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I W D, TAN J F, LU M L, et al. Metabolomics investigation reveals 8-C N-ethyl-2-pyrrolidinone substituted flavan-3-ols are potential marker compounds of stored white tea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66(27):7209-7218. doi: 10.1021/acs.jafc.8b02038    
																																					URL
 | 
																													
																						| [2] | 宋姗姗, 杨艾华, 王小敏, 等. 湄潭白茶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J].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3):114-119. | 
																													
																						| [3] | 陈维, 曾斌, 苗爱清, 等. 基于化学计量学分析堆青时间对白茶香气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8, 34(5):242-250. | 
																													
																						| [4] | 王飞权, 冯花, 朱晓燕, 等. 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11):2236-2245. | 
																													
																						| [5] | 黄藩, 唐晓波, 张成, 等. 不同光质萎凋对白牡丹茶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6):1735-1744. | 
																													
																						| [6] | 黄藩, 张厅, 夏陈, 等. 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8):2234-2242. | 
																													
																						| [7] | 黄藩, 董春旺, 朱宏凯, 等.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275-281. | 
																													
																						| [8] | 赵飞, 李园莉, 杨亦扬, 等. 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7):119-125. | 
																													
																						| [9] | 王迎春, 李兰英, 尧渝, 等. 一种蜜香型白茶的制作设备及其使用方法[P]. 中国专利,CN112956555A, 2021-06-15. | 
																													
																						| [10]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福建省裕荣香茶叶有限公司, 福鼎市质量计量检测所, 等.,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2291—2017,白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 [11] | 张正竹. 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程[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44-45. | 
																													
																						| [12] | 刘盼盼, 高士伟, 郑鹏程, 等. 冲泡条件对恩施玉露绿茶茶汤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20):138-144. | 
																													
																						| [13] |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等.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3, 33(5):465-472. | 
																													
																						| [14] | 王伟伟. 萎凋发酵条件对茶黄素形成关键因子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 
																													
																						| [15] | 张钰婕. 紫外等人工光源照射对萎凋叶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0. | 
																													
																						| [16] | 滑金杰, 袁海波, 王伟伟, 等.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5, 35(1):73-81. | 
																													
																						| [17] | 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228-229 | 
																													
																						| [18] | 林燕萍, 张渤, 张见明, 等. 不同萎凋方式对武夷红茶“金骏眉”品质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19):78-85. | 
																													
																						| [19] | 周敬涛, 何畅, 李玉川, 等. 萎凋温度对宁红茶品质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21(5):23-26. | 
																													
																						| [20] | 孙云南, 许燕, 夏丽飞, 等. 不同萎凋处理对“云抗10号”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5):1039-1044. | 
																													
																						| [21] | 游芳宁, 邓慧莉, 胡娟, 等. 不同温度LED光萎凋对铁观音MEP上游关键基因和香气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46-356. | 
																													
																						| [22] | 黄藩, 刘飞, 唐晓波, 等. 光照对茶叶萎凋的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9, 46(4):402-408. | 
																													
																						| [23] | 叶乃兴. 白茶科学·技术与市场[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9-10. | 
																													
																						| [24] | 丁玎. 不同等级和储藏时间白茶主要化学品质成分分析[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6. | 
																													
																						| [25] | 周琼琼, 孙威江, 叶艳, 等. 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9):351-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