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量以及减少养分流失的马尾松林下套种模式,以马尾松林下不同套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马尾松对照,马尾松林下套种油茶,马尾松林下油茶+花生以及马尾松林下油茶+大豆,对其产流产沙量和养分流失进行全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雨季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约占全年的84.47 %和86.08%。产流产沙还受到降水多寡的影响,在旱季比雨季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更为明显。径流量和产沙量均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与马尾松对照相比,套种油茶后年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略为增加,而在油茶林下套种花生和大豆后,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明显减少。表明在马尾松林下仅采取套种油茶的模式,可能会促进产流产沙,增加养分的流失,而在油茶林下增加种植绿肥的模式,能有效拦蓄径流泥沙量,减少养分流失。
为了利用甜杨的抗冻性基因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杨属进行抗寒性改良,本研究以甜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甜杨不定芽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甜杨叶片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诱导甜杨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BA 0.5 mg/L+NAA 0.05 mg/L,再生频率及平均不定芽数分别为98.8%和23.0,最适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 0.3 mg/L,生根率可达100%。为杨属的抗寒性改良及其分子育种实践奠定了基础。
为了探索‘中华金叶榆’几何造型高效培育技术,丰富其产品类型,采取不同造型手段,对‘中华金叶榆’进行了造型培育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单几何造型育苗,通常在嫁接后2个月,修剪新生枝条1次(长度约15 cm-20cm),来年萌芽前修去树冠约1/3,以后每增长20 cm修剪1次,并逐渐修剪成型,2年可修剪为大规格成品造型苗。复合造型育苗技术直接利用现有的单株成品苗组合培育,在当年即可完成批量标准化生产,极大地缩短了培育周期,使原本价格低廉的单株幼苗,在1年内生产为高商品价值的复合几何造型苗木。
为了给泰山椴的保护和快速繁育提供理论依据,笔者研究了插条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插穗类型以及不同激素种类(IBA、NAA、TBT)和浓度(500、1500、3000、5000 mg/L)对泰山椴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条中段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其生根率为45.6%,上段为39.7%,下段为35.2%;不同插穗类型对泰山椴扦插生根影响显著,其中8月上旬时的半木质化嫩枝生根率为52.3%,是9月中旬木质化硬枝的1.1倍;不同激素和浓度处理对泰山椴扦插生根影响显著,其中以IBA 3000 mg/L生根效果最好,其生根率为68.5%,平均根数为18.6条,平均根长为12.35 cm,分别是对照的2.6倍、1.4倍、1.2倍。泰山椴扦插宜选用半木质化枝条的中段为插穗,经IBA 3000 mg/L溶液处理效果最佳。
为探索杜仲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建立杜仲体细胞胚胎发生初步体系,以杜仲幼嫩叶片和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探究外源激素配比、未成熟合子胚发育阶段与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从形态学和细胞学对愈伤组织进行胚性的判断。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诱导出的叶片愈伤组织在形态上具有差异,MS+ 2,4-D 2 mg/L+ 6-BA 1 mg/L和MS+ 2,4-D 2 mg/L+6-BA 0.5 mg/L有利于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在培养基MS+ 2,4-D 2 mg/L+ 6-BA 1 mg/L上,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出4种类型愈伤组织,其中圆球形和颗粒型突起的愈伤组织具有胚性;未成熟合子胚采集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具有显著差异,6月14日采集的外植体愈伤诱导率最高,不同基因型差异不显著。
为了解除杂灌、松土抚育措施对柚木、林下植被的影响及柚木与林下植被的相互作用,笔者于造林后第2年在柚木幼林中布设了除杂灌(全砍与全铲)和松土(松土与不松土)抚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除杂灌、松土处理措施对柚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生长影响显著:(1)全砍与全铲除杂灌处理相比,柚木树高、胸径分别减少39.2%和39.5%;林下灌木高度、盖度和干重分别增加32.6%、76.2%和184.0%,草本则分别增加36.8%、5.8%和39.3%;灌木和草本种类分别减少16.7%和50.0%。(2)松土与不松土措施相比,柚木树高、胸径分别提高13.5%和11.0%;对林下灌木及草本的生长也有显著影响,但较除杂灌措施程度小。(3)柚木树高和胸径生长与林下草本盖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通过短期内不同光质处理对油茶嫁接苗高度和地径影响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明: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在各处理间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性差异,且全光照下生长的油茶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室外环境生长;综合不同光质下油茶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的多重比较结果得出,蓝光更有利于油茶嫁接苗的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
以民勤沙生针茅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蒸馏水处理、GA3处理、PEG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处理下的沙生针茅种子发芽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其吸胀率呈递增趋势,且不同水温浸泡下沙生针茅种子的吸水率差异极显著;GA3处理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80 mg/L的GA3溶液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分别为54%、48%,第7天达萌发高峰期,有效得缩短了萌发周期;随着PEG溶液的增加,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得到不同程度的诱发,PEG溶液浓度越低,诱发作用越明显,PEG溶液浓度在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高,说明干旱胁迫对沙生针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沙生针茅种子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土壤生境。
为选择适合烤烟免耕栽培的施肥方法,在免耕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方法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免耕与不同施肥方法对烤烟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在烤烟生长后期,条施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穴施和条施+穴施处理高20.6、16.6、24.2 mg/kg和36.4、17.8、 198.7 mg/kg,表明其有更好的持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条施处理产量和产值分别比穴施处理和条施+穴施处理提高了14.3%、14.7%和11.0%、13.9%,比常规对照提高了7.8%和14.1%,其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不同免耕施肥方法的烟叶化学成分以条施处理最协调,评吸质量档次为免耕条施>免耕穴施>免耕条施+穴施,与其他施肥方法处理相比条施处理能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因此,基肥条施是免耕施肥方法较好的选择。
“葱”是中国现代餐饮行业常见的调味品与食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葱是何时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记载的葱共有哪些?这些问题,到目前依然未知。本项研究从2000年前的周朝相关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葱”,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植物形态学与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葱”有关的植物名称共24个,并确定了其中21个名称所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葱属植物的研究,首次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说明,早在1500年前的唐代,中国先民已经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到“葱”的“药食同源”现象;同时,该项研究也首次从植物学的角度,探讨了“葱”与“五荤三厌”的关系。
为探索现代化温室中番茄采收期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以北京小汤山现代化日光温室为试验点,番茄品种‘普罗旺斯’为供试材料,对温室环境条件数据进行采集,并结合采收期的番茄植株和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温室日平均温度较室外变化小,3—5月在20℃左右,6月为25℃左右,日平均相对湿度在70%左右,而辐射量变化较大,多数在150~270 μmol/(m2·s)。番茄株高每周平均增长量从采收中期到拉秧逐渐减少,坐花坐果节位数每周平均的增长量也有所下降,果实坐果后经过8周能成熟采收,果实横纵径增长量下降明显,每周采收的果实单果重先增加再有所降低,最大平均单果重是 125.2 g,而每周产量逐渐增加达到峰值每周0.74 kg/m2后大幅度下降。南向株高增量和坐花坐果节位增长量均略大于北向。
采用封闭式无机基质槽培智能循环供液系统,以番茄‘丰收’作为供试材料,探究一定时间内单株不同供液量对温室封闭式无机基质槽培番茄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T3(供液量4.5 L)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与其他5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供液量6.0 L)株高、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Vc差异较为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各处理之间差异较小。定植135天,T4处理株高比最低株高处理T6高出24.4%;结果期,T4总产量和单果重分别高出T1处理29.0%和9.5%;T4处理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高出T1的34.3%和10%,T3处理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T1高出 17.8%和27.1%。因此,过多和过少供液量均不利于温室槽培番茄生长产量的增加和果实品质的提高,供液量为每2 h单株供液量在4.5~6.0 L,番茄产量和品质两者兼优。
为了探索芦笋产量与氮磷钾肥料用量之间的关系,利用盆栽试验,按照3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于2年生芦笋的优化施肥结构做了初步探究。通过解析,建立了2年生芦笋生育指数与氮磷钾肥料用量之间的函数模型。利用模型解析,得到了主因子效应、单因子效应、边际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与2年笋生育指数的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芦笋在第1年肥料最佳用量分别为:纯氮素 425.595 kg/hm2,P2O5为290.595 kg/hm2,K2O为116.325 kg/hm2。
为扩大平菇培养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从棉杆粉营养成分分析入手,通过筛选适宜粉碎粒度、最佳配方、最适品种,形成了棉杆粉栽培平菇的整套技术。即棉杆粉最佳粉碎粒度14 mm;最佳配方为棉籽皮25.5%,棉杆粉59.5%,麸皮10%,棉粕4%,棉油1%,另加生石灰2%,料水比1:1.7;适宜的平菇品种为‘苏研1号’。经大面积试验示范,产量与棉籽皮培养料持平,效益高于棉籽皮培养料。
为推动宁夏西瓜产业的发展,解决不合理灌水施肥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控制西瓜病害的发病率,提高产量、品质。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产量为目标函数,以整枝、密度、施磷量、施氮量4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因素效应分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氮肥、整枝、磷肥;因子间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整枝×密度、磷肥×氮肥、整枝×磷肥。采用2~3蔓整枝,施纯氮150~180 kg/hm2,施磷肥(P2O5)150~180 kg/hm2,密度8万株/hm2,可使产量达到60000 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该方案可减少水资源和肥料的使用量,为宁夏西瓜产业高产高效栽培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探讨甜瓜对镉污染的耐受机制,以2个甜瓜品种(‘哈密绿’和‘秀绿’)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基质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镉对甜瓜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2个甜瓜品种幼苗生长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均降低,且镉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胞间CO2浓度(Ci)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哈密绿’幼苗生长和光合机构受镉胁迫的影响小于‘秀绿’。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甜瓜‘哈密绿’脯氨酸含量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秀绿’脯氨酸含量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但都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MDA和O2·-产生速率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哈密绿’增加幅度明显小于‘秀绿’。研究结果说明,随着镉浓度的提高,镉对甜瓜幼苗的毒害作用增加,但是甜瓜幼苗对镉毒害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为了给扁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科学依据,以9年生‘叶尔羌’扁桃品种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生物量的构成特点、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扁桃树总干质量为112.13 kg/株,其中当年新生营养器官占14.14%,果实占7.72%,老营养器官占78.14%;B、Zn、Fe、Mn、Cu的含量均表现为新生器官(叶片、新梢、种仁、青皮、硬壳、细根)高于老营养器官(多年生枝、主干、主根、粗根),但主要在老营养器官中分配累积;扁桃树B、Zn、Fe、Mn、Cu总累积量为B 3115.56 mg/株、Zn 2167.36 mg/株、Fe 14242.71 mg/株、Mn 3039.86 mg/株、Cu 519.12 mg/株,每生产 1000 kg干商品扁桃需吸收B 227.27 g、Zn 155.87 g、Fe 526.73 g、Mn 163.56 g、Cu 36.08 g。
旨在研究几种葡萄砧木的抗寒适应性。本试验以引进的1年生‘贝达’、‘山河1号’、‘SO4’、‘5BB’、‘抗砧3号’5种葡萄砧木为试材,进行植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调查,测定电导率、失水速率、萌芽率等指标,综合分析各砧木品种的抗寒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砧木叶片和新梢之间的形态特征表现不同;‘贝达’的新梢生长速率在各测定砧木中表现最高;‘抗砧3号’的移栽成活率和扦插成活率最低,分别为74%和79%,‘贝达’的移栽成活率和扦插生根率显著高于其他砧木,在新疆北疆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综合评价各砧木抗寒性得出:‘贝达’>‘山河1号’>‘5BB’>‘抗砧3号’>‘SO4’。本研究结果为葡萄砧木利用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为了认识澳洲坚果植株生长量性状的传递遗传规律,以澳洲坚果10个无性系品种为材料,正反交设计,共90个杂交组合,获得90个全同胞家系苗木。并对种子横径、苗木株高、地径及冠幅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0个母本间种子横径达显著差异(P<0.05),同一母本所对应9个父本的组合间种子横径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说明种子的大小不仅仅决定于母本,而且也受父本的影响。对苗木株高、地径和冠幅的分析表明,全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母本半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而父本半同胞家系间差异不显著。苗木生长量受父母本的基因共同决定,但母本影响的变异分量相对较大,父本影响的变异分量相对较小。
对柠檬春花期新梢进行抹除(抹梢);修剪柠檬花期过密花枝,同时抹除抽发的新梢(抹梢+修剪),统计分析有叶枝梢花量、无叶枝梢花量、有叶果量、无叶果量、枝梢叶片数量、单株产量。旨在研究抹梢和修剪处理对柠檬春花秋熟果花果调控的影响,为提高柠檬产量及柠檬的花期调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柠檬带叶枝梢花量和无叶枝梢花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处理对柠檬有叶果量和无叶果量影响较大。生理落果完成后,不同处理间有叶果量和无叶果量差异显著,均为修剪+抹梢处理最多,抹梢处理次之,对照最少;不同处理对枝梢叶片数量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柠檬单株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年度不同处理单株产量大小依次为:修剪+抹梢>抹梢>对照,2010、2011年抹梢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45.0%、33.8%,修剪+抹梢分别比对照增加86.2%、71.9%。综合考虑,柠檬春花果修剪+抹梢调控效果最好。
为提高杨梅嫁接成活率和接穗利用率,2014年开展了不同接穗长度、不同栽种时间对杨梅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杨梅嫁接后6d、12d栽种的,5--6㎝短穗嫁接的成活率达87%和88%,略低于8-12㎝长穗嫁接的89%和90%,二者差异不极显著;嫁接后6d、12d栽种的成活达87%-90%,极显著高于嫁接后1d栽种的20.2%-21%。研究认为,在嫁接后遇下雨天气,根据天气情况,在接后6d-12d内选择晴天栽种,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在接穗紧缺时采用短穗嫁接,可大大提高接穗利用率。
为区分康乃馨植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测试研究8种康乃馨品种40个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8种样品红外光谱图比较相似,但在1800~7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峰强度差异明显。选取1800~700 cm-1范围内进行二阶导数处理,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2%,主成分分析准确率达95%,聚类分析准确率达100%。研究结果显示: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对康乃馨品种进行鉴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为提高白纹草(Chorophytum bichetii)种苗质量和繁殖效率,以其顶芽或茎段为外植体材料,比较不同实验时间外植体的灭菌效果,筛选诱导丛生芽和继代繁殖的最佳激素配比,建立白纹草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3月取材,外植体的灭菌效果最好,顶芽和嫩茎段的灭菌率分别为74.7%和82.7%;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 2 mg/L+ IBA 0.2 mg/L为最佳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以 6-BA 2 mg/L+ KT 0.2 mg/L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5.1;使用较高浓度6-BA时会发生较严重的玻璃化现象。以1/2MS+ NAA 0.1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100%;根长0.5 cm左右时最适宜移栽。用泥炭和珍珠岩按2:1混合的基质移栽,移栽成活率达99%以上,并且种苗健壮。在保证繁殖系数前提下尽量降低细胞分裂素浓度,并在继代中不断进行筛选剔除变异株。该技术体系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为确定昆明地区混播绿地草坪的适宜组合,本研究采用“NTEP九分制”法对昆明地区3组(组合1:70%高羊茅+20%草地早熟禾+10%多年生黑麦草;组合2:50%高羊茅+40%草地早熟禾+10%多年生黑麦草;组合3:30%高羊茅+60%草地早熟禾+10%多年生黑麦草)混播绿地草坪进行外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组合3草坪得分最高(6.97),综合分析认为以草地早熟禾为建群种,高羊茅为伴生种,多年生黑麦草为先锋草种的混播搭配所建植的绿地草坪质量较好,适宜在昆明地区建坪使用。
为免去在茶树扦插地苗床上铺黄心土,达到直接在原土上进行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目的,选择夏季某一时段对茶树扦插苗圃地进行覆地膜处理,利用晴天时地膜下产生的湿热高温,杀灭苗床表层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结果表明:茶树苗圃地夏季覆地膜处理,晴天时膜下地表温度最高可以达到65.0℃,膜下5 cm深处土层温度可达54.2℃;通过较高温度的持续性和间歇性循环作用,5 cm深处土层温度(50±1)℃持续2 h达7~10天,可杀灭表层扦插土壤中的真菌类微生物95%以上,并有效控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覆地膜处理的苗圃,扦插5个月后,愈合率达82.9%,成苗率在55.1%以上,与铺黄心土扦插成苗率相当,且扦插直接成本每公顷可节约15000元以上。夏季覆地膜可广泛应用于茶树短穗扦插土壤的消毒处理。
为探究构成不同海拔区间凤凰单丛茶品质差异的生化本质,以潮安县凤凰镇分别位于海拔300~1100 m区间的5个八仙单丛成龄茶园为研究对象,按相同工艺采制成茶样,比较分析不同海拔区间成茶样的生化成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高山茶(海拔800~1100 m)与中山茶(海拔500~700 m)的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较小,高(中)山茶的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茶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谷氨酸、木糖,矿质元素硼、锌、铁、锰、钙、镁、铜、硫以及香气组分脱氢芳樟醇、反-橙花叔醇、 顺-茉莉酮、α-蒎烯、β-紫罗酮、苯甲醛、藏红花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低山茶(海拔300~400 m);茶多酚、茶黄素、咖啡碱、可可碱、茶碱、没食子酸及醇类、烯烃类、醛类、烷烃类、酯类等香气物质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中、高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氮、磷、钾含量适中均衡,矿质元素钙、镁、锰、氟、硒等含量较高,说明土壤性状是影响凤凰单丛茶品质的重要因素。
皇冠贝母和波斯贝母作为重要的园林花卉应用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种球较大,生长强健,栽培管理简便。为筛选出适应北京露地栽培的观赏贝母品种,本试验对从荷兰引进的6个贝母品种进行了引种适应性研究,评价指标包括物候期、生长指标、形态特征和开花特性等。结果表明:‘极点露波拉’、‘总理’、‘象牙钟’可以直接在北京推广应用,而‘极点鲁特’和‘阿德亚曼’栽培不太稳定,有待进一步的驯化,‘北极光’虽然出苗率很高,但其开花率不高,只进行了营养生长,可能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还不适应,也有待进一步的驯化栽培。
为探明甘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湿度条件以提高萌发率,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在不同温度(10、15、20、25℃)和水分(10%、15%、20%、25%)条件下通过对萌发时滞、发芽势、发芽率、霉变率指标的测定来研究甘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5℃,20%)、(20℃,15%/25%)、(25℃,20%/25%)组合处理下种子萌发时滞为3天,较其他组合处理下用时短;(25℃,15%/20%/25%)组合处理下种子的发芽势明显高于其他组合水平,说明高温高湿条件下甘草种子萌发较快;(25℃,20%)组合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达到最高值,为92.00%;(25℃,10%/20%)组合处理下种子的霉变率较低,种子发霉数较少,萌发可能性较大。上述各项指标综合显示,甘草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温度25℃、发芽床含水量20%。
通过对玉竹根际土壤提取液的生物学试验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探讨玉竹连作障碍与化感作用的关系。采用浸提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玉竹的化感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玉竹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玉竹自身根茎芽胞发芽率、幼苗苗高及根鲜重,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增强。在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中鉴定到24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酮、醛等化感物质,其中很多被报道是化感物质。可得出结论: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自身根茎芽胞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且自毒效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推断化感作用可能是造成玉竹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为探明烟蚜和烟蚜茧蜂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及接蚜量下的繁育规律,以‘云烟87’为材料,于2015年在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新凤村烤烟育苗基地(107°01′33.2″E,27°17′16.6″N)进行试验,探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前部和后部)及接蚜量(20、40、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育苗大棚前部积温、日均温及日均最高温均高于后部,日均湿度略低于后部;大棚后部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多于前部,接蚜量为40头/株的烟株,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多,其次是20头/株的烟株,60头/株的烟株烟蚜及烟蚜茧蜂繁殖量最少;大棚后部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优于前部,接蚜量越多,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越差。综上,烤烟育苗大棚后部利于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量的增加,烟株生长发育较好,且初始接蚜量以40头/株为宜,20头/株或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不利。
为明确陕西省太白县塘口村大白菜根肿病发病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和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差异,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对采自塘口村的根肿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采用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研究了32份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塘口区的大白菜根肿菌为7号生理小种。32个参试品种中有5个经大田和人工2种方法鉴定均表现免疫,其病情指数均为0,即‘百慕田CR-D25’、‘CR金将军’、‘CR金山’、‘CR兴春’和‘CR中联金宝’。这5个品种可作为塘口村抗根肿病主栽品种及育种中的抗源使用。
为探究苹果腐烂病的抗病机制,分别用中抗腐烂病种质‘法8’和‘高5’,感病种质‘紫云’和‘红富士’以及高感种质‘嘎拉’和‘金冠’的1年生休眠枝离体接种腐烂病菌株03-8的菌丝,接种后0~7天检测接种部位周围皮层健康组织中病程相关物质多酚、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种质接种后1~7天皮层中对香豆酸、肉桂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但仅绿原酸含量与腐烂病的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906)。接菌后皮层组织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与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825;r=-0.948)。因此,接种苹果腐烂病菌后皮层水杨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显著增加与苹果抗腐烂病相关。
试验旨在明确累积诱蛾量与采收期虫果率之间的关系,确定小枣园桃小食心虫防治的成虫阈值,为桃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非试验区随机放置诱捕器并记录成虫诱集数量;根据试验区成虫诱集数量,在不同物候期累积蛾量出现较大变动时,用细纱网套果500个左右,并在采收期调查虫果率;当诱集蛾量出现较大变动时,延后3~4天喷施1%甲维盐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的混合药剂进行防治,喷药后,用细纱网套果500个左右,采收期调查虫果率;用SPSS 17.0数据处理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用Excel 2007拟合累积诱蛾量与小枣虫果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在沧州枣园1年发生2代,于6月中下旬出土,蛾量高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结束。枣园中桃小食心虫的累积蛾量与虫果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自然生长的枣园,综合2年数据为Y=-0.000001X2+0.008X+3.342(r2=0.874,P<0.05);在药剂防治条件下,综合2年数据为Y=-0.000002X2+0.006X+0.179(r2=0.890,P<0.05)。试验证实,在小枣稳定坐果后,当累积蛾量在15头或以下时进行防治,虫果率至采收期就可控制在2%以内甚至更少。
为获得琯溪蜜柚黑斑病菌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的拮抗微生物,从平和琯溪蜜柚园采集土样19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琯溪蜜柚黑斑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18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C12,其对黑斑病菌的抑菌率为55.84%。对疮痂病菌Sphaceloma fawcett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ides、黄斑病菌Mycosphaerella cirri这3种琯溪蜜柚果园常见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BC12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为了研究草莓新品种‘晶玉’抗炭疽病特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晶玉’为研究对象,高抗炭疽病品种‘甜查理’和感病品种‘丰香’、‘红颜’为对照,分别检测接种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的可溶性总蛋白、丙二醛(MDA)、维生素C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6 h检测范围内,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抗、感品种间可溶性总蛋白、MDA含量以及SOD、POD活力差异显著;MDA含量随品种抗炭疽病能力增强而降低,CAT活力随品种抗炭疽病能力增强而增加。研究结果说明,‘晶玉’抗炭疽病特性与其低MDA含量、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高的SOD、POD、CAT活力相关。
中林美荷杨具有生长速度快、扦插成活率高及木材材质好等优点,因而倍受欢迎,是西部大开发重点推广的绿化造林树种。为提高该树种的耐盐性,充分适应西北广大地区干旱盐碱地,将小麦耐盐基因TaNHX2导入中林美荷杨基因组中,以提高其的耐盐性。采用叶片和叶柄作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TaNHX2导入中林美荷杨基因组中,对所获得的杨树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TaNHX2基因多以单拷贝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转基因幼苗经过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中林美荷杨耐盐株系的获得为该树种绿化造林的推广和丰产提供了保障。
为研究高山离子芥CbPLDα、CbPLDβ 转基因烟草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采用4、0℃低温胁迫,揭示了CbPLDα、CbPLDβ 基因在植物抵抗低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4℃胁迫时间的延长,野生型烟草和转基因烟草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0℃胁迫条件下,野生型烟草和转基因烟草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均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增加趋势。CbPLDα、CbPLDβ 转基因活性烟草的MD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烟草植株,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烟草对照,且转基因烟草对0℃低温胁迫的响应更积极敏感。CbPLDα、CbPLDβ 基因的导入提高了烟草幼苗的抗低温能力。
香蕉是中国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蕉产业受寒害的影响极为严重。明确香蕉植株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可能为培育和筛选出相对抗寒的香蕉品系提供研究基础。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对7℃低温处理0、3、5和7天的巴西蕉幼苗叶片总蛋白进行分析,发现有85个蛋白质点的表达丰度在低温胁迫后发现明显变化,通过质谱成功地鉴定了其中的82个蛋白,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及翻译后修饰、糖与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理学过程。研究结果暗示低温环境下,香蕉幼苗叶片可能通过改变光合作用相关酶、糖类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表达量来调节能量与碳代谢,保证碳养分供应及吸收,同时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系统来提高香蕉抵御低温的能力。研究结果将为研究香蕉抗寒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为香蕉抗寒育种提供新的候选蛋白。
为满足农村基层低成本、个性化、快速测土配肥的需求,解决现有的通用浸提剂在基层或流动服务条件下不能用于速效氮的测定的问题,研究了中性、石灰性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联合浸提。为便于应用现有的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基于土壤化学的原理,运用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以碳酸氢钠、硫酸钠为基础的土壤有效氮磷钾联合浸提剂。结果表明,使用该浸提剂,可缩短土壤氮磷钾养分的提取时间2/3以上,且速测数据与常规浸提分析数据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a=0.01),在迅捷牌土肥速测仪上应用它测试土壤氮磷钾,测试成本降低10倍以上,达到了个性化测土施肥的成本低、速度快的要求,适宜在基层或流动服务车上进行测土施肥时应用。
为探讨烟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烟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烟草专用化学肥对植烟土壤影响的对比,以及不同有机肥配比量对改善植烟土壤的作用对比,分别测定了其对有机质含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正比例关系,同时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且当有机肥所占比例为50%时,植烟土壤中养分含量增加显著且符合优质烟叶生产的土壤条件,效果最为理想。实验表明烟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烟叶品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化肥的施用,进而保护土壤环境,实现烟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为高效利用有机肥,改善白肋烟烟叶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梯度NEB-26根施型有机肥、日清和邦禾有机肥10%替代施氮量对白肋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EB-26有机肥的烟叶与对照比感官评吸质量好,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好,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N’-亚硝基降烟碱(NNN)含量较低,但随着施氮量的递减烟叶经济性状显著降低;日清和邦禾有机肥10%替代施氮量的烟叶与对照比感官评吸质量差,杂气重,常规化学成分含量适宜且协调性好,TSNAs、NNN含量较低,经济性状较对照略低。
为解决大蒜返青期灌水施肥,降低地温、大蒜生长受阻、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以河南市售各种叶面喷施剂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配方叶面喷施剂对大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叶面喷施剂均可增加大蒜蒜头的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1.91%~17.25%,并能促进植株的生长,显著提高提高大蒜蒜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叶面肥复配效果优于单施。其中齐齐发+海威施+施柏利的处理,大蒜鲜蒜头产量最大,产量为20176.81 kg/hm2,比对照增产17.25%。
为了揭示茶园中长期施用单一种类基肥的弊端,指导合理选择和施用茶园基肥。选用氨基酸有机肥、复合肥和菜饼三种不同种类基肥开展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比较试验,研究其连续施用3年对茶园土壤pH值、营养元素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连续施用3年后均较不施肥对照降低了茶园土壤pH值,有加速土壤酸化效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镁等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了容重,改良了土壤结构,并提升了茶叶品质,但三种基肥均不能促进镁元素含量积累达到优质茶园土壤指标。综合比较,菜饼作基肥连续施用对茶园土壤pH值的影响最小,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效果更显著,且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具有最显著的提升作用,是较理想的可以连续施用的茶园基肥,同时,建议茶园基肥混合适量含镁肥料施用,以弥补土壤镁含量不足,并调节pH值至合理范围。
为了探讨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的关联性,找出基于耕地质量视角的粮食产能提升途径,借助GIS技术,在分析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综合折算系数IQ,统一折算标准,把分散质量等级转化成可比的综合质量,划分了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水平等级,构建了“耕地质量-生产水平”综合区,并分析了各综合区特点与“耕地质量-生产水平”耦合提升的途径。结果表明:耕地质量综合折算指数范围为3.56%~4.67%。将江西省耕地质量划分出了低质量、中质量、高质量3个质量等级类型;形成了时段Ⅰ、时段Ⅱ的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粮食生产水平类型区;据空间与属性匹配后得到了低质量-低产区(LQ-LP)、低质量-中产区(LQ-MP)等7类综合区;针对各综合区特点,基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投入等方面,提出促进耕地综合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水平提升的途径与建议。
为对西安市不同等级降雨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进行研究,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 检验、R/S 分析和ARIMA模型等方法分析1951—2013 年降雨量(日)资料。结果表明:(1)小雨、中雨、大雨及以上和总降雨量均表现出减少趋势,倾向率分别为-7.3、-2.6、-3.0、-13.6 mm/10 a,多在20 世纪60—70 年代出现减少的突变(除中雨外)。(2)小雨和总降雨日表现出减少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3、-3.6 d/10 a,均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出现减少的突变,90 年代后期后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大雨及以上等级降雨日表现出阶段性增加和减少的特点。(3)R/S 分析法和Hurst 指数试验(包括20 年试验和累加试验)分析均表明,除中雨外,未来西安市小雨、大雨及以上和总降雨量(日)将持续减少。未来西安市不同等级降雨量(日)继续减少的持续性强度为小雨量(日)>总降雨量(日)>大雨量(日),Hurst 指数序列图可用于突变点或显著变化点的检测。ARIMA模型在短期内预测精度仍较高[降雨量(日)的预报相对误差低于20%],可以用于降雨量(日)的气候预测。
为充分利用什邡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什邡1961—2012年逐月、逐年日照时数及相关要素等资料,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法等方法,研究分析什邡近52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达-47.3 h/10 a;从21世纪初开始有显著减少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达-27.9 h/10 a;月日照时数变化呈单峰特征。(2)年、夏、冬季日照时数检测到突变点,均呈显著减少趋势。(3)年日照时数与晴天日数、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日出、日落时段日照时数明显减少与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增多、仰角增大有关。
为比较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选用烟夹、散叶、箱式和烟竿4种装烟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烟夹、散叶和箱式烘烤均能降低烘烤成本,降幅为11.78%;(2)烟夹和散叶烘烤烤后烟叶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与烟竿烘烤基本一致,箱式和散叶烘烤烤后光滑叶比例高于烟竿;(3)烟竿烘烤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表现较好;(4)散叶、箱式和烟竿烘烤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均达到优质烟叶标准;(5)烟竿烘烤评吸质量好于烟夹、散叶和箱式。
对超声提取苦瓜皂苷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更简便快速的提取方法,为不同品种苦瓜皂苷含量比较和工业化生产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实验对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液料比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合理的优化范围后,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进行工艺优化设计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40 kHz,超声功率400 W,提取溶剂为70%乙醇时,苦瓜皂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3 min,液料比16:1,该优化工艺用时少、得率高,优化工艺提取的‘如玉45’苦瓜皂苷可达6.86%。
为构建新疆制干葡萄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制干葡萄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无核白’、‘无核白鸡心’、‘紫香无核’等105个葡萄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Vc含量等14个理化及感官指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简化;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计算葡萄理化指标权重值,专家评定法人为赋予感官指标权重;综合理化指标与感官分析结果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将众多理化指标简化得到可溶性糖、总酸、果胶、纤维素、单宁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理化指标,结合颜色、单粒重、香气、有无籽粒4个感官指标构建的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Y=120×0.6×(0.44X1+0.22X2+0.15X3+0.1X4+0.09X5)+0.1 × (X6+X7+X8+X9),X1~X依次为可溶性糖、总酸、单宁、果胶、纤维素、颜色、单粒重、香气、有无籽粒几个指标。通过专家评分结果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能够反映出制干葡萄品种的加工适宜性。
以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为原料,研究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探究复合饮料的稳定效果。通过正交试验、感官评价等获得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的最佳比例和复合饮料成品各配料比例、稳定性等的最佳配方。采用硝酸铝分光光度法(芦丁标准品)、苯酚硫酸法、折光计法、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等进行其质量测定。获得该饮品的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汁2%、夏枯草汁55%、野菊花汁43%、白砂糖12%、柠檬酸0.16%。该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为0.89 mg/mL,总多糖含量为95.45 mg/mL,可溶性固形物为8.6%,pH 3.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