他处理减产7.17%~49.30%,其中重度胁迫20 d减产最显著。(2)胁迫5 d后除茎粗和皮厚整体变化较小外,其他经济性状下降明显。(3)干旱抑制了根的生长,分配比例较对照减少6.75%~35.14%,但刺激了叶和骨的生长,骨的分配指数较对照增幅1.97%~25.36%,胁迫10 d后叶的分配指数较对照增幅13.96%~42.39%;皮的干物质分配呈抛物线趋势,胁迫10 d时达到最高点,较对照增加4.20%~14.39%。(4)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显示,单株干皮重(直接作用1.038)和株高(间接效应0.201)对产量提升起关键作用,而骨和叶分配指数与产量负相关。(5)综合胁迫程度与时间效应,中度胁迫10 d可作为豫南地区红麻干旱临界值。本研究揭示了红麻在干旱逆境下的干物质分配策略,为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榕薯910’的选育及其特性
    张小红, 鄢铮, 王正荣, 魏广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27-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8  
    摘要 + 70 )   HTML 2 )    PDF ( 1505KB )( 22 )   

    为选育出高产优质、可用于鲜食及淀粉加工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本研究以‘榕薯756’为母本,应用集团杂交方法成功选育出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榕薯910’。该品种于2014—2016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多点试验结果显示,‘榕薯910’在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方面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金山57’,且丰产稳定性良好。此外,它还具有食味品质较好、中抗蔓割病、储藏性好等优点。‘榕薯910’于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GPD甘薯(2019)350022],2022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193211.5),并于2024年被列入福建省主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