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变化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李雪梅, 舒英格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62-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27  
    摘要 + 13 )   HTML 1 )    PDF ( 1348KB )( 0 )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碳(C)、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比,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水田、旱地、草地、林地土壤养分在表层(0~20 cm)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为丰富,而土壤全磷含量普遍缺乏,两者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与全磷呈正显著性相关(P<0.05),与有效磷呈负显著性相关(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与全钾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值以水田最高,土壤C:K值、C:P值和N:K值均表现为草地最高,N:P值以林地最大,P:K值以旱地最高。根据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推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土壤养分水平,表现为水田>草地>旱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充分体现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可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西安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分析
    孙喜军, 吕爽, 任媛媛, 高莹, 张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70-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57  
    摘要 + 24 )   HTML 0 )    PDF ( 1356KB )( 2 )   

    摸清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对区域设施菜地氮素管理和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采取大样本调研方法对西安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全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55.22 mg/kg,丰缺等级属“中等”水平。(2)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区域分异较为明显,其中蓝田县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最高(92.40 mg/kg),周至县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最低(28.10 mg/kg)。(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1~5年的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平均值最高(57.67 mg/kg)。(4)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质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土壤质地越粗硝态氮含量越低,土壤质地越细硝态氮含量越高。(5)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仅与有效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pH、电导率等均无极显著相关性。综合来看,西安市设施菜地表层土壤暂不存在硝态氮过量累积问题,但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需注意降氮和平衡施肥。

    西藏粮食主产区1980—2021年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珠杰桑布, 张存杰, 扎西普尺, 白玛德吉, 尼玛拉姆, 平措次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75-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13  
    摘要 + 28 )   HTML 1 )    PDF ( 3971KB )( 5 )   

    基于西藏南部7个气象站点1980—2021年(4—10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GIS混合插值法、皮尔逊相关系数、贡献率分析等方法,研究西藏粮食主产区生长季干湿指数(AI)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西藏粮主产区AI多年平均值为1.7,属于亚干旱区,总体呈递减(变湿)的变化趋势(-0.036/10 a)。不同区域线性减小趋势有差异,拉孜县一带最为显著(-0.26/10 a)。AI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情况,且存在24、6年长、中期震荡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并存在“干燥区范围缩小,湿润区范围扩张”的特征。AI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的贡献率表现不一。总体而言,贡献程度定量后为降水量(34.9%)>相对湿度(28.4%)>日照(19.9%)>最高气温(12.4%)。

    英山茗茶生长发育及产量要素的气象影响分析
    鞠英芹, 陈城, 程定芳, 张翼, 李程, 胡海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83-9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82  
    摘要 + 28 )   HTML 3 )    PDF ( 1416KB )( 1 )   

    利用2013—2021年英山国家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以英山茶叶为研究对象,选取长冲茶厂为观测区域,重点分析英山茗茶不同轮次茶生育期及产量因素指标变化特征,运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探讨不同生育期气象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轮次茶的生育期持续时间为首轮茶>三轮茶>二轮茶。芽密度、平均百芽重和理论鲜叶产量均是三轮茶>二轮茶>首轮茶,实际鲜叶产量则是二轮茶>三轮茶>首轮茶。英山不同轮次茶关键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均为三轮茶>二轮茶>首轮茶,降水量为三轮茶>首轮茶>二轮茶,日照时数为二轮茶>首轮茶>三轮茶,雾日日数达到50%,满足茶树生长的适生条件。首轮茶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二轮茶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而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三轮茶的降水量和气温随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气温是影响茶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首要气象因子,其次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而日照则起相反作用。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刚察县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李民军, 杜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51-5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45  
    摘要 + 66 )   HTML 2 )    PDF ( 1424KB )( 4 )   

    研究刚察县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及土壤养分特征,以期为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刚察县耕地土壤肥料利用率,合理施肥,实现精准农业奠定基础。以青海省刚察县耕地土壤肥力为研究对象,经野外采样后依据NY/T 1121等现行有效标准,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工作,测定19个分析指标。将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耕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刚察县耕地土壤肥力等级分为5个级别,其中评价为1~3级的耕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5%、24.46%和18.95%,评价为4级的耕地比例为46.60%,评价为5级的耕地比例为6.55%。大量元素中,8个指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5.19 g/kg、99.85 mg/kg、13.69 mg/kg、47.87 mg/kg、717.82 mg/kg、1.97 g/kg、1.09 g/kg和22.22 g/kg;中、微量元素中,8个指标(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锌、有效铜)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3、45.21、99.09、5.52、2.00、0.59、0.58、0.88 mg/kg。评价为4级的耕地比例最多;评价为1~3级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哈尔盖镇,评价为4级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农场;黄玉泉农场和伊克乌兰乡评价为5级的耕地占比较多。评价为1级的耕地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有效铁和有效钼含量的平均值较高;全钾的平均值在评价为2级的耕地中较高;有效锌含量的平均值在评价为3级的耕地土壤中较高;在评价为4级的耕地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钼、有效硼和有效铜含量的平均值较高;缓效钾、有效硫和有效硅含量的平均值在评价为5级的耕地土壤中较高。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金灵, 张亚茹, 王宇光, 耿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60-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04  
    摘要 + 53 )   HTML 3 )    PDF ( 1069KB )( 32 )   

    生物炭的施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通过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炭与土壤以及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生物炭对土壤特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介绍:(1)生物炭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生长的影响;(3)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4)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活性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主要论述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同有机肥对云南高原红壤生产力的影响
    刘建香, 郭云周, 杜东英, 张勤斌, 李聪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67-7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79  
    摘要 + 42 )   HTML 3 )    PDF ( 1265KB )( 5 )   

    比较不同有机肥对云南高原红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为培肥云南高原红壤提供理论依据。2011—2019年连续8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红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包括冬闲-玉米(CK)、冬闲-玉米+施用腐熟农家肥(FM)、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R)、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V)、冬闲-玉米+玉米秸秆还田(MS) 5个处理。每年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MS、FM、V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3.92%~14.03%,增加红壤速效钾含量6.64%~76.63%,降低容重6.22%~10.50%;R、FM、V增加红壤碱解氮含量0.70%~24.18%,而MS则降低0.31%;FM提高红壤速效磷含量43.74%,MS、V、R降低红壤速效磷含量2.73%~8.20%;MS、V、FM分别增产玉米217、377、537 kg/hm2,而R处理减产474 kg/hm2,FM、V玉米产量显著高于R。不同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容重;FM、V明显提高红壤碱解氮,MS和R对红壤碱解氮影响不明显;FM明显提高红壤速效磷含量,MS、V、R不同程度消耗红壤速效磷。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红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产玉米最多;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增加红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容重最多,增产玉米较多;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增加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最少,降低容重较多,玉米产量较低。

    棉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杨茂琪, 郭晓雯, 周永学, 郭慧娟, 闵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76-8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72  
    摘要 + 41 )   HTML 1 )    PDF ( 1256KB )( 9 )   

    通过探究棉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硝态氮淋洗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为干旱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土壤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前期已连续开展了2年(2019—2020年)棉秆及其生物炭还田的基础上进行,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氮(N360)、施氮+秸秆(N360ST)和施氮+生物炭(N360BC);其中氮肥用量为360 kg/hm2,棉花秸秆用量为6 t/hm2,生物炭用量为3.7 t/hm2(与棉花秸秆等炭量)。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N360、N360ST和N360BC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全氮、硝态氮淋洗量、棉花株高、总生物量、氮素吸收、籽棉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显著降低土壤pH和水分淋洗量。与N360处理相比,N360ST和N360BC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总碳、速效钾、速效磷和碳氮比的含量,N360ST处理土壤水分淋洗量和硝态氮淋洗量分别较N360处理增加33.00%和40.16%,而N360BC的硝态氮淋洗量较N360处理降低40.06%。与N360处理相比,N360ST和N360BC处理显著增加棉花总生物量、氮素吸收和籽棉产量;N360ST和N360BC处理灌溉水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较N360处理增加4.24%、11.53%和15.70%、44.58%。棉秆和生物炭还田改变了土壤结构,显著提高土壤养分,降低硝态氮淋洗量的同时,提高氮素吸收量,从而增加籽棉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率。

    1980—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研究
    刘佳宁, 孙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86-9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09  
    摘要 + 32 )   HTML 13 )    PDF ( 1477KB )( 9 )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格局研究对于指导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0—2020年黑龙江省遥感影像和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和碳排放风险指数测算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碳排放时空格局以及碳排放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且面积逐年增加,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逐年下降,林地是最主要的碳汇。1980—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碳源方面,总碳源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碳汇方面,总碳汇量逐年降低。2000—2020年各市域碳排放总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000—2010年增速较快,2010—2020年增速较缓,2000—2020年各市域碳排放空间差异性逐渐显著,风险等级逐年升高。依据相关分析结果,本文期望为黑龙江省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支持。

    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增温稻麦轮作农田CH4和N2O排放强度的影响
    祝梦全, 娄运生, 杜泽云, 高安妮, 潘德丰, 郭峻泓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98-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60  
    摘要 + 48 )   HTML 1 )    PDF ( 1374KB )( 9 )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施硅或生物炭对单一作物(水稻或小麦)生产的影响已有报道,但三者耦合如何影响稻麦轮作农田CH4和N2O排放强度,尚不清楚。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生物炭配施硅肥对稻麦轮作农田产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用铝箔膜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温(19:00—6:00),设常温对照(不盖膜,W0)、覆盖5 mm膜(W1)和覆盖11 mm膜(W2) 3水平;生物炭用量设3水平,即不施生物炭(B0)、施 10 t/hm2 (B1)和施25 t/hm2 (B2);硅肥设不施硅(Si0)、施钢渣(Si1)和施矿粉(Si2) 3水平,施硅量均为0.2 t SiO2/hm2。结果表明:夜间增温明显降低水稻和小麦产量,施生物炭明显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夜间增温、施用矿粉或生物炭明显降低农田CH4累积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SGWP)和碳排放强度(GHGI)。稻麦轮作农田综合增温潜势(SGWP)中水稻贡献明显大于小麦,CH4排放在SGWP中起主导作用。三因素对水稻SGWP和GHGI的影响,均为B>Si>W,对小麦SGWP和GHGI的影响,均为Si>B>W。研究认为,夜间增温下为稳定稻麦产量,同时减少稻麦轮作农田CH4和N2O排放的最佳处理组合为施0.2 t SiO2/hm2矿粉和25 t/hm2生物炭。

    蔬菜地农用地膜残留及影响因素分析
    徐秋月, 董林林, 周天美, 陆静, 周新伟, 施林林, 郁耀闯, 陆长婴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09-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77  
    摘要 + 37 )   HTML 4 )    PDF ( 1301KB )( 5 )   

    为解决太仓市农膜残留及回收问题,明确造成当前农膜残留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定位点采样、问卷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等手段,对太仓市15个典型覆膜蔬菜区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作物种植前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平均值为9.81 kg/hm2,种植后为9.55 kg/hm2,总体上属于低污染区,太仓市年均地膜残留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调研与综合分析发现,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主要受地膜覆盖年限、蔬菜品种、农膜回收方式、作物种植方式以及地膜质量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种植方式和回收方式对农膜残留量的影响大于种植作物类型,是影响农膜残留量最为主要的因素。加强农膜回收可促进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主体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清徐县1960—2019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段晓瞳, 王溢梅, 杜军军, 张宇建, 郗秉韬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16-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75  
    摘要 + 54 )   HTML 6 )    PDF ( 1301KB )( 20 )   

    研究清徐县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今后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选取清徐县1960—201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计算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等分析。结果表明:清徐县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7℃/10 a;冷暖期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线;年代际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不变—显著上升—平缓上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为1991年。四季平均气温也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增温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分别为1996、1994、198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和秋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夏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不相关,并据此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建议。

    不同采收期板蓝根药材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响应关系
    陈农, 袁湘玲, 闫敏慧, 张又方, 周秀杰, 王蕾, 王蕊, 车兴博, 魏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23-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71  
    摘要 + 54 )   HTML 1 )    PDF ( 1345KB )( 17 )   

    基于黑龙江省大庆站2021年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资料和不同采收期板蓝根药材化学成分含量试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SPSS数理统计分析法和PLS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不同采收期气象条件对板蓝根药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温度、降水和日照是影响板蓝根化学成分含量的重要因子。当10 d平均最低气温<10℃,且10 d平均气温>10℃时,(R,S)-告依春含量最高,总核苷、尿苷、鸟苷和腺苷含量相对较高,适宜采收。当10 d累积降水量<25mm时,10 d累积日照时数越长,(R,S)-告依春、总核苷、鸟苷、尿苷和腺嘌呤的含量越多,表明连续多日晴好天气适宜采收。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紫丁香物候期的影响
    韩俊杰, 王萍, 孙淑荣, 吕佳佳, 李秀芬, 姜丽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30-1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3  
    摘要 + 51 )   HTML 2 )    PDF ( 1494KB )( 7 )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观测网10个站点紫丁香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平均分布,分析了过去近30 a的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气象因子对物候期的影响,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旅游规划等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春季紫丁香物候期年际间变化较大,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花序出现日期最早和最晚相差18~25 d不等,2010年以后有逐年提前趋势;开花期持续时间平均14 d,最短9 d,最长18 d;秋季物候期落叶始期、末期最早、最晚分别相差15、12 d,有的年份波动较大;落叶期长度平均16 d;春季的物候期主要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的2—4月的气候因子有关,其中与3—4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此时段的气温变化决定着物候期的提前与推后,而各时段降水和日照的影响相对较小;落叶期与气温和降水以正相关为主,与日照则相反。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

    配施有机替代肥及缓控肥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小婷, 王京文, 杨文叶, 张奇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77-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64  
    摘要 + 60 )   HTML 2 )    PDF ( 1232KB )( 18 )   

    为探究配施有机替代肥、缓控肥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水稻试验,设计空白对照(CK1)、配方施肥(CK2)、配施有机替代肥(C1)、洋丰包膜缓控肥替代(C2)、津大螯合缓控肥替代(C3)、万里神农有机缓控肥替代(C4)、心连心缓控肥替代(C5)、烟台龙灯缓控肥替代(C6) 8个施肥处理,通过对化学性质测定,结合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等指标分析,评价不同肥料与配方肥结合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年连续施肥,与CK1处理相比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出CK1处理19.07%~46.58%。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配施有机替代肥>心连心缓控肥替代>津大螯合缓控肥替代>万里神农有机缓控肥替代>洋丰包膜缓控肥替代>烟台龙灯缓控肥替代>配方施肥>空白对照。配施有机替代肥和缓控肥后,土壤肥力较空白对照和配方施肥处理有所提高,其中配施有机替代肥处理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好。因此,配施有机替代肥在肥料减施、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方面作用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配方肥的优化提供参考。

    不同“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的影响
    郭裕娇, 罗璇, 景浩祺, 翁恺麒, 曹正锋, 张扬, 王小治, 陈国宏, 徐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84-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56  
    摘要 + 55 )   HTML 5 )    PDF ( 1133KB )( 12 )   

    为探究不同“稻鸭共作”系统对土壤的酸碱度及养分的影响,选取常规稻鸭共作、绿肥—稻鸭共作以及多年稻鸭共作等田块,研究不同田块中土壤酸碱度及养分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水稻法的对照组相比,稻鸭共作组的酸碱度及养分水平下降幅度小;从碱解氮水平上看,稻鸭共作组在收鸭后比放鸭前上升了8.6 mg/kg,而对照组中,收鸭后比放鸭前下降了4.98 mg/kg。在绿肥—稻鸭共作模式中,种植绿肥前到盛花期,碱解氮水平显著提高(P<0.05),速效磷、速效钾水平分别下降21.95%、33.49%,土壤pH下降14.43%。此外,通过对多年稻鸭共作田块的监测发现,随着稻鸭共作茬数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尤其是碱解氮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土壤的酸碱度。上述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可通过提高土壤碱解氮水平增强土壤肥力,且随着种植年数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在该模式中种植绿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土壤碱解氮水平。“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并提升土壤肥力的种植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云南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施肥模型研究
    陈检锋, 尹梅, 陈华, 王志远, 王伟, 王应学, 杨艳鲜, 付利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89-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04  
    摘要 + 38 )   HTML 3 )    PDF ( 1167KB )( 5 )   

    为明确云南莴笋科学施肥量,在嵩明、祥云、通海布置田间试验,研究耕层土壤养分、当季施肥量与莴笋产量、净产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试验点N2P2K2处理产量、净产值最高;各试验点缺氮、缺磷、缺钾处理莴笋产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产量与速效养分间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91、0.98、0.99。土壤校正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的供肥能力,本研究中莴笋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间的回归方程为yN=0.123-0.0144lnxNyP=0.2446-0.0474lnxPyK=0.806-0.118lnxK。根据推荐施肥量和土壤中养分供给量,确定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云南莴笋高产养分临界值范围N (286.8±45.6) kg/hm2、P2O5 (135.7±4.9) kg/hm2、K2O (346.3±126.1) kg/hm2。在莴笋种植前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估算土壤供肥能力,用高产养分临界值减去土壤供应量计算莴笋当季施肥量。

    基于GIS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肥力评价
    李佳欣, 盖伟玲, 孙显旻, 赵昕, 张晓光, 崔德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94-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30  
    摘要 + 47 )   HTML 1 )    PDF ( 1960KB )( 19 )   

    了解胶州市李哥庄镇北部18个村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为科学设置施肥方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壤改良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检测,共设置43个采样点,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运用ArcGIS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分析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指数和法划分土壤肥力等级并将结果可视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主要呈酸性和中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缺乏,有效磷含量丰富,速效钾含量中等。(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pH呈南北低中部高,东侧低西侧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布呈东侧高西侧低,表明三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效磷分布呈东侧低西侧高;速效钾分布呈东侧高西侧低的特点。(3)Ⅰ、Ⅱ、Ⅲ、Ⅳ、Ⅴ级土地面积分别为365.11、545.80、803.71、547.93、390.85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76%、20.57%、30.29%、20.65%、14.73%。胶州市李哥庄镇北部18个村整体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土壤肥力呈现东侧丰富、西侧缺乏的特点。治理土壤酸化并提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对下一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腐殖酸肥料研究进展
    张鹏, 俄胜哲, 袁金华, 王钰轩, 赵天鑫, 刘雅娜, 路港滨, 冶赓康, 曹坤, 陈振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102-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58  
    摘要 + 55 )   HTML 2 )    PDF ( 1448KB )( 17 )   

    腐殖酸有改善土壤、肥料增效与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能力,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腐殖酸是由氨基酸、氨基糖、肽和脂肪族化合物形成的一种复杂的芳香大分子。腐殖酸的提取包括微生物溶解法、碱溶酸析法及酸抽提剂法。基于此,笔者综述了腐殖酸的基本概念、性质、作用机理,和腐殖酸肥料的制备原理及作用,并对其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讨论。指出今后腐殖酸肥料的研究重点是腐殖酸原材料的主要成分,腐殖酸的生产加工应研究更加节省成本的方法,以及建立一个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

    青海湖北岸天然牧草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朱生翠, 李国婷, 魏永林, 马扶林, 金显玲, 曹迎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5): 109-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57  
    摘要 + 62 )   HTML 1 )    PDF ( 1224KB )( 13 )   

    研究旨在实现牧草产量动态预测,及时掌握牧草产量变化,为高寒地区牧业生产效率及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北岸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20年生长季牧草产量观测资料、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象条件因子,结合放牧与围封2种草地利用方式,建立适用于青海湖北岸地区不同草地类型(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的牧草产量气象估算模型。结果表明,3种不同草地类型中高寒草甸的预测效果最好。实测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的回归效果优于NDVI与气象要素的回归效果,海晏县地面产量与气象要素回归相关系数均达0.8以上,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验证和筛选出海晏5个、祁连4个、央隆2个、刚察2个预测精度较高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估测能力,可以满足这4个地区围栏内或围栏外的牧草产量预测应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