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32): 143-15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92
赵津瑶1,2(), 张彬1, 伍龙梅1, 杨陶陶1, 徐伟诚1, 邹积祥1, 陈青春2(
), 包晓哲1(
)
收稿日期:
2024-02-10
修回日期:
2024-05-15
出版日期:
2024-11-15
发布日期:
2024-11-1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赵津瑶,2000年出生,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金颖东一街3号,Tel:020-87596291,E-mail:359591347@qq.com。
基金资助:
ZHAO Jinyao1,2(), ZHANG Bin1, WU Longmei1, YANG Taotao1, XU Weicheng1, ZOU Jixiang1, CHEN Qingchun2(
), BAO Xiaozhe1(
)
Received:
2024-02-10
Revised:
2024-05-15
Published:
2024-11-15
Online:
2024-11-12
摘要:
稻田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稻田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热点和重点。IPCC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和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三者对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田微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很敏感,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稻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以及稻田关键微生物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应用,指出未来应综合考虑多因子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加强对其机制的研究,加强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调控效应和机制研究,以及筛选减排效果显著的微生物类群用以开发成熟的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微生物产品。
赵津瑶, 张彬, 伍龙梅, 杨陶陶, 徐伟诚, 邹积祥, 陈青春, 包晓哲. 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43-150.
ZHAO Jinyao, ZHANG Bin, WU Longmei, YANG Taotao, XU Weicheng, ZOU Jixiang, CHEN Qingchun, BAO Xiaoz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ice Field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2): 143-150.
[1] |
|
[2] |
方精云, 朱江玲, 石岳.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18, 63(2):136-140.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翟晓燕, 陈书涛, 刘义凡, 等. 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12):2381-2388.
|
[10] |
|
[11] |
袁武, 靳振江, 程跃扬, 等. 岩溶湿地和稻田的土壤酶活性与CO2和CH4排放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2897-290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14.013 |
[12] |
任丽娜, 杨红艳, 左智, 等.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概述[J]. 农业展望, 2023, 19(6):93-99.
|
[13] |
|
[14] |
|
[15] |
王颖. 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影响及其高光谱估算[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
[16] |
|
[17] |
王君. 增温及秸秆施用条件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18] |
贾震. 开放式增温与播期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23.
|
[19] |
李敏, 贾羽旋, 孙娟, 等. 大气CO2浓度上升与增温对双季稻田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3):653-661.
|
[20] |
韩雪, 陈宝明. 增温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1):3906-391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11.026 |
[21] |
|
[22] |
伍思平. 开放式增温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23] |
孙梦. 玉-稻水旱轮作与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24] |
陈佳义, 李君, 娄运生, 等. 农田管理对夜间增温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强度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报, 2023, 42(5):1166-1180.
|
[25] |
|
[26] |
|
[27] |
曹文超, 宋贺, 王娅静, 等. 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10):1781-1798.
|
[28] |
邹建文, 黄耀, 宗良纲, 等. 稻田CO2、CH4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6):758-764.
|
[29] |
|
[30] |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J]. 土壤通报, 2008(5):1184-1191.
|
[31] |
|
[32] |
朱金霞, 张源沛, 郑国保, 等. 水稻田土壤N2O和CO2排放日变化规律及最佳观测时间的确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146-150.
|
[33] |
王圆媛. 不同CO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4] |
黄薇, 王圆媛, 刘超, 等. 大气CO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43(7):1666-1676.
|
[35] |
|
[36] |
|
[37] |
|
[38] |
孙雪. 气温与大气CO2浓度升高下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
[39] |
谢晴, 薛梦琪, 周聪, 等. 增温条件下施硅对稻田CH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42(2):472-480.
|
[40] |
王梦洁, 蒋文婷, 徐有祥, 等. 长期生物炭添加对稻田土壤细菌和真菌反硝化N2O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4, 45(8):4923-4931.
|
[41] |
于海洋, 王天宇, 黄琼, 等. 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Meta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 52(3):517-527.
|
[42] |
|
[43] |
陈娜, 刘毅, 肖谋良, 等. CO2倍增和施氮对水稻不同生长期土壤反硝化细菌丰度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4):683-691.
|
[44] |
杨连新, 王余龙, 石广跃, 等. 近地层高臭氧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4):901-910.
|
[45] |
|
[46] |
李岑子. 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作物系统呼吸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47] |
|
[48] |
|
[49] |
|
[50] |
吴杨周, 胡正华, 李岑子, 等. 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旱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5, 36(2):636-643.
|
[51] |
|
[52] |
吴循, 周青.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223-228.
|
[53] |
pmid: 24882221 |
[54] |
王殳屹, 韩琳, 史奕, 等. FACE对水稻土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种群及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 2006(6):768-773.
|
[55] |
宛涛. 模拟增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56] |
杨杰, 陈闻, 侯海军, 等.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差异[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3):609-615.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9.03.028 |
[57] |
|
[58] |
|
[59] |
刘远. 模拟气候变化条件下稻麦轮作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变化[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
[60] |
|
[61] |
|
[62] |
|
[63] |
刘秀霞. 长期升温与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64] |
|
[65] |
徐国强, 李杨, 史奕, 等.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0):1358-1359.
|
[66] |
任改弟, 朱春梧, 张华勇, 等.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土壤增温影响日本稻田微生物群落结构[A].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12:356-358.
|
[67] |
王晓婷, 陈瑞蕊, 井忠旺, 等. 水稻和小麦根际效应及细菌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J]. 土壤学报, 2019, 56(2):443-453.
|
[68] |
严陈, 许静, 钟文辉, 等.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根际土壤甲烷氧化细菌丰度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6):1881-1888.
|
[69] |
于镇华, 王艳红, 燕楠, 等. 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丰度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17, 6(1):9-16.
|
[70] |
|
[71] |
|
[72] |
张锦源, 李彦生, 于镇华, 等. 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8):1684-17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8.009 |
[73] |
李全胜, 林先贵, 胡君利, 等.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氨氧化与反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8):1789-179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8-1789-05 |
[74] |
|
[75] |
俎千惠, 王保战, 贾仲君, 等. 水稻土中紫色光合细菌沿纬度梯度的空间分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 36(21):6730-6737.
|
[76] |
李雪薇. 水稻根圈细菌对臭氧剂量效应的响应规律[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77] |
余永昌, 林先贵, 冯有智, 等.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1, 48(6):1227-1234.
|
[78] |
|
[79] |
王从.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80] |
房蕊, 于镇华, 李彦生, 等.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农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3666-367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9 |
[81] |
周伟平. 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微生物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
[82] |
周超, 刘树伟, 张令, 等. 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T-FACE平台观测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10): 2077-2083.
|
[83] |
|
[84] |
|
[85] |
|
[86] |
刘心. 稻田甲烷好氧氧化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学, 2022.
|
[87] |
于海洋, 宋开付, 黄琼, 等. 水稻产量、稻田CH4和N2O排放对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 环境科学, 2021, 42(10):5021-5029.
|
[88] |
陈晓娟, 何树林, 程开禄, 等. 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2):185-186.
|
[89] |
|
[90] |
肖永良. 高浓度CO2条件下稻田土壤自养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91] |
PALACIOS,
|
[92] |
吴限. 温度对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3.
|
[93] |
曹佳慧. 北方地区水稻根圈固氮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及促生作用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2.
|
[94] |
|
[95] |
宋雅琦. 典型水稻土壤N2O消耗潜力差异及其与氧化亚氮还原微生物丰度的关系研究[D]. 武汉: 湖北大学, 2019.
|
[96] |
郑循华, 徐仲均, 王跃思, 等. 开放式空气CO2增高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0):1245-1248.
|
[97] |
|
[98] |
刘时光. 稻田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活性和N2O生成的垂向分布研究[D]. 长春: 吉林建筑大学, 2020.
|
[99] |
|
[100] |
田茂辉.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
|
[101] |
|
[102] |
|
[103] |
|
[104] |
|
[105] |
|
[106] |
|
[107] |
刘春梅, 盛荣, 刘毅, 等. 一株兼性氧化亚氮还原菌的还原N2O能力[J]. 微生物学报, 2018, 58(8):1431-1438.
|
[1] | 公霞, 陈猛猛, 王兆杰, 丁效东.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化稻田土壤磷素淋失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57-62. |
[2] | 李诚, 王少希, 钱艳杰, 易展平, 严小兵. 叶面调理剂在不同镉污染程度稻田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101-106. |
[3] | 王建伟, 李东晓, 王红光, 李浩然,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67-74. |
[4] | 杨小林, 郭姗姗, 吕亮, 常向前, 张舒, 张佑宏, 刘新琼. 不同生产状态下佛手山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91-98. |
[5] | 马晓, 吕卫光, 蔡文倩, 余婷, 张月, 张海韵, 汤勇华, 董月霞, 张翰林. 不同稻田冬茬绿肥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46-52. |
[6] | 桂意云, 李海碧, 韦金菊, 祝开, 周会, 刘昔辉. 生物炭在甘蔗上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18-23. |
[7] | 赵茹, 邵国胜, 胡钧铭, 蒋鑫, 刘顺翱, 李婷婷, 韦翔华, 刘超. 南方喀斯特矿区稻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营养修复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75-80. |
[8] | 赵轶鹏, 赵新勇, 胡婷婷, 罗景升, 王云霞. 浮萍人工培养和调控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2): 72-80. |
[9] | 匡志明, 王晓辉, 谢玉华, 雷梦龙, 文明辉, 谷亚娟. 综合控镉技术体系对湖南中南部地区受镉污染稻田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78-83. |
[10] | 王兆轩, 敖国旭, 葛菁萍, 孙珊珊, 凌宏志. 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方面的应用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84-91. |
[11] | 邱宁刚, 张天峰, 周忠文, 张洪芬, 陈帆, 宋亚男. 2023年4月28—29日冻害对陇东苹果花期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09-114. |
[12] | 廖梦香, 杨晓燕, 薛凌展, 陈度煌, 樊海平, 张树兴. ‘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稻田养殖生长性能对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54-157. |
[13] | 陈高霖, 麦咏芯, 张冬青, 吕梦雨, 李霞. 抗生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机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63-70. |
[14] | 苗欢, 乔云发, 李清, 苗淑杰. 模拟降雨对稻田氮素损失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85-91. |
[15] | 寇佩雯, 刘长乐, 许祎珂, 宋忠兴, 李铂, 张永生, 黄文静, 唐志书. 蒙东地区三种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58-6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