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素华.玉米低温冷害机理研究综述[J].气象科技,1997,(4):37~43 2 罗新兰,国力,刘新安.东北三省玉米生育热量指标与品种熟型分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4)318~323 3 简令成,孙龙华.早稻育秧抗寒剂的研制[J].植物学通报,1991,8(3):60~61 4 王春乙,郭建平.玉米抗低温助长剂的田间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10):80~85 5 李玉中,程延年.抗旱种衣剂对小麦和谷子的作用效果[J].腐植酸,2002,(2):31~32 6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3~95 7 邱栋梁,刘星辉.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0,27(3):177~181 8 陈贻竹,李晓萍.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环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4):79~86 9 冯建灿,胡秀丽,毛训甲.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学中的应用[J].经济林研究,2002,20(4):14~30 10 许大全,张玉全.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8(4):237~243 11 潘廷云,朱正歌,孙大业.植物磷脂酶C及其参与的信号途径[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229~234 12 Xiong L M, Schumaker K S, Zhu J K. Cell signaling during cold, drought and salt stress[J]. The plant Cell, 2002, S165~S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