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ISSR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杂交子代分子鉴别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笔者以15个黑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进行ISSR分子标记研究。①经单因素对比实验,建立适合黑杨无性系的ISSR-PCR分子反应体系,即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1.0 μmol/L,模板30 ng,Taq酶1.5 U,dNTP 0.25 mmol/L,Mg2+2.0 mmol/L。反应程序为94℃加热3 min,使模板DNA变性,然后进入下列温度循环:94℃变性45 s、56℃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计35个循环。循环结束后在72℃延伸5 min,以保证DNA延伸彻底。②筛选出10个ISSR引物对15个黑杨无性系进行ISSR分析。共检测到63个位点,各无性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0.63%~30.16%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的为XL-77、XL-83、XL-101、2KEN8和I-69;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的为XL-92、XL-90。③通过各无性系的Nei遗传距离与UPGMA聚类分析,除欧美杨A65/31外,其他所有美洲黑杨无性系聚为1个类群3个亚群,美洲黑杨杂交子代间遗传分化及亲缘关系通过ISSR-PCR特异性标记谱带可以得到准确鉴别。
血红鸡爪槭叶片中富含多糖、多酚物质,严重影响了RNA提取纯度和质量。为了获得适宜血红鸡爪槭叶片总RNA提取的方法,采用柱式植物RNAout法、TRIZOL法和改良CTAB法3种提取方法对其叶片总RNA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柱子法提取获得的总RNA产率最高,但是有DNA污染;TRIZOL法提取的总RNA OD260∕OD280为1.65,可能有多糖和酚类物质的污染,并且产率最低;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纯度很高,OD260/OD280平均值在2.0左右,产率在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电泳图清晰,而且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经RT-PCR获得了清晰的特异性条带。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纯度和产率高,完全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是血红鸡爪槭叶片总RNA提取的适宜方法。
重金属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抑制作用。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铬对我国特有药用植物罗汉果植物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的报道。本实验以罗汉果幼苗为材料,对生长在添加0、50、100、150、200μmol?L-1浓度的重金属铬离子的培养基中生长15天的罗汉果幼苗的相关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铬离子浓度的增加,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一直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相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则一直上升。表明铬离子 的毒害导致体内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膜系统受到伤害,从而影响罗汉果幼苗生长。
以黄连木花粉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蔗糖浓度、硼酸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4个因素对黄连木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蔗糖浓度对黄连木花粉萌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培养时间、硼酸浓度,培养温度的影响最小。最适宜黄连木花粉萌发的培养条件是1%琼脂+15%蔗糖+0.06%硼酸,25℃培养6 h,花粉萌发率达90%以上。
为探索杨树抗旱性生长的途径,对新疆现引进的斯大林杨、抗盐碱杨、抗虫杨、北美速生杨、银新杨等5个杨树无性系叶片进行石蜡切片解剖结构观测,并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疏松度等8项叶片抗旱性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杨树的抗旱性顺序为:斯大林杨>抗虫杨>抗盐碱杨>银新杨>北美速生杨。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杨树抗旱性与8项叶片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各指标的抗旱性。表明植物叶对干旱的适应都经历着不同的途径,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各不相同。
为了全面掌握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的生长对策差异,为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幼苗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浓度处理下2个树种的苗期生长表现,分析它们的高生长、地径生长、总生物量、生物量分配的不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苗期生长对氮素浓度变化都有显著差异,2个树种的响应趋势基本相似,对于氮素的利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华北落叶松苗期生长指标高于云杉,尤其以苗高和单株生物量更显著。因此,华北落叶松比云杉对微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更敏感,在利用林地环境资源支撑其苗期生长的过程中更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沙冬青种子萌发及育苗试验,解决沙冬青人工育苗技术,为其人工繁育提供技术措施。在试验室与花盆内对沙冬青种子进行发芽和育苗试验,测定其含水率和吸胀速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不同覆土厚度下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1)沙冬青种子在15~35℃内能够达到较高的发芽率。60、70、80℃水短暂的处理可有效促进种子吸胀,提高发芽率,发芽率可达80%以上;(2)种子耐盐性较差,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8%时,会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3)沙冬青种子在常温条件下吸胀速率缓慢,在吸胀初期,吸水量急剧增加,但随着时间延长,绝对吸水量逐渐减少;(4)种子育苗适宜的覆沙厚度为1~2 cm;(5)适宜的播种土壤类型为沙壤土,保苗率较高,苗木生长量及生物量大。沙冬青种子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够正常萌发,短暂的高水温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吸胀速率,降低种子硬实率,促进种子萌发。在沙壤土中种植沙冬青,覆沙厚度在1~2 cm可使其育苗获得成功。
为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湿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通过不同时段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数据,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苔草地营造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一个骤变过程,可以引起土壤40 cm甚至以下土层有机碳的损失;造林8年后,原来储存在土壤中的有机碳损失了33.89 t/hm2;每年取走地上产品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主要影响土壤表层尤其是0~10 cm深土壤碳的积累量,与未受人为干扰的苔草地相比,8年内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量只少1.95 t/hm2。不论何种人为利用方式都减少了湿地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量。
作物及植被对川中紫色土区土壤侵蚀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使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WEPP的作物生长模块对陈家湾小流域作物及植被生长进行模拟,获取高度、盖度以及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出:WEPP模型作物生长模块对作物高度模拟较高,能够预测植被盖度、叶面积变化趋势但有不同程度的高估现象。
海关监管库是包装货物进入我国境内的重要集散地,为有效监测北京奥运会期间外来有害生物随各种包装材料侵入我国,作者于2008年6月上旬至10月上旬,利用昆虫引诱剂和黑光灯监测的方法,对北京首都机场海关监管库区昆虫种类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监管库区共有昆虫211种,隶属于11目、64科;其中以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种类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6%、22%和9.5%;单科种类最多的是鳞翅目的夜蛾科和螟蛾科,其次为鞘翅目中的步甲科、瓢甲科和鳃金龟科,它们共同构成了监管库区的优势种群。网锥额野螟和大青叶蝉的种群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65%和2.54%,是监管库区的优势种。同时,监测中还发现了进境植物一类检疫对象美国白蛾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检疫对象家茸天牛,但其种群数量均较少。研究结果为有效监测和控制北京首都机场海关监管库区有害生物的发生,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避免首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了解油松、虎榛子不同林型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功能多样性变化规律,揭示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虎榛子的存在对油松促生作用机制,笔者以油松、虎榛子不同林型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和BIOLOG分析技术对其不同林型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以及功能多样性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油松、虎榛子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分布较均匀,稳定性最好;油松、虎榛子混交林根际土壤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种纯林。
【研究目的】以欧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多酚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探讨欧李叶片多酚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丙酮为提取剂,选定浸提时间、溶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为考察的4个因素,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采用常规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研究提取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最佳条件。【结果】利用常规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多酚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提取剂浓度,得出最优方案为A1B3C3D3,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3C3D3相一致;利用微波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剂浓度>固液比>辐射时间>辐射功率,得出最优方案为A1B2C3D2,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2C2D2不一致。【结论】欧李叶片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70%丙酮溶液,固液比1︰450,浸提时间1.5 h,浸提温度70℃。
为实现林地土壤肥力的快速监测,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同时进行杉木林土壤全氮、全磷与全钾测定的新方法。以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采集杉木林土壤48份,随机分成校正集(32份)和检验集(16份)。光谱采用S.Golay实现平滑去噪与标准归一化进行背景去除后,选取350~2350 nm的反射光谱,以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种肥力指标测定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其校正集R2与预测模型R2分别在0.892与0.884以上。说明以可见/近红外光谱实现土壤中全氮、全磷与全钾的同时测定可行,从而为林地土壤肥力的快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为了研究锑矿区土壤改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利用8个造林树种应用不同剂量的专用改良剂、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改良剂、石灰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pH值有极显著影响,对造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各树种间造林成活率、1年生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施用土壤改良剂,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5%~88%;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2.44~155.33 cm;改良剂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此时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达89.2%,而对照仅为50.8%。合理施用改良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8.4%。施放石灰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6%~95.3%;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0~152.3 cm;石灰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9.5%,而对照仅为54.7%。合理施放石灰可提高造林成活率38.4%。土壤改良剂、石灰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pH值,相应降低土壤中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降低生物有效性。
摘 要: 【研究目的】中草药问荆的醇提液和水提液对不同细菌抑菌作用有所差别,要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实验中利用滤纸条法测定了问荆的醇提液和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三种细菌生长抑制作用的强弱,其抑菌作用的强弱可以通过测量抑菌带的长度而得知。【结果】问荆醇提液相比水提液抑菌作用较强,二者都是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弱,其次是枯草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结论】问荆的醇提液中含黄酮类、三萜及甾体类、生物碱及大量硅的化合物,不同的化学物质对细菌生长抑制作用的机理不同,使得抑菌作用有所不同。
蔬菜设施栽培中,由于不合理的肥料使用、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以及雨水淋洗相对较少等原因,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普遍发生,导致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影响了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嫁接栽培是克服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此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盐胁迫下嫁接植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植物生长发育、离子分布、光合作用、渗透调节作用、抗氧化酶及内源物质等方面,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旨在为开展嫁接植物抗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茶树生长随时都可能受到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诸如高低温、干旱、强光等。开展茶树的抗逆机制研究,探明并建立茶树抗性生理评价体系,对茶树抗性育种、茶树资源抗性鉴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及建立茶树对不良环境的预警与调控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保护性酶活性、组织结构、丙二醛、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等方面对茶树抗性生理评价研究进展作一阐述,并就未来茶树抗性生理评价指标研究提出2点展望:①深层次地开展胁迫抗性及持续胁迫抗性机理研究;②开展抗性生理指标筛选与综合评价研究。
人工种子在果树种苗生产和育种等方面具有很多天然种子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仍未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为此,笔者从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研究进展和人工种子在几种重要果树上的应用2个方面,系统阐述果树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提出高质量同步化繁殖体的获得、包埋技术、转株率和存活率4个因素是限制人工种子商业应用的主要因素,也是今后果树人工种子技术的研究重点。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番茄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近年来TYLCV在中国呈现逐年加重,自南向北迅速蔓延的趋势,已对中国番茄种植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本文对TYLCV的特点、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反应及生长和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WRKY转录因子在番茄中的功能,本研究根据课题组已经克隆的番茄WRKY转录因子片段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JA诱导的番茄幼苗中,获得了608 bp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WRKYGQK保守结构域,与Capsicum annuum WRKY-c序列相似性是79%,与Nicotiana tabacum NtWRKY-7序列相似性是74%,表明已经成功克隆了番茄WRKY2基因片段。
WRKY转录因子能广泛地参与植物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反应。为了研究WRKY转录因子在ABA诱导下的表达调控,首先利用同源克隆法在白菜型油菜中克隆WRKY基因和Actin基因片段, 用BLAST和DNAMAN软件对核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白菜型油菜WRKY基因在ABA处理条件下的相对表达趋势;然后利用相对定量PCR技术(real-time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PCR,以下简称RT-qPCR)检测WRKY基因在ABA(100 μM)诱导不同时段的差异表达。在白菜型油菜中克隆到一段中克隆到一段长度为680 bp的WRKY基因片段和一段长度为933 bp的β-actin基因片段。RT-qPCR实验结果表明,BcWRKY能被ABA诱导表达,且在诱导1 h后表达量最高。本实验文成功地克隆了白菜型油菜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和Actin基因片段,并证明了白菜型油菜WRKY基因的表达受ABA的影响。
选取‘改良蒜’、‘金堂早蒜’、‘苍山蒜’和‘欧引01’等4个不同生态型的大蒜品种,在含百草枯浓度分别为0.2%,0.4%,0.6%,0.8%,1.0%,1.5%的培养基上采用直接接种和逐级培养法,选择抗百草枯愈伤组织细胞系。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低浓度(﹤0.4%)胁迫下都有一定的抗性,经逐级抗百草枯选择后的愈伤组织,其抗性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含有百草枯浓度0.6%培养基上,4个品种愈伤组织的成活率为7.8%~20.6%,且发育良好;在浓度0.8%和1.0%的百草枯培养基上也有部分愈伤组织成活。抗性稳定性检验表明,大蒜抗百草枯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下去。
【研究目的】观察离子注入线辣椒种子在F1代诱变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F2代的遗传特征。【方法】选取经离子注入后发生生物学诱变的5组F1代线辣椒种子继续在田间播种实验,观察F2代主要表型变化,并通过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测定对离子注入引起生物化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种子双面分别注入9×1011 P2+/cm2和1×1012 Cu2+/cm2组(No.21)单株产量在F2代继续保持明显优势,而其他4组F1代的一些生物学优良性状未能在F2代中继续遗传显现。【结论】F1代No.21处理组种子诱变的优良生物学性状在F2代继续得到了遗传,具有进一步选育的价值。
为对黄色‘循化线辣椒’(C. annuum L. var. dactylus M.)资源做出科学鉴定和评价,进一步为其基因资源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30份国内线辣椒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重点对黄色变异种质资源‘HJ2002’进行了分类鉴定,发现‘HJ2002’是目前国内少见的皱皮黄色线辣椒天然变异资源,该资源的果实成熟色和风味特征与Smith辣椒园艺学分类中Cayenne型线辣椒特点有一定的差异。
β-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参与细胞壁半纤维素组分甘露聚糖降解的关键酶。为探究该酶与器官脱落的关系,以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果柄离区为材料,采用同源PCR克隆策略,扩增脐橙β-甘露聚糖酶基因片段。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274 bp,编码了一段由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β-甘露聚糖酶保守区片段。同源比对表明,该序列与GenBank上其他已有的植物β-甘露聚糖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53%~65%,推断克隆得到的片段是脐橙β-甘露聚糖酶的cDNA片段。
探讨酿酒葡萄‘蛇龙珠’等‘Cabernet’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筛选优良酿酒葡萄品种提供依据。研究采用RAPD和SSR扩增技术,对6种‘Cabernet’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种酿酒葡萄在系统树上划分为2大类群,虽然在遗传上4个‘蛇龙珠’品系与‘品丽珠’及‘赤霞珠’都存在差异,但这4个‘蛇龙珠’品系并未形成单独的类群;从系统树中可以初步推断,蛇龙珠品系很可能是逐步从‘品丽珠’中通过性状筛选而获得的品系;相对独立的‘蛇龙珠’品种聚集的现象为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以八个梨杂交组合后代492株实生树为试材,调查了其童程、始花节位数、节间长度和树干直径,探讨了童期和童程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所有杂交组合中,有68.7%的杂种实生后代童期为3-5年,平均童程为214.26cm;节间长度与童程存在正相关性,始花节位数和干径都与童程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童期与童程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矮化的植株具有早结果的潜力。
以墨兰‘企剑白墨’的根状茎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墨兰根状茎生长和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根状茎有严重的毒害致死作用,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状茎存活率明显降低。秋水仙素能诱导‘企剑白墨’根状茎的染色体加倍,但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的染色体加倍效率不一样。只在0.01%×3 d处理下诱导出四倍体,诱导率为11.11%,其余处理诱导出二、四混倍体,诱导率在0~19.44%之间。四倍体根状茎比二倍体粗壮,顶端更圆,再生出的四倍体植株株型紧凑,叶片质地变硬,根明显增粗。
以观赏凤梨为试材,研究了高硼胁迫对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硼相比,施硼抑制了观赏凤梨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随硼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增加;施硼引起植株中下部叶片叶尖发黄焦枯坏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施硼引起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施硼提高了根系N、P、Fe、Mn、Zn含量,但降低了叶片这些元素含量,引起叶片和根系Cu含量的下降。表明,观赏凤梨对硼过量的反应非常敏感,栽培基质或灌溉水中含硼不利于观赏凤梨植株生长。
摘要:分别在25℃、35℃、40℃各处理2天,测定了耐热性存在差异的两个蝴蝶兰品种幼苗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两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MDA)均不断增加,而耐热性强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幅明显小于耐热性弱的品种;随着温度的上升,两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为先升而后降,但耐热性强的品种的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明显大于耐热性弱的品种,而降幅明显小于耐热性弱的品种;随着温度的上升,两品种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持续增加,而耐热性强的品种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明显大于耐热性弱的品种。由此得出,耐热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细胞渗透调节能力以及消除活性氧伤害的能力,是其耐热性较强的生理基础之一。
以文心兰切花品种“黄金二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基质、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肥浓度三个因素进行组合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基质(水苔+木炭(1:1))有利于促进一年生文心兰植株生长,对次代新芽生长达到显著性差异。有利于芽高生长发育的组合是水苔+木炭(1:1),氮磷钾施肥比例30:10:10,氮肥浓度200mg/L;假球茎发育阶段以水苔+木炭(1:1),氮磷钾施肥比例20:20:20,氮肥浓度100mg/L为最好;次代新芽以水苔+木炭(1:1),氮磷钾肥比例为20:20:20,氮肥浓度为200mg/L时生长好。
选用了三种不同抗磷胁迫能力的基因型甜菜种质材料‘品14’、‘品17’和‘品20’,通过液培和沙培法对低磷胁迫下甜菜根长、根冠比、根系H+及有机酸分泌等形态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磷胁迫对甜菜根系的形态特征影响显著,与正常磷营养水平比,各基因型甜菜的根系长度和根冠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抗磷胁迫能力最强的‘品20’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基因型;(2)甜菜根系主要分泌草酸、乳酸、马来酸及反丁烯二酸,其中大部分为草酸和乳酸,在低磷胁迫下,只有抗磷胁迫能力最强的‘品20’此两种酸的分泌达到显著增加水平;(3)不同基因型甜菜受磷胁迫后,近根区生长环境变化各异,其中抗磷胁迫能力最强的‘品20’H+的分泌量的增幅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基因型。
为了解哈尔滨市郊菜地土壤环境质量,促进蔬菜生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合理采样并测定了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理化性质指标。利用SPSS 15进行了重金属元素间以及重金属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未超标,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水平;重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小,土壤重金属空间差异大,来源复杂;菜地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总磷、速效磷和土壤颗粒组成都适合土壤植物的生长,并且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影响着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哈尔滨市郊菜地在当前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好,适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代森锰锌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本方法黄瓜中代森锰锌的平均回收率为89.02%-95.50%;土壤中代森锰锌的平均回收率为86.59%-93.03%。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在黄瓜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1.57d -3.51d和3.85d -11.44d。在黄瓜上使用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按照推荐使用剂量最多施药3次, 最后一次施药2d后,采收的黄瓜中代森锰锌的残留量均小于2 mg/kg。
为提高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等方法测定云南省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区台地茶园土壤大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88%,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全铬和全铅平均含量分别为133.55、6.78、83.56、177.55、64.39、24.04、11.35、0.70、0.68、1.22、70.64、83.6 mg/kg。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较低,建议在加强大量营养元素肥料施用量的同时,加大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符合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阐明黑腐病对苗期花椰菜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对建立花椰菜抗黑腐病根系育种新途径提供依据,利用黑腐病菌感染花椰菜抗病品种雪峰的叶片后,研究植株根系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接种7天后的植株根长、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系活力比接种后2天的显著增加。接种处理的植株根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明显比未接种对照(CK)低,但是接种幼苗的根系活力比未接种对照的根系活力高。接种3天后,接种处理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一直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接种后0~4天,接种处理的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未接种对照,但到接种后5~7天,接种处理的根系SOD活性又高于未接种对照;根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脱落酸(ABA)含量在植株接种后都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但是,黑腐病病原菌没有提高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上结果说明,黑腐病菌引起了花椰菜幼苗根部一系列形态变化,并通过诱导植株根系中防御酶活性和调控内源激素等抵御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
采集了46个柑橘叶片信息,其中一半用于模型构建,一半用于模型验证,本文采用光谱逐步回归分析和构造光谱指数两种方法分析了叶片光谱(380—2500nm)反射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柑橘叶片含水量光谱反射率模型,发现光谱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模型精度高于后者,但从物理含义和逻辑性方面考虑,推荐光谱指数法构建的模型。
为筛选能显著诱导香蕉抗病相关酶活变化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组分,并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选择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1株在大田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防效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发酵液不同组分对香蕉根系内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上清和NB培养基后,香蕉根系内PPO、POD和PAL活性均比无菌水对照高,且都出现2次高峰,PPO、POD活性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7天出现,PAL活性峰则在接种后1天和5天时出现。比较不同组分接种处理诱导产生的酶活性强弱发现,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的3种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接种上清和NB的处理。可以判断TR21发酵液中主要有效诱导组分为菌体。灌根法接种TR21菌体后测定香蕉叶片中3种抗病酶的活性表明,菌体处理后叶片中PPO、POD和PAL活性均显著高于接种无菌水的对照,推测诱导系统抗性可能是TR21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机制之一。
通过对移栽卫矛苗木浇施复合肥后生长期叶片内保护酶活性变化情况的研究,判断最有利于移栽苗生长的施肥量,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以3年生卫矛苗木为试材,浇施NPK比例为6:12:18的复合肥,每株施肥量为F1 8.33 g,F2 28.33 g,F3 48.33 g,F4 68.33 g,F5 88.33 g,1个对照,3次重复。肥料平均分4个月浇入土壤,每个小区25株,随机排列。于4~8月份的每月第10天取样,测定保护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SOD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经F3、F4、F5处理后的苗木SOD比对照和F1、F2处理后的苗木SOD提前1个月达到最高值;POD活性除对照一直升高外,经施肥处理后的苗木,其POD均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后下降;对照PPO的活性在6~7月份达到最低值,而施肥后的PPO活性始终处于升高趋势,与对照变化明显不同,且7~8月的PPO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综合比较来看,F3处理的施肥量最佳。
铁观音茶树是福建省最主要的茶树栽培品种。近年来多次的高温干旱天气,使铁观音茶叶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配合福建山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本项目研究首先收集来自铁观音茶树主栽区3测站的42年逐日降雨量数据,然后采用适配曲线法、滑动平均处理和集中度等方法,分析逐年降雨总量的分布频率、降雨量的年变动趋势、降雨量的集中度和降雨量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测站的滑动曲线时间序列的降雨变异较为显著,1979年以后3测站的年降雨量在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幅度比1979年前的波动幅度大。3测站的5月-9月为湿季,10月-11月为干季。3测站1979年前干季的降雨量分别占全年的7.5%, 6.0%和5.8%,1979年后分别占全年的5.8%, 4.7%和5.0%,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显然秋季的降雨量不能满足铁观音茶树的生长需求。为此,山地水利工程应以铁观音秋茶生产季节的需水量为建设依据,以保障铁观音茶叶的优质和高产。
塑料大棚内不同覆盖材料处理可降低茶园最高温度,提升最低温度,显著降低最高最低温度差值,并对茶树新梢芽头的冻害防御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无纺布覆盖防冻效果最好,冻害后恢复生长最快,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最高。
摘要:本文在研究广西荔枝生产现状和生态适宜性基础上,密切结合广西荔枝生产实际,筛选出广西荔枝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广西90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1:25 万地形数据, 建立了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按1 km ×1 k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了小网格推算,采用GIS技术和打分法,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平台上,将广西荔枝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对照广西荔枝生产现状,进行了农业生产上科学布局与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连续两年不同负载量处理对单果重、果实产量、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管理水平条件下,负载量较小(处理1、2)时,虽然平均单果重和果实产量较高、果实外观品质和果实内在品质较好,但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较差;负载量过大(处理5、6)时,对单果重、果实产量、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和经济效益均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负载量保持在52500~60000 kg/hm2(处理3、4),对果实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较小,既保证丰产、优质,又可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研究柳州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紫薇、荷花玉兰受相思拟木蠹蛾的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逐株调查紫薇、荷花玉兰行道树枝干上的虫孔数,计算其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平均每枝(株)虫孔数、不同高度的虫孔数及虫孔比例;采用分布型指数法及回归模型法探讨相思拟木蠹蛾的虫孔空间分布格局;并计算最适抽样及序贯抽样。结果表明,紫薇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均100%,平均虫孔数5.8个/枝,枝条不同高度均有虫孔分布,以离地高度250~300 cm处虫孔最多,占总虫孔数的23.0%;荷花玉兰被害株率、有虫孔株率均为23.5%,平均虫孔数为3.1个/株,以离地高度200~250 cm处虫孔最多,占总虫孔数的20.4%。紫薇枝条上虫孔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允许误差D=0.2,平均虫孔数5.8个/枝时,调查的枝条理论抽样数为14条;本次调查枝条数n=33枝,累计虫孔数为191个,远远超过防治指标上下限(113,86)。综上所述,紫薇、荷花玉兰受相思拟木蠹蛾的危害很严重,已极大地影响其观赏,造成枝枯现象,应及时进行防治。
近年来信阳茶区不断遭受虫害的困扰,为了有效控制害虫、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2007-2009年对信阳有机茶园的主要害虫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包括田间实地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和访问茶农。结果显示,有机茶园的主要害虫为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主要天敌为蜘蛛类、瓢虫类和寄生蜂类。研究了茶尺蠖、茶毛虫和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动态,6月份是其发生高峰期。分析了茶毛虫与天敌种群数量的相关性,其关系式为y=0.8159x+3.9514,相关系数为0.7313;假眼小绿叶蝉与天敌种群数量的关系式为y=0.482x+6.0326,相关系数为0.7960;天敌对茶毛虫和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天敌在5、6月份也有较高的种群数量,在这个时期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可能的。研究结果对信阳茶园害虫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创新冬瓜种质资源,本试验以冬瓜自交系B98的干种子为材料,进行航天搭载处理。对航天搭载SP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变异频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相应的原始材料,航天搭载处理SP1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形等性状发生了变异,总变异频率为11.77%,表明航天诱变能促进冬瓜产生变异,出现了瓜形和皮色变异。利用自交纯化的SP6株系BH1配组杂交,选育出一个优良组合P5。
试验以3份青蒿为材料,在遮阴和正常两种条件下,研究遮阴条件下青蒿花蕾青蒿素含量、花蕾鲜重、花蕾直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可溶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总黄酮含量(Total Flavonoid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遮阴条件下,青蒿花蕾青蒿素含量、花蕾鲜重、花蕾直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可溶糖含量均减少,SOD、PAL和总黄酮含量均增加,经过方差分析,3个青蒿材料各项指标遮阴和正常两个条件下差异显著。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芦苇醋液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改良作用,以期为开发绿色环保型果树液体肥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芦苇醋液对富士苹果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有直接影响,在适宜浓度时,分别比对照提高叶片的百叶重18.03%,净光合速率32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浓度(800倍)的芦苇醋液能明显增加套袋或不套袋富士苹果的着色指数、花青素含量、单果重、糖酸比、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此可见,芦苇醋液作为苹果的品质改良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试验以普通栽培型番茄‘辽园多丽’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粒度保水剂进行土壤拌施,研究了其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生产上获得壮苗、节约水资源服务。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的保水剂土壤拌施能提高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单位面积叶片重、根茎叶的干鲜重,能够提高G值和壮苗指数,促进番茄幼苗功能叶的光合作用,番茄幼苗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提高。综合不同粒度保水剂处理后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中等粒度的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
随着人性化设计的风行,园林空间的导向设计成为景观设计的热潮。中国传统园林作为我国造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髓,其空间的导向设计对当代园林空间的导向设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入手,阐明了空间特征对园林空间引导方式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剖析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导向的分类与方法,指出实现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导向的途径主要有:视觉导向、听觉与嗅觉导向、空间导向三个领域,并强调了它们之间互为因借的关系。最后,文章结合优秀实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当代园林空间的导向性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式,提高园林空间的感知程度,创造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笔者在对台地基址特征充分认识及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思想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博山雪浪清音台地园区的景观设计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在台地园景观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形,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台地园林景观,使中国园林造园手法与台地场所的利用统一起来,希望为中国台地园林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利用改进后的全球一般均衡环境模型(GTAP-E)及其6版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模拟了中国非CO2类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其政策意涵。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是世界上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2020年将会占到世界总排放的20%左右。其中,来自农业部门的非CO2类温室气体排放比重达到73%。未来10年,牛羊类、工业、服务行业的非CO2排放增速最快,且服务业的增速快于工业,并在2010年后超过工业排放。中国可以通过实施非CO2类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减轻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压力。虽然征收较高的碳税能够带来较高的非二氧化碳减排量,但是政策效率在高碳税和低碳税间差异不大。所以,在实施非二氧化碳减排碳税政策时,应该把碳税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此文分析了质量安全内涵及其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当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质量安全因素的评价方法,并以中国出口欧盟农产品为例,指出质量及安全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关键因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系统评价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框架。
笔者分析了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以及历史文化环境,从各国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逐步从参与金融活动转变为更加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阐述了中国发展和扶持农村合作金融必要性,勾画了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框架,并结合中国实际就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了对策建议。
为了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作出定量评价,并为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分析计算,然后采用DEA方法对项目相对效率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各项目相对效率值有9个为1,只有河口区为0.81。说明山东省土地整理项目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和合理的投入产出,但是河口区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结构相对不合理,表现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四项投入存在冗余,且社会效益未达最大化。为促使土地整理项目取得良好效益,应在实施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合理安排各项投入,并重视对项目社会效益的投入。
为了获取绥化市城市扩展过程的特征,基于1976、1990、2001、2006和2009年遥感影像资料,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绥化市城市用地扩展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绥化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6—2009年的33年间,绥化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其中2001—2009年间的城市扩展规模和速度最大;城市重心先向西北移动,后向西南移动;绥化市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不同时段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向不同;城市紧凑度变小,形态特征变复杂。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大背景下,对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总结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分析目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
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流动加之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城镇人口对于城镇用地的需求十分强烈;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致使城镇各业用地需求旺盛。因此城镇的扩张与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政府对城镇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通过引用系统工程理念中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导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压力机制,并构建了测算建设用地需求模型。基于黔江区2004—2008年的数据,测得黔江区合理的城镇扩张规模,避免城镇粗放型的扩张。测得黔江区建设用地增量380.92 hm2。
摘要: 从播种面积指数、单产指数、效益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角度分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指数不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播种面积位于全国第十五位;单产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第十一位;效益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十三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不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十三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发展水稻生产的对策建议。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调查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对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例如发展历史、分布区域、项目、管理制度、效益、政府资金投入、保护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认为能够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行性参考。
地理标志品牌对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地理标志品牌同质现象大大减弱了这种推动效果。本文就此提出一个解决思路,即在战略联盟思想的指导下,同质性质的地理标志品牌通过结盟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并推进产业集聚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以福建白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福建白茶地理标志品牌结盟的思路建议,并就与地理标志品牌结盟相关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为我国特有,主产于福建省建阳、政和和福鼎等地。本文以福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白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壮大白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农业中的初期应用。分析了物联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以及智能技术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的一大进步,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物联网与农业领域的一次结合,对现代农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摘要:本文首先依托物联网技术及网络对粮食供应链进行优化,根据“拉式”供应链理论集成现代物流及供应链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集成粮食供应链涉及的企业及粮食流通环节,然后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构建集成化粮食供应链模型及整体架构,依托射频技术提供的大量数据及处理能力进行计算求解,获得精确的预测,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研究集成化粮食供应链的管理。研究构建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跟踪、控制及追溯,确保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食用安全;依据物联网技术支持下集成化粮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预测,建立粮食供需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基于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进行集成化管理,降低粮食及其加工品物流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及效益。
能否成功地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体系统的动力。政府、企业或农户、公众组成的循环经济主体系统,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持,明显动力不足。为此,本文提出政府、企业或农户、公众及农业R&D机构等四元组成的“四元并联”主体系统模型,通过运用数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分析其协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此模型对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旨在分析浦江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合理结构及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研究方法:通过统计数据的梳理,比较上海市、闵行区和浦江镇三级部门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浦江镇农业各部门在闵行区内的竞争力情况。研究结果:种植业和畜牧业对浦江镇农业整体的带动作用强,而林业和渔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显现出衰退的迹象。研究结论:应从加强林业与农业休闲产业的融合,强化农产品流通与服务业的建设,发展畜牧养殖新技术等方面着手发展。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成果商品化势在必行,这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特产业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加以探讨,主要从特产业科技成果分类、商品化所需具备的条件、商品化模式及特产业科技成果定价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玉米黄质是天然的类胡萝卜素之一,因最先在玉米中被提取而得名。鉴于玉米黄质在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致盲的主要原因)、白内障、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它,只能从膳食中获得,人们开始对作物中的玉米黄质的研究重视起来。此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玉米黄质的性质和来源,它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合成以及玉米黄质的提取、测定方法和在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富含玉米黄质作物的研究工作的重点做了展望。
香菇是标准的双因子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交配型因子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香菇交配型因子进行研究,是对香菇遗传育种、菌种改良以及品种鉴定等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本文从香菇交配型因子的数量、偏分离现象、次级重组现象、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简述了近年来普洱茶降血脂作用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总结普洱茶降脂功能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指出普洱茶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功效且主要降脂活性成分可能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褐素、他汀化合物等,旨在为探明普洱茶降脂活性成分,开发高降脂活性的普洱茶提供研究线索。
植物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参与机体各种生理代谢,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衰老、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提高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效率,加深对其药理活性机制及作用机理与结构关系的认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此文重点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其研究进展,以期作为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依据,为植物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为研究贵州主栽烟草品种的品质特征,开发生产特色优质烟服务。2009年选取4个贵州省主栽烟草品种为对象,研究其叶表面提取物特征。所用品种包括‘云烟85’、‘K326’、‘贵烟201’和‘南江3号’,每个品种均分下中上3个部位采取成熟鲜叶,用二氯甲烷提取叶表面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烤烟(Nicotiana Tabacum)叶表面提取物主要包括烟碱、新植二烯、腺毛分泌物和烷烃类。不同品种叶表面提取物主要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四个品种叶表面提取物总量、新植二烯含量和腺毛分泌物含量的排序为‘南江3号’<‘K326’<‘贵烟201’<‘云烟85’,烷烃物质平均含量排序为‘南江3号’<‘云烟85’<‘贵烟201’<‘K326’。各品种烟叶腺毛分泌物中松香油平均含量与其它萜烯类物质总量相当,西柏三烯二醇含量大于西柏三烯一醇含量,α-西柏三烯二醇平均含量是β-西柏三烯二醇含量的2倍以上。各品种烷烃物质含量均以中部叶含量最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采用HPLC-MS/MS对以白叶单枞茶为原料生产的红碎茶、乌龙茶、黑茶进行分析,通过对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质谱信息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推定出白叶单枞红茶中32个化合物,乌龙茶中30个化合物,黑茶中14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包括常见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物碱。此外还检测到多种以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为苷元的黄酮醇苷等非儿茶素类茶多酚和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等儿茶素聚合物。
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翠碧1号品种烤后烟叶酸性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18种挥发性酸总量和11种难挥发酸总量均表现为明显上升的趋势,15碱性致香物质总量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测定的29种酸性致香成分中,有16种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可用二元二次方程拟合,相关关系显著;在测定15种碱性致香成分中仅有4种成分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生产上可通过调整氮素养分管理方式调节、改善烤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茶作为一种天然饮料,已有几千年的饮用历史,其良好的减肥效果也日益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茶叶抑制肥胖的机制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分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两个方面讨论了茶叶抑制肥胖的机理,最后讨论并展望了茶叶抑制肥胖作用的发展前景与研究动向。
采集了湖南省3个生态区宁乡县、宁远县、桑植县的B2F、C3F、X2F三个等级烤烟样本54个,测定了烟叶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氯含量,比较了其生态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宁远县>宁乡县>桑植县,总植物碱含量表现为桑植县>宁乡县>宁远县,总氮含量表现为桑植县>宁远县>宁乡县,氯含量表现为宁远县>宁乡县>桑植县,钾含量表现为宁乡县>宁远县>桑植县;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氯、钾含量生态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湘南烟区与湘西北烟区差异大,湘中烟区与湘南烟区化学成分较接近。
以福鼎大毫茶鲜叶为试验材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制样,并对其进行品质检验,以考察萎凋温湿度(低、中、高)和萎凋时间(20、26、32 h)对白茶感官品质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温湿度和萎凋时间对白茶品质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中温湿度下萎凋26 h处理的白茶品质最优;萎凋工艺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品质成分有影响,但达不到显著水平;随萎凋温湿度的升高和萎凋时间的延长,白茶的感官品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确定白茶萎凋环境的最佳温湿度为中温湿度,最佳的萎凋时间为26 h.。
本试验以黄金梨为试材,研究贮藏期病原菌种类、侵染和发病规律。试验共分离到9种病原菌。回接实验表明,该9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并确定引起黄金梨贮期腐烂主要病原菌有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以新鲜桑叶为材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分光光度法对桑叶叶绿素进行萃取与含量测定,通过比较不同溶剂及其浓度(体积)、不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初步获得了桑叶叶绿素的萃取工艺。研究发现,叶绿素易溶于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而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则较低;且丙酮与无水乙醇的混合使用可明显提高叶绿素的萃取效率。此外,通过萃取工艺优化试验发现,当以5片桑叶圆片为材料(d=0.6 cm),以6 mL丙酮比无水乙醇为1:2的混合溶液为萃取溶剂,暗室萃取24 h后,叶绿素的萃取效率最高,叶绿素a的含量可达2.22 mg/g、叶绿素b为0.82 mg/g,叶绿素a/b的值为2.71。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桑叶叶绿素的萃取及含量测定提供了方法性参考,而且有益于桑叶叶绿素萃取工艺的进一步优化。
采用CTAB、SDS、改良CTAB法对五味子总DNA提取进行研究,并对总DNA进行电泳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以改良CTAB法提取五味子叶片DNA纯度最好,以此DNA为模板可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RAPD扩增结果。从14条重复性好的引物中共扩增出67条带,平均每个引物4.8个片段,多态性位点数为58,比例为86.6%。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五味子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似,10份五味子优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处可划分为3个类群,该RAPD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用于10份五味子种质资源的鉴定。
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试验动物, 研究了亚硝酸钠对果蝇寿命和生育力的影响及维生素C(Vc)对其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亚硝酸钠可以显著缩短果蝇的平均寿命、最短和最长平均寿命。与对照组相比,除30mg/mL亚硝酸钠处理组的雄果蝇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实验组果蝇平均寿命均显著或极显著缩短(P〈0.05或P〈0.01)。果蝇的生育力也随着亚硝酸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各实验组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随后通过在添加480mg/mL亚硝酸钠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Vc,结果发现,除雄果蝇的0.13%实验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随Vc浓度的提高而显著或极显著延长(P〈0.05或P〈0.01)。除0.13%实验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果蝇生育力其它两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探索红酵母所产虾青素的分离与纯化工艺,为其特性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首先采用经萃取、浓缩后的虾青素粗提液,通过NaOH-乙醇溶液进行皂化,再经过聚酰胺柱层析纯化虾青素,最后用TLC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和HPLC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检测其纯化结果。结果表明:虾青素最适皂化条件为将样品置于20 g/L的NaOH-乙醇皂化液中,15℃,皂化10 min,再以聚酰胺为固定相,依次按正己烷、正己烷:二氯甲烷=4:1、正己烷:二氯甲烷=2:1、二氯甲烷为流动相对虾青素样品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游离虾青素馏分置于35℃,0.08 MPa真空条件下浓缩,检测其纯度为92.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新颖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激光散斑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作为一种新颖的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激光散斑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应用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叙述了激光散斑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发展前景。
压榨制取的茶油品质较好,但出油率较低。为提高压榨出油率,对油茶籽饼粕中的残油进行再压榨制取。结果表明:经高温水蒸汽的蒸制处理,油茶饼粕含水率从9~10%提高到了15~16%。再压榨作业,可以有效地将饼粕中的部分残油榨出,使压榨出油率从85%以下提高到近90%。榨出的残油在质量上与油茶籽直接榨出的油相同。油茶饼粕的蒸制再压榨处理,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特点。减短油路,增加榨樘压力,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残油的榨出率。
以樱桃番茄果实为原料,酿造樱桃番茄果酒为目的,对影响樱桃番茄果酒品质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0.025 %的比例向压榨后的果汁中添加果胶酶,并在50℃下保温1h。取100ml的果汁,其内加入20g白砂糖,添加柠檬酸至pH3.6,偏重亚硫酸钾至SO2质量浓度为110mg/L;主发酵温度22℃,发酵7d;后发酵温度16℃,发酵10d;10℃下陈酿,最后在75℃下,杀菌15min,得到果香浓郁、色泽金黄、澄清透明的优质樱桃番茄果酒。
从北京市售肉制品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菌株L5-6,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ATCC54003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的干扰后,确定该抑菌物质为蛋白类物质,即细菌素。16S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L5-6为戊糖片球菌。对L5-6中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进行克隆,推断L5-6所产的细菌素是片球菌素。片球菌素应用于肉制品防腐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课题组对L5-6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开发天然安全的食品保鲜防腐剂奠定基础。
为了扩大对野生资源的评价和利用,2009年夏季在北京周边山区收集常见的四种野生菌黄伞、血红铆钉菇、短柄粘盖牛肝菌和马勃的子实体。利用二喹林甲酸检测法、苯酚-硫酸法以及改良后的酶活性检测法分别测定四种子实体中蛋白质和水溶性多糖的含量、蛋白酶、磷酸酶和漆酶的活性以及凝集素的活力单位,通过对上述四种野生资源测定指标进行评价,发掘出可用于深度加工的野生品种。研究发现,黄伞子实体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占子实体鲜重和干重的5.12%和2.39%,并且具有凝集素的活性;四种野生菌都具有磷酸酶活性,其中马勃的酶活力最高,为339.91 U/mg;短柄粘盖牛肝菌和马勃存在微弱的漆酶活性,酶活力分别为0.341 U/mg和0.438 U/mg;在四种野生菌中未检测到蛋白酶的活性。比较结果证明黄伞子实体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较高,马勃具有较高的磷酸酶活性,这些野生资源都可以作为深加工的优势材料,进行深度研究开发。
为更好的研究燃气供能用于烟叶烘烤效果,比较燃气和燃煤2种不同供能方式对烤房温度和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并对2个处理进行烘烤能耗分析。结果表明,较燃煤处理,燃气供能处理的烤房温度能迅速达到设置温度,在一定时间稳温性能优于燃煤处理,可缩短烘烤时间;燃气处理能减少干物质损失,有效的提高烟叶单叶重、均价和烟叶质量,降低淀粉含量,燃气处理的中、上部烟叶淀粉含量分别为燃煤处理的55.4%、70.7%,且能显著提高茄酮和β-大马酮香气成分含量。燃气处理节约了烘烤成本,中、上部烟叶干烟节约能耗成本分别为1.03 元/kg、0.95元/kg。
摘要: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对1998-2008年10年间(由于2001年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故将其剔除)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效率水平在主产区的分布逐渐趋于平衡,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扩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强良种培育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转化效率。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研究城乡关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为着眼点,运用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河南省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将多用于环境与经济评价的距离协调度和变化协调度模型创造性地运用于城乡协调度的评价分析,可以较好的判定城乡区域系统乃至各子系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为基础构建的城乡协调度模型可以准确判定城乡区域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南省城乡两大系统总体上是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的,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度在波动中增长,就河南而言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而提出发展“新的工业革命”--“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本文在对“低碳经济”兴起和“低碳农业”原理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借鉴台湾低碳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经验,以有机农业作为发展福建低碳农业的切入点,以期促进福建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加强海峡两岸农业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农村粮食银行近年来在粮食主产区发展明显加快,并且在减少农户储粮损耗、解决农户储粮难题、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安徽农村粮食银行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信用较低、农户储粮风险较大等问题。当前,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统一的粮食银行组织领导与监管体系,规范粮食银行运营;建立农村粮食银行准入制度;实行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设立风险准备基金,加强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愿意。
基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农地征收中存在的产权弱化问题。经过分析发现,农地产权的弱化导致农地征收的租值消散问题、农地征收定价困难问题与农地产权保护薄弱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农地征收补偿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农地征收可以从建立农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地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农地征收的制度完善,以强化农地产权,解决征地补偿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变化情况。笔者运用收入差异的相关理论和绝对差异指标、相对差异指标的测算方法,对中国1997—2008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的态势,相对差异总体上处于平均水平,但近年在波动性中呈现上升趋势的结果,由此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逐渐拉大。笔者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民收入是当前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以湖南省为例,利用Gini系数方法,测度了1993-2008年湖南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变化,并通过对收入变化对区域差距变化的贡献进行分解,从收入因子的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来解释收入变化对区域差距变化的原因: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农村收入差距格局的最重要因素,表现为1997—2002年间工资性收入的结构变化较快致使收入差距拉大,2002年后区域差距变大则主要是工资性收入的集中性不断增大所致;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但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对收入区域差距影响较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格局的贡献虽然不大,但对扩大收入差异的贡献在不断增加,是未来影响农村区域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此研究叙述了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对构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并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严重缺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根源在于筹资机制和筹资模式的不完善,根据这一筹资问题的现状,对如何完善河北省新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农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是关键。由大学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共同实施的“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 探索出“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 的科技培养新模式,搭建了科技培训平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已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创举。
烟叶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高烟农收入的关键举措。笔者根据陕西烟叶主产区(陇县、合阳县、澄城县)的实地调查,分析当前陕西烟叶标准化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提出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农户自主种植为基础、以烟农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烟草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