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叶鸿雁, 赵梓含, 刘春晖, 岳士忠, 王瑞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81-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25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2765KB )( 2 )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MCs)研究领域的知识主题演化历程及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MCs的研究动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年度发文量来看,MCs的研究受到学者大量、持续的关注,研究论文多发表于环境化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期刊,其中《水生生物学报》为载文量最多的期刊。关键词分析表明,MCs研究涉及内容较广,包括MCs毒性、检测、降解和时空分布等方面,其中MCs的生物降解及其毒性效应是研究的热点,MCs对草鱼器官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是研究的前沿领域。MCs相关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993—1999年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以MCs的分离纯化、对肝脏的毒性效应和饮用水中MCs浓度研究为主;2000—2011年该领域研究热度提升,并呈现出多个研究方向,其中以MCs的生物降解和检测为主,并对MCs的毒性效应及环境分布相关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2012—2021年继续对MCs含量的检测及其毒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效表达MCs降解基因的工程菌或建立稳定性好且降解效率高的微生物群落,研发加快生物降解的催化剂,研究环境相关浓度MCs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改土物料对烤烟产质量及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周国琴, 张彦鸿, 王娜, 王戈, 胡海, 彭胜强, 张碰元, 李福元, 穆文坡, 周艳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45-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4  
    摘要 + 33 )   HTML 0 )    PDF ( 1406KB )( 7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土壤改良物料对烤烟产量、质量以及植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分析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烤烟产量及质量的关系,目的是为陆良烟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采用‘云烟121’品种,设置4个处理(S0:当地常规施肥;S1:施用石灰60 g/株;S2:施用生物质炭100 g/株;S3:施用蚯蚓粪肥200 g/株),通过调查并分析‘云烟121’在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的化学性状、农艺性状和烤后烟的产量以及质量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估改土物料的施用对烤烟及植烟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烤烟田间长势最好,蚯蚓粪肥次之。病害方面,施用蚯蚓粪肥的发病率相比于对照降低了32.49%,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25.2%。土壤理化性状方面,相较对照,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中氯离子含量。经济性状方面,施用蚯蚓粪肥产值、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分别达到了65500元/hm2、26.20元/kg、83.11%,相较于对照分别提高了9.7%、19.4%、13.4%。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施用生物质炭效果最佳,氯离子含量降低至0.36 mg/kg,相比于对照降低了50.7%,钾含量达到了2.89 mg/kg,相比于对照增加了16.4%。综上,施用100 g/株生物质炭有助于土壤改良,均衡土壤养分,促进烤烟生长,同时促进烤后烟叶品质提升,其中增钾降氯效果显著;而施用200 g/株蚯蚓粪肥可有效增强烤烟抗病性,提高烤烟的经济性状。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生物质炭和蚯蚓粪肥配合施用进行土壤改良,可有效降低烟叶中氯离子含量,改善烟叶品质,增强烟叶化学协调性,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烤烟优质适产。

    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测算及趋势预测
    储霞玲, 叶高松, 郑林秀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81-9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6  
    摘要 + 35 )   HTML 0 )    PDF ( 1674KB )( 4 )   

    为明确广东省种植业的碳排放特征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预测2022—2060年种植业碳排放趋势,为广东省制定农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物质投入和农田土壤利用两大类碳源,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东省1990—2021年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1),预测2022—2060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总体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5.23%、30.58%,排放构成方面,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占比为63.94%~79.69%,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量占比为20.31%~36.06%,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的前三来源,水稻、蔬菜种植是主要的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源;(2)1990—2021年广东省种植业碳汇量在波动中下降,下降幅度为22.23%,碳汇主要来源于稻谷、甘蔗和蔬菜,三者碳汇量占比为87.23%~94.03%;(3)1990—2021年广东省以农业产值为单位的碳排放强度、净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93.20%、93.69%;(4)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状态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碳排放的协调状态较好;(5)以1991—2021、2001—2021、2011—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预测,均发现广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在2022年后呈持续降低趋势,但降低幅度有所不同,以2011—2021年数据为样本的预测值最小、降低幅度最大。基于此,提出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增效措施,优化稻田管理,强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等政策建议。

    河南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灾害时空特征分布
    檀艳静, 李辉, 张溪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99-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90  
    摘要 + 40 )   HTML 1 )    PDF ( 1982KB )( 5 )   

    研究基于1961—2020年河南省9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并结合Matlab和ArcGIS软件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河南省设施农业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些变量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明显的纬向模式,其中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从北向南递增,日照时数则相反。日平均气温低于-8℃的低温站次有明显减少趋势,寡照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暴雪发生站次无明显变化趋势,低温日数和寡照日数呈纬向分布,低温日数自北向南递减,寡照日数自北向南递增,暴雪日数空间分布不明显。综上所述,河南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在发展设施农业时,应考虑区域差异,科学规划布局。

    冻融循环作用对东北农田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朱帅, 李仕勇, 姜泊宇, 赵文熠, 赵茂杰, 陈一民, 隋跃宇, 焦晓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53-5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0  
    摘要 + 35 )   HTML 1 )    PDF ( 1206KB )( 7 )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东北农田黑土土壤团聚体及结合碳的影响,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9、-18、-26℃ 3个温度下冻融频次对农田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1~0.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在3种冻融温度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与冻融循环1次相比,在相同温度下冻融循环17次后1~ 0.5 mm团聚体含量在-9、-18、-26℃下分别降低了68.53%、10.91%和40.96%,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分别升高了10.93%、40.89%和99.72%。在-9℃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升高(P<0.05),由2.09增加到2.74,在-18、-26℃下则变化幅度较小,分别变化了0.1和0.05。土壤团聚体结合碳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P>0.05),在-18℃和-26℃下,<0.053 mm团聚体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冻融循环17次后分别降低了10.31%和13.73%。冻融作用会显著降低东北农田黑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冻融作用会显著降低1~0.5 mm团聚体含量并提高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P<0.05);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均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植物覆盖对香蕉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文龙, 王永芬, 徐胜涛, 杨丽梅, 周昀璠, 李迅东, 郑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60-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58  
    摘要 + 32 )   HTML 1 )    PDF ( 2594KB )( 10 )   

    高度集约化的农业措施致使蕉园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制约了中国香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植物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土壤退化的耕作措施。本研究通过宽窄行种植方式,以传统的裸露土壤种植方式为对照,在宽行中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和自然生杂草为植物覆盖处理,通过连续定位试验,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蕉园在植物覆盖下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以期探索蕉园土壤可持续利用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蕉园植物覆盖处理下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并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呈现加强的趋势。根据FUNguild功能预测,与对照相比,大翼豆覆盖处理2019年和2020年Saprotroph_Symbiotroph真菌种群显著地(P≤0.05)增加,2020年Pathogen_Saprotroph真菌种落显著(P≤0.05)降低。共线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大翼豆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群落复杂性无差异,但群落稳定性更高。同时核心物种无镰刀菌属ASVs,这可能反映了大翼豆覆盖可以减少镰刀属ASVs在群落中主导力,降低土传病害香蕉枯萎病的潜在发生风险。大翼豆处理有效提高了共生有益真菌群,减少了潜在的致病真菌群,有利于保持香蕉种植中的土壤健康。宽窄行与行间覆盖植物相结合的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甘膦概况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葛志坚, 杨峰山, 李昆,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68-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00  
    摘要 + 45 )   HTML 1 )    PDF ( 1175KB )( 13 )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因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简述了草甘膦作用机理和毒性等概况,阐明草甘膦对水环境的危害主要在影响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态、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酶活性。介绍了生物降解的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草甘膦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运用微生物降解手段。相比于吸附、光解等非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更环保更高效且更具有前景。最后对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的微生物降解方式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草甘膦微生物降解技术在草甘膦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南方喀斯特矿区稻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营养修复效果研究
    赵茹, 邵国胜, 胡钧铭, 蒋鑫, 刘顺翱, 李婷婷, 韦翔华, 刘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75-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4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1266KB )( 4 )   

    针对南方喀斯特矿区的镉污染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营养修复剂对污染稻田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通过设置3个处理组:对照组(T1,不添加修复剂)、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2)及有机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3),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法(DGT)分析了水稻根际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土壤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营养修复剂显著影响了稻田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促进了可交换态镉向残渣态镉的转化。具体来看,与对照组相比,T2、T3分别降低了可交换态镉含量占比14.71%、5.88%,增加了可还原态镉含量占比8.51%、6.38%。虽然T3对残渣态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T2使其增加了10%。(2)T2、T3 2种营养修复剂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收获期根际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T2、T3分别降低了54.21%、50.47%。(3)与对照组比较,T2、T3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有机质(7.37%、7.50%)、pH(5.29%、17.06%)和阳离子交换量(12.24%、11.10%)。营养型修复剂利于矿区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并实现土壤质量同步提升。

    抑制剂和包膜尿素对河套灌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苗运彩, 何铁虎, 刘德燕, 丁维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92-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6  
    摘要 + 31 )   HTML 2 )    PDF ( 1197KB )( 3 )   

    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种类的氮素抑制剂和包膜尿素对河套灌区向日葵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常规施氮(NPK)、常规施氮+脲酶抑制剂HQ+硝化抑制剂DCD (HDN)、常规施氮+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CD (NDN)、50%包膜尿素+50%普通尿素(PCU1)和70%包膜尿素+30%普通尿素(PCU2)。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抑制剂联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无机氮含量,增幅分别为2.4%~5.0%、11.6%~12.1%、36.7%~50.0%、12.4%~13.2%和24.0%~56.6%。相反,包膜尿素处理则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抑制剂联用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7.3%~10.2%,施用包膜尿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抑制剂联用和PCU1处理显著增加向日葵地上部分生物量,以HDN处理最高,增幅达到16.8%,而PCU2处理则无显著影响。与NPK处理相比,PCU1、HDN和NDN处理显著增加了向日葵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HDN处理最高。相反,PCU2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无显著影响,并降低了氮肥利用率。综上所述,常规施氮与双效氮素抑制剂配合施用是提高河套灌区土壤养分保蓄能力和向日葵产量的重要措施。

    基于SPEI的陕西苹果产区近60a干旱变化特征
    张勇, 黄俊芳, 刘璐, 张维敏, 屈振江, 梁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05-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7  
    摘要 + 35 )   HTML 1 )    PDF ( 2584KB )( 5 )   

    研究旨在明确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的干旱变化特征,为陕西苹果产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指导陕西苹果防旱减损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苹果产区近60 a的气象站月降水、气温资料,计算陕西苹果各产区年、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其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苹果产区年际明显趋于干旱,生长季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和1990s,1990s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其中渭北东部产区干旱趋势尤为显著、干旱风险持续增加;萌芽—幼果期干旱趋势十分明显,干旱风险持续增加,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后期至1980s初期和1990s初期,1990s初期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产区中渭北西部、渭北东部、关中的干旱趋势显著;着色—成熟期、越冬休眠期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1970s中后期以来呈干旱趋势,各产区均存在干旱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果实膨大期则以波动变化为主,未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基于SPEI的干旱分析结合了降雨和蒸散发、考虑了更长时间尺度、适用于不同气候区域,更能客观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干旱情况。气候变化造成的降水偏少、气温升高是陕西苹果产区趋于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

    芡实对沿淮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陈毛华, 杨永学, 刘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66-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38  
    摘要 + 43 )   HTML 1 )    PDF ( 1231KB )( 7 )   

    为了解乡土水生植物芡实对沿淮农村富营养化河流净化效果,在模拟沿淮农村地区富营养化河流的水池中种植芡实,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总氮(TN)、氨氮(NH4+-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Cr)、酸碱度(pH)、可溶性盐含量(EC)、溶解氧(DO)的数值变化,综合分析芡实对富营养化河流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芡实作为沿淮地区乡土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的河流有着净化作用。芡实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水体95.53%~98.45%的NH4+-N和99.50%~99.65%的TP,净化效果好。芡实对富营养河流中TN和CODCr的净化效果不明显,而且水体中的pH上升11.05%~11.61%,EC值增加21.12%~22%,DO增加3.82~21.77倍。芡实作为一种乡土水生植物,对沿淮地区富营养化河流具有显著的净化潜力。

    浮萍人工培养和调控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赵轶鹏, 赵新勇, 胡婷婷, 罗景升, 王云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72-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32  
    摘要 + 45 )   HTML 1 )    PDF ( 1160KB )( 17 )   

    文章介绍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点、发生分布规律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基于这些特征特性,进一步归纳了关于浮萍实验室内的制备和培养塘等规模化养殖方法的最新研究和探索,系统梳理了影响浮萍生长的环境因素,重点阐述了浮萍在稻田水体中对氨氮转化和利用的作用。在农业生态领域,还需进一步开展关于稻田浮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水稻间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降低因伴生浮萍过快生长造成的水稻产量下降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浮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效应,提升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蚯蚓密度与土壤物理肥力主要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
    马倩, 刁霏霏, 杜鑫, 陈日远, 林启美, 赵小蓉, 李贵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81-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06  
    摘要 + 41 )   HTML 1 )    PDF ( 1164KB )( 5 )   

    利用现有的数据,分析蚯蚓密度与土壤物理肥力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定量评价蚯蚓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输入关键词(蚯蚓、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搜索,提取其中相关的数据,将文献提取的数据与调研获得的数据结合,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蚯蚓密度与砂粒相对含量呈极显著的负指数关系(P<0.001),与粉粒相对含量呈显著的正指数关系(P<0.05),而与黏粒相对含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01);与土壤容重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P<0.20),但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P<0.5),但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基于蚯蚓密度与砂粒、粉粒、黏粒相对含量,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性团聚体、水分含量关系,可以将蚯蚓密度与土壤物理肥力主要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为5个等级,以用于评价蚯蚓对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影响。

    施氮对甜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王望, 于泽, 崔晶晶, 宋柏权, 王秋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88-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69  
    摘要 + 46 )   HTML 1 )    PDF ( 1382KB )( 14 )   

    氮肥施入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施氮过多会造成氮肥利用效率偏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甜菜品种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农业生产中科学栽培、合理施氮提供参考。以氮高效甜菜品种‘H004’和氮低效甜菜品种‘HI0466’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N0 (0 kg/hm2)和正常施氮N120(120 kg/hm2)2个处理,对根际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主要化学性质在甜菜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H004’根际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64%、2.49%、0.42%,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2.10%、17.22%;氮低效品种‘HI0466’根际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99%、5.60%、47.63%,pH和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了0.14%、3.68%。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施氮条件下2个品种根际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速效钾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根际土壤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氮低效品种根际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肥料用量和养分配比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梁紫薇, 黄少珍, 曾瑞锟, 祁百福, 王荣辉, 姚建武, 陈勇, 王弯弯, 宁建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94-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85  
    摘要 + 58 )   HTML 5 )    PDF ( 1363KB )( 21 )   

    选择深圳市郊区常年连作菜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常规施肥、减量施肥10%、优化施肥(减量施肥50%,氮磷钾优化配比)等不同处理,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和养分配比条件下减施化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以叶菜为供试蔬菜,连续种植2茬。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显著增加蔬菜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肥料增产贡献率为32.3%~37.7%,且化肥减施与常规施肥处理之间肥料贡献率无显著差异。常规施肥模式下蔬菜氮、磷、钾养分利用率分别为13.98%、5.39%、31.95%,优化施肥相比常规施肥显著提高蔬菜磷肥和钾肥利用率1.87倍、26.3%。施肥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常规施肥、减量施肥10%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12.27%~27.83%、有效磷含量26.49%~44.24%、速效钾含量13.17%~35.30%。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19.96%~23.65%、速效钾含量22.29%~23.23%。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34~1.43,均属于II级水平,连续2茬短期施肥管理对土壤肥力指数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常年连作菜地系统优化施肥即化肥减施50%并优化氮磷钾养分投入比例,可在蔬菜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维持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有效磷累积导致的面源污染风险。

    水氮耦合对渭北温室春茬番茄生长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孟延, 杨海燕, 张飞, 雷晓莹, 赵银平, 孙利萍, 刘滔, 赵增寿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03-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41  
    摘要 + 39 )   HTML 1 )    PDF ( 1257KB )( 6 )   

    为探究陕西渭北地区早春茬设施番茄的适宜施氮量和灌水量,选用‘金棚10号’番茄,以当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常规氮用量450 kg·N/hm2+水用量3000 m3/hm2(C1T1)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氮肥用量(C1常规、C2减氮20%、C3减氮40%)和灌水梯度(T1常规、T2减水30%)共组成6个处理,通过水肥一体化方式在番茄不同生长期施肥,对比分析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减氮减水处理和常规处理之间番茄总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以施氮量为主因素时C3水平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常规和C2;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余番茄品质指标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隶属函数法显示C2T2处理的番茄品质结果综合排序最优;土壤硝态氮在地下0~200 cm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不同处理硝态氮累积量范围在1028.38~1302.80 kg/hm2,100 cm以上土层的累积量占0~200 cm总累积量的59.9%~69.5%。从水肥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平衡来看,C1T2、C2T1与常规处理基本持平,C2T2较常规处理增加效益2050元/hm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丹东蓝莓成熟期高温日灼风险分析
    董海涛, 单璐璐, 孟鑫, 李如楠, 房一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10-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48  
    摘要 + 45 )   HTML 1 )    PDF ( 1392KB )( 18 )   

    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将蓝莓成熟期日最高气温≥32℃持续3 d及以上作为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度、重度高温日灼灾害风险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蓝莓高温日灼灾害风险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 a间丹东地区蓝莓整个成熟期高温日灼灾害风险影响呈加重趋势,高温日灼发生次数呈现增多趋势,其中凤城地区增多最为显著,高温日灼灾害发生次数倾向率为0.236次/10 a(P<0.01)。30 a间中熟期发生高温日灼灾害的风险较低,轻度和中度高温日灼灾害的风险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下(≤10%),东港地区未出灾害风险;高温日灼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晚熟期,轻度灾害风险发生概率在接近或十年一遇以上(≥10%)。凤城区是发生高温日灼灾害的高风险区,受灾范围广、频次高、程度重,轻度和重度高温日灼灾害风险发生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上(≥10%)。

    湘南烟稻轮作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及肥力评价
    郝汉驰, 李耀, 肖子曼, 陈莎莎, 彭赛, 林小若, 苏梦洁, 肖艳松, 李小慧, 刘勇军, 侯红波, 龙坚, 彭佩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0): 54-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37  
    摘要 + 48 )   HTML 1 )    PDF ( 1347KB )( 42 )   

    为了解湘南烟稻轮作区植烟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及当前土壤肥力水平,更好地管理植烟土壤资源及培肥改良土壤提供依据。以郴州市和永州市下辖10个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2010、2015、2022年土壤pH、有机质及其关键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了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2010年,2022年湘南烟稻轮作区植烟土壤pH和有效锰相对稳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和有效钼分别下降了9.78%、19.71%、32.37%和66.67%,而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却分别显著上升了26.37%、76.78%和122.53%,土壤中微量元素(水溶性氯、有效铁、有效铜、有效硼和交换性镁)也出现显著增加。经过12年的生产利用,湘南各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值均有提升,稻作烟区综合肥力指数整体提高了0.190个单位,肥力等级由中等提升至较高等级,肥力显著提高。烟草施肥应稳pH控氮、磷增钾,增施钼元素肥料,保持锰元素施肥水平,减少氯和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用量。

    不同施肥量对仙草产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媛, 朱艳霞, 韦范, 林杨, 汤丹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0): 65-7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03  
    摘要 + 43 )   HTML 1 )    PDF ( 1846KB )( 19 )   

    本研究以仙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量对其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大田栽培试验,设置多个氮磷钾复合肥施肥量处理,测定仙草产量,采用Pacbio三代测序平台构建采收期仙草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仙草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与对照相比,300、450、600 kg/hm2复合肥处理的土壤中在门水平上优势种群及其含量变化较少,在目水平上拟杆菌目和黄单胞菌目的相对丰度均有所增加,在属水平上未分类酸杆菌属显著降低,在种水平上表皮葡萄球菌丰度显著降低;NMDS分析显示,不施肥和施300 kg/hm2复合肥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不同于其他处理,施450~600 kg/hm2复合肥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施用300~450 kg/hm2化肥可显著提高仙草产量,显著降低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类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目的富集受施肥影响较大。综合考量,300 kg/hm2为仙草最佳施肥量。

    不同缓(控)释肥对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和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楼玲, 袁杭杰, 李丹, 沈建国, 杨文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0): 73-7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3  
    摘要 + 44 )   HTML 1 )    PDF ( 1272KB )( 14 )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缓(控)释肥在水稻栽培中的化肥减量增效效果及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设立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有机缓释肥、掺混肥料和永笑缓释肥,对各小区水稻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并结合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经过2年的连续试验,结果显示,在养分投入减少15%的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能够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其中以永笑缓释肥的效果最为显著。水稻籽粒中的氮、磷、钾含量与各处理中相应肥料的投入量呈正相关。4种处理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且3种缓(控)释肥处理的增加幅度超过了常规施肥处理。然而,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后的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缓(控)释肥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土壤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