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等.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8,23(2):199-203. 
[2]	王丰.杂交稻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5(5):11-14. 
[3]	罗玉坤,朱智伟,金连登,等.从普查结果看我国水稻品种品质的现状[J].中国稻米,2002,10(1):5-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颁标准.NY122—86[S]. 
[5]	莫惠栋.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4):8-14. 
[6]	马玉清,李仕贵,王玉平,等.籼型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28-31. 
[7]	黄发松,罗玉坤,庞乾林.我国优质稻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1998,20(6):3-6. 
[8]	亚舟.我国稻米品质提升难点与对策[J].垦殖与稻作,2003,14(2):46-47. 
[9]	孟维韧,全成哲,刘方明,等.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61-363. 
[10]	杨益善,陈立云,徐耀武.从稻米品质评价标准的变化看我国水稻品质育种的发展[J].杂交水稻,2004,19(3):5-10. 
[11]	李平.湖南优质稻品种改良的现状与途经[J].作物研究,1996,10(2):9-11. 
[12]	张涛,汪旭东,郑家奎,等.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100-103. 
[13]	罗玉坤,朱智伟,金连登,等.从普查结果看我国水稻品种品质的现状[J].中国稻米,2002(1):5-9. 
[14]	闵捷,朱智伟,许立,等.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J].杂交水稻,2007,22(1):67-70. 
[15]	闵捷,朱智伟,许立,等.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粳稻品种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分析[J].中国稻米,2008(5):1-4. 
[16]	闵捷,朱智伟,金连登,等.中国近25年来育成杂交籼稻组合的米质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2):201-205. 
[17]	唐文邦,何强,肖应辉,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6):499-502. 
[18]	陈利辉,陈桂华,唐文邦.湖南省一季中稻和晚稻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4(2):28-30.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颁标准, NY147—88, 米质测定方法[S].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NY/T593—2002, 食用稻品种品质[S]. 
[21]	张峰,吴炳方.泰国水稻种植面积月变化的遥感监测[J].遥感学报,2004,8(6):664-671. 
[22]	郑瑞丰,余应弘,夏胜平,等.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10-113. 
[23]	陈势.新育优质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24]	高扬,张莉萍,贺梅,等.黑龙江省水稻品质分析及食味评分方程的建立[J].北方水稻,2012,42(5):5-9. 
[25]	Chauhan J S, Chauhan V S, Lodh S B.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ability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quality components in traditional rained upland and lowland ice[J]. Indian J Genet Plant Breed,1995,55(l):1-6. 
[26]	李欣,莫惠栋,王安民,等.粳稻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J].中国水稻科学,1999,13(4):197-204. 
[27]	李仕贵,黎汉云,周开达,等.杂交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7(3):197-200. 
[28]	罗明,霍中洋,张洪程,等.稻米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1):18-20. 
[29]	倪善君.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及对策[J].垦殖与稻作,2003,16(1):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