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油料作物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等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及抗倒伏的影响
    刘萍, 毕海滨, 杨云峰, 卓玛, 赵晴晴, 文廷刚, 陈昱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16-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38  
    摘要 + 52 )   HTML 7 )    PDF ( 1278KB )( 30 )   

    为明确间作大豆抗倒伏的有效途径,于2023年夏大豆生长季,在山东淄博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田间试验,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玉米品种选用‘登海710’,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种植模式,M1模式(大豆玉米6:4模式)和M2模式(大豆玉米6:3模式),副区为生长调节剂处理,设R1(硅肥)、R2(硅肥+27.5%胺鲜·甲哌鎓)、R3(27.5%胺鲜·甲哌鎓)和R4(清水对照)4个处理,共计8个处理。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处理间大豆顶三叶SPAD值、冠层营养指标、抗倒伏性状指标和产量指标的差异,明确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对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大豆鼓粒期,各处理植株冠层营养指标参数均高于对照,植株茎秆抗折力、茎秆干重和茎秆充实度均以R2处理最高,R2和R3处理的主茎长均低于R1和R4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高于对照R4处理,产量均以R2处理最高,且M1R2处理的产量要高于M2R2处理;抗倒伏指数与茎秆抗折力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长呈负相关。说明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喷施均可提高夏大豆鼓粒期冠层营养指标,同时,通过提高大豆植株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充实度、降低株高,提高大豆抗倒伏指数,抑制植株倒伏。综上所述,硅肥和胺鲜·甲哌鎓可通过提高植株抗性、降低株高、改善植株空间结构,促进植株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研究以期为间作大豆抗倒增产和提质增效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适宜芽苗菜生产的花生品种筛选
    于复欣, 陈泽昌, 李鑫, 王钰森, 姜晴月, 唐艳艳, 王晶珊, 乔利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0): 66-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4  
    摘要 + 48 )   HTML 1 )    PDF ( 1749KB )( 5 )   

    为解决花生芽苗菜品种缺乏的问题,以15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利用沙培法进行萌发培养,暗培养5 d后收获花生芽苗菜,并对其生物量指标、营养指标、口感指标等进行检测,将各项指标作为芽苗菜生产评判标准的指标要素,利用隶属函数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数学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权重,计算适宜芽苗菜生产的综合评价值D值。通过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从15个供试花生品种中筛选出‘宇花33号’、‘宇花30号’、‘宇花18号’3个适于芽苗菜生产的品种,‘宇花12号’等3个比较适用于芽苗菜生产的品种,‘宇花32号’等9个不适用于芽苗菜生产的品种。

    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汉油2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雁霞, 谌国鹏,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农学学报    2025, 15 (3): 7-1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75  
    摘要 + 90 )   HTML 11 )    PDF ( 1403KB )( 74 )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 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气象条件对河套地区向日葵品质的影响
    刘伟, 包佳婧, 刘艳丽
    农学学报    2025, 15 (3): 82-9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07  
    摘要 + 73 )   HTML 3 )    PDF ( 1452KB )( 21 )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河套灌区向日葵籽仁内在品质和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期播种试验,记录向日葵发育期,并化验向日葵籽仁亚油酸、油酸等物质的含量。同时,统计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病率、病情指数和葵螟蛀食率,利用Excel分析向日葵籽粒内在品质和籽粒外观品质与气象条件的数值关系。研究表明,开花—成熟期水汽压、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照时数、日均最高气温、日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各气候因子与向日葵亚油酸、油酸含量密切相关。对亚油酸的影响多数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特征;对油酸和葵螟啃食率的影响多数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特征,对籽粒锈斑病发病率的影响多数呈指数曲线下降趋势。播种期早晚对向日葵内在品质和外观均有明显影响,兼顾2种都高的播期,应该选在5月25日—6月2日为最佳播期;开花—成熟期日照时数为393.3~396.4.8 h时,可大幅提升向日葵亚油酸含量,降低油酸含量;开花—成熟期平均相对湿度为58%~59%时,向日葵的品质能够明显提升;开花—成熟期平均气温为19.0~20.8℃时,向日葵内在品质和外观均有明显提升;开花—成熟期降水量对向日葵品质有明显影响,当降水量为42~44 mm时,可大幅提升向日葵的亚油酸含量;当降水量为46.9 mm时,葵螟啃食率最低;开花—成熟期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均与向日葵锈斑病发生指数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分和湿度的增多,喜旱害虫蓟马数量锐减,因而,锈斑病发病指数随之减少。此项研究在指导向日葵种植优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促进健康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304’生育进程、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林, 晏云, 亢江飞, 孟琦翰, 方社法, 陈颖民, 郭建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8): 1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31  
    摘要 + 70 )   HTML 13 )    PDF ( 1336KB )( 13 )   
    为探究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洛豆1304’的最适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期B(B1:6月21日、B2:7月1日、B3:7月11日),副区为密度M(M1:13.5万株/hm2、M2:18万株/hm2、M3:22.5万株/hm2、M4:27万株/hm2),分析了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304’生育进程、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会缩短‘洛豆1304’的生育进程,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分别缩短4 d和5 d。适期早播会显著提高盛花期、盛荚期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降低盛花期胞间CO2浓度,减少底荚高,增加百粒重,提升粗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降低密度会显著增加盛荚期净光合速率,减少盛荚期胞间CO2浓度,增加单株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播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早播比晚播产量高,B1播期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269.49 kg/hm2,显著高于B2、B3播期。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在B1播期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M2、M3和M4密度下产量均较高,分别达到5249.45 kg/hm2、5219.68 kg/hm2和5683.21 kg/hm2。研究发现,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小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洛豆1304’最适宜播期为6月21日,适宜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研究旨在为新品种‘洛豆1304’的示范推广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细菌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王浩毅, 乔巍, 林玉莹, 杨昊博, 接伟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6): 126-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89  
    摘要 + 48 )   HTML 1 )    PDF ( 1111KB )( 12 )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细菌降解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大豆中常见农药残留的生物降解。通过归纳总结,本文详细阐述了能够有效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的主要细菌种类,并深入探讨了这些细菌在降解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与机理、分析了农药本身结构效应、细菌自身的代谢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这一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针对当前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利用细菌对农药的降解作用来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未来可开展对可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细菌种类的进一步开发以及菌株联用的策略,旨在为提高大豆产量质量、降低大豆农药残留对人体危害以及为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不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相花, 范彩英, 徐芹, 侯剑, 王慧, 刘艳艳, 王恒, 刘光亚, 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6): 22-2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2  
    摘要 + 67 )   HTML 3 )    PDF ( 1206KB )( 13 )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种植比例对玉米/大豆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于2023年6—10月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2:4模式(I1)[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玉米/大豆4:6模式(I2)[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共6个处理,对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与生物量,与单作相比,玉米产量降低18.91%~25.45%、生物量降低12.62%~30.69%,大豆产量降低50.43%~56.79%、生物量降低36.84%~46.61%;不同种植比例表现为I1的玉米生物量与产量低于I2,而大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种植比例下,D1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D2,而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产量与投入成本的差异,导致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I1D1较单作的经济效益增幅最大,与M和S相比分别提升为38.61%和22.25%。此外,不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玉米、大豆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提高玉米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I1D1较M分别显著提高碱解氮含量14.17%、有机质含量16.61%。综上所述,玉米/大豆2:4种植模式配合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在提高体系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为最优处理,研究结果对山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天然富硒花生品种的筛选
    黄志鹏, 唐秀梅, 吴海宁, 张宗急, 钟丽, 毛玲莉, 许显发, 明日, 贺梁琼, 钟瑞春, 韩柱强, 唐荣华, 蒋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6): 38-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0  
    摘要 + 49 )   HTML 2 )    PDF ( 1196KB )( 26 )   

    为探明土壤硒含量对花生硒含量的影响,以19个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开展常规田间栽培试验,设置硒含量0.42 mg/kg(A)、0.73 mg/kg(B)、1.08 mg/kg(C) 共3个处理,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土壤硒含量对花生籽仁硒含量与硒富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籽仁硒含量、硒富集系数均有较大的差异,范围分别为0.102~0.306 mg/kg、11.32%~40.16%,籽仁硒含量均符合广西地方标准(DB45T 1061-2014)中富硒花生硒含量(0.05~0.5 mg/kg)的限值范围要求;花生品种间天然存在富硒能力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处理C条件下花生的籽仁硒含量较高,在处理A条件下花生的硒富集系数较高;‘桂花黑1号’的籽仁硒含量和硒富集系数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为参试品种中的最高值。研究发现,‘桂花黑1号’在不同硒含量的土壤中均表现出高效且稳定的硒富集能力,是生产天然富硒花生的优良品种。研究旨在为富硒产业提供优良的富硒品种,也为华南天然富硒土壤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模拟干旱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
    朱元杰, 塔娜, 赵卫国, 张梦茹, 李成军, 贺茂昌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6): 44-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24  
    摘要 + 55 )   HTML 3 )    PDF ( 1206KB )( 22 )   

    为探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甘蓝型油菜萌发特性、成苗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8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利用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8个油菜品系发芽率和株高均下降,但‘G32-1’的发芽率在96%~98%之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G763-2’的株高抑制程度最轻,为29.1%。‘G7-1’的SOD活性下降最为显著,下降幅度达23.59 U/kg;‘G32-1’的SOD活性总趋势高于‘G7-1’的SOD活性。‘青杂1号’的CAT活性较高(1.16~1.48 mg/g),‘G371-2’CAT活性较低(0.88~1.30 mg/g)。‘G7-1’和‘G32-1’的MDA含量分别处于较低水平(0.55~0.83 μmol/g和0.47~1.14 μmol/g)。综合考虑,‘G32-1’的抗旱能力最强,可作为培养油菜抗旱性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油菜品系的抗旱性,为油菜抗旱性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种质。

    不同播期、密度、施N量对山地菜苔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杨进成, 胡新州, 陶春红, 李艳兰, 普加富, 安建南, 柏跃才, 毛冬梅, 刘坚坚, 杨红运, 李祥, 郭世明, 安正云, 史兰芬
    农学学报    2025, 15 (2): 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7  
    摘要 + 116 )   HTML 9 )    PDF ( 1308KB )( 52 )   

    为选出最优的山地菜苔油菜的播期、密度和施N量的处理组合,以品种‘狮山菜苔’为参试油菜品种,连续3 a在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开展试验,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同一海拔试点9个栽培因子组合的山地菜苔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菜苔油菜播期的延后,株高、单株鲜饲草重、单株鲜苔重、实收鲜苔重4个性状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延长生育期、增加单株鲜生物量和单株鲜苔产量有利于菜苔产量提高;不同年度9个组合处理之间可用作鲜饲草的生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组合处理山地油菜菜苔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不同年度9个处理组合之间的菜苔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播期和密度3个水平之间菜苔产量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差异,而施N量3个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地菜苔油菜产值效益因不同处理组合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随着播期的后移产值效益呈现出锐减的趋势。研究发现,高海拔山区山地菜苔油菜最优的播期、密度和施N量组合是播期10月20日+栽培密度7.5×104~10.5×104株/hm2+5叶期施N量172.5~207.0 kg/hm2,这种栽培技术可以在高海拔山区进行推广应用。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孙广涛, 包桂荣, 邰继承, 萨如拉, 刘乃嘉, 于淼, 李安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5): 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0  
    摘要 + 61 )   HTML 5 )    PDF ( 1289KB )( 21 )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与花生间作对作物农艺性状、生理活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隔试验,评估了间作对玉米和花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抗逆性指标(SOD和POD活性)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影响作物的形态及生理指标。增加花生株高71.4%、相对叶绿素含量11.3%,但对其根长、根重和叶片重量无显著影响;增加玉米株高43.9%、叶片鲜重122%及根长45.6%;但对其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玉米花生间作提高植物抗逆性,分别增加花生叶片SOD和POD活性66.7%和129%、降低根系MDA含量19.8%;分别增加玉米叶片和根系SOD活性39.9%和17.0%,降低其根系MDA含量61%。玉米花生间作改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花生土壤碱解氮79.5%,但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11.5%、对其土壤速效钾含量无影响;对玉米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无影响,但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9.4%。玉米花生间作影响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酶活性,尤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幅度较大,花生和玉米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22%和330%;增加玉米和花生土壤微生物数量,玉米花生间作可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作物苗期叶片和根系生理活性。

    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何柳, 原小燕, 张玉松, 刘丽晶, 钟丽琼, 赵凯琴, 张立帆, 何晓莹, 符明联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 18-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0  
    摘要 + 57 )   HTML 3 )    PDF ( 1084KB )( 11 )   

    为探究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及含油量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40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连续2年分别在湖北武汉(温暖区)和云南昆明(冷凉区)试验田开展试验,通过采集田间农艺、产量数据和气象资料,用Perten DA7250近红外光谱仪品质分析,用简单比较、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蔗糖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参试材料在冷凉区、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分别为5.823%和1.908%,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与生长期间的温度密切相关,与结荚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显著负相关,灰色关联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积温,蔗糖含量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冷凉区和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相差3.915%。研究发现,花生蔗糖含量受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影响大,且温度越高越不利于籽仁蔗糖积累,冷凉生境更有利于发展高蔗糖含量食用花生种质。降低花生品种的含油量可能有助于提高花生的蔗糖含量。试验还从400份供试种质中筛选出W26、W172、W225、W239、W251、W377和W411等7份高蔗糖含量的种质。研究旨在为培育优质特色食用花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及理论基础,为优质食用花生生产选择最优栽培条件提供参考。

    鲜食型玉米/甘薯/大豆套作的产量与产值研究
    韩丽, 张芳魁, 李秋卓, 史婵, 曾秀丽, 张兴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6): 17-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3  
    摘要 + 46 )   HTML 2 )    PDF ( 1139KB )( 7 )   

    通过开展鲜食型玉米、甘薯、大豆套作试验,探索适合重庆平坝浅丘及相似生态区的套作新模式。于2023年在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甘宁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以鲜食糯玉米品种‘珍糯521’,鲜食大豆品种‘万鲜3号’,鲜食甘薯品种‘万薯10号’、‘渝红心98’和‘普薯32’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甘薯品种、3种行比模式共9个处理,进行试验数据整理和性状平均值、产量、商品薯率计算,并进行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鲜食糯玉米在不同行比套作模式中各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但平均单株鲜穗重和鲜穗产量差异极显著。鲜食大豆在不同行比套作模式中的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荚数和鲜荚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套作时,不同行比套作的甘薯受到了玉米遮阴的影响,导致鲜薯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不同行比套作模式对不同甘薯品种的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影响不尽一致。适当提高鲜食甘薯、鲜食糯玉米的套作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行比模式进行鲜食型玉米、甘薯、大豆套作时,采用2:2:3行比模式,以‘普薯32’套作鲜食糯玉米和鲜食大豆,可以获得最高单位面积总产值。研究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出和价值,并为农作物套作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播期和播量对冬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梁丽鹏, 刘哲文, 曹春莉, 高丽惠, 王海山, 宋聚红, 田东良, 田国英, 付雅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6): 37-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9  
    摘要 + 68 )   HTML 2 )    PDF ( 1233KB )( 24 )   

    为探索播期和播量对冬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鹿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以白菜型冬油菜‘天油1358’和‘衡油8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期和4个播量,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播量为副区,3次重复,分析2种因素对冬油菜生育期、群体密度形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冬油菜成苗密度、分枝高度显著增加,越冬率、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量增加,冬油菜成苗密度、分枝高度显著增加,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越冬率显著降低,一次有效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变化不显著,产量先增后减。同一品种各处理间返青期一致,但随播期推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也相应推迟且较明显,终花期和成熟期推迟但推迟时间减少。‘天油1358’、‘衡油8号’最大产量对应播量为6 kg/hm2、4.5 kg/hm2,对应播期为9月10日。研究发现,石家庄地区适宜播期在9月10—30日,在茬口允许情况下应适期早播,播量控制在4.5~6 kg/hm2。研究总结出合理的栽培技术,旨在为冀中南地区冬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播期对花生‘豫花65’生长及产量影响
    熊坤, 马美娟, 金趁意, 余卫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2): 16-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28  
    摘要 + 87 )   HTML 2 )    PDF ( 1142KB )( 21 )   

    为研究不同播期对高油酸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65’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22年在商丘农业气象观测站进行多年多地分期播种试验。观测并记录播种、出苗、开花、下针、饱果、成熟等主要发育期,收获后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利用通径分析法确定影响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基于田间试验计算得到的‘豫花65’全生育期积温指标,结合郑州和商丘1991—2020年逐日气温数据,推算出春播和夏播花生的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花生各主要发育阶段和全生育期均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出苗、开花和全生育期天数分别缩短1~2 d、3~4 d 和3~5 d。春播全生育期≥10℃有效积温约为2100 ℃·d,夏直播约为1900 ℃·d。播期每推迟10 d,≥10℃有效积温减少80 ℃·d。研究发现,5月中旬—下旬播种产量较高,其次是4月中旬,6月播种的产量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豫花65’春播日期应不早于4月27日,而夏直播应在6月6日之前。研究高油酸花生适宜播种期,以期为河南省高油酸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海拔环境对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赵彩霞, 王晋雄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2): 23-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84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240KB )( 18 )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海拔环境下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化规律,旨在为高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引种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试材,在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和西藏拉萨试验点种植,比较分析3个海拔环境对油菜籽粒芥酸、硫苷、含油量、棕榈酸、C18脂肪酸的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甘蓝型籽粒含油量呈增加趋势,品系间表现一致,变异系数为0.0822;芥酸含量均在高海拔拉萨种植后明显升高,硫苷含量在高海拔种植比低海拔种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两者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3364、0.4920。相关性分析显示,芥酸含量、含油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750,硫苷与海拔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8。研究发现,高海拔有利于含油量、芥酸和硫苷的积累,纬度的升高有利于棕榈酸和硬脂酸的积累,温度的变化是多数品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不同栽培因子组合对山地免耕饲用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影响
    杨进成, 刘坚坚, 何泉, 张钟, 刘英, 史兰芬, 李艳兰, 胡新洲, 王爱明, 杨晓波, 柏廷钰, 李祥, 普加富, 柏跃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2): 37-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6  
    摘要 + 61 )   HTML 2 )    PDF ( 1180KB )( 21 )   

    为科学提出山地免耕饲用油菜在高海拔山区的最优栽培组合,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和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9—2021年同一高海拔试点9个栽培因子组合的山地免耕饲用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生育期随着播期的后移而缩短,后2个播期比第1个播期分别缩短10、20 d;(2)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鲜饲草重、实收鲜草产量4个性状随着播期的延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不同栽培组合饲草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关联度差异较大;(4)不同年度9个组合之间的鲜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5)油菜饲草产值效益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高海拔山区饲用油菜最优的栽培因子组合是9月20日播种+种植密度3.0×105~3.6×105株/hm2+5叶期尿素施用量450~525 kg/hm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李清华, 顾智炜, 林海峰, 颜墩炜, 郑龙, 陈子琳, 柯庆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0): 17-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4  
    摘要 + 92 )   HTML 5 )    PDF ( 1161KB )( 57 )   

    为提升福建省鲜食大豆的生产效益与品种优化,本研究对2003—2022年间审定的22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了系统性农艺性状分析。通过测定14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茎粗、采收日数、有效分枝数等,并运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性状间的显著相关性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4个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着丰富变异,变异系数介于3.36%~24.65%之间。茎粗与采收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二粒以上标准荚数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平均单荚粒数、单株荚重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二粒以上标准荚数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kg标准荚数与标准荚长、鲜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荚产量因子、标准荚饱满度因子、株型因子、荚型因子、生育期因子、标准荚数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15%,基本反映了22个品种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可以此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筛选综合性状得分较高品种。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4.86处可将22个品种划分为5大类群,主成分综合得分较高品种大多处于第Ⅲ类群。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本研究筛选出了‘闽豆9号’、‘兴化豆5号’、‘闽豆10号’、‘交大11’、‘闽豆7号’、‘兴化豆1号’及‘兴化豆618’等7个品种供福建省鲜食大豆主要生产应用和育种亲本选择。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的资源库,也为未来的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李玲玉, 陈詹, 周毓莹, 丁菲, 王国槐, 张振乾
    农学学报    2024, 14 (10): 1-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71  
    摘要 + 126 )   HTML 5 )    PDF ( 1244KB )( 84 )   

    本研究旨在提高油菜种子质量,实现种子标准化,并促进油菜增产。通过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包衣,探讨了不同药种比种衣剂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帆鸣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药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NXY-1和瑞士悬浮种衣剂SLS包衣油菜种子对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丸粒化种衣剂NXY-1中,最佳药种质量比为1:300,该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能促进种子出苗,冬前和盛花期干鲜重比最高,出苗后21 d氮磷含量,钾含量较对照相比最高,能有效提高叶绿素和赤霉素含量,效果均优于进口种衣剂SLS。

    鲁东南棕壤花生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肥力评价——以沂南县为例
    郭艳萍, 唐洪杰, 刘德友, 姚静, 黄金丽
    农学学报    2024, 14 (10): 25-3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27  
    摘要 + 92 )   HTML 3 )    PDF ( 1563KB )( 91 )   

    本研究旨在评估鲁东南棕壤花生产区的土壤肥力状况,以期为花生产区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典型棕壤的沂南县花生产区的土样,测定土壤容重、pH及各营养成分指标。结果表明:鲁东南花生产区棕壤耕地以通透性不良型地块为主,土壤团粒结构较差,通透性较低;多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和磷、钙含量相对丰富;供氮能力适中,但容量较小,氮素营养潜在性缺乏;供钾强度较小,潜力太低,潜在性钾素营养严重匮乏;有效锰缺乏,有效硼适中,而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铁、有效钼的含量相对丰富。在直接影响花生生长的六项主要评价指标中,除pH和速效钾水平4级,速效氮水平3级外,其他3项指标水平均为2级。鲁东南棕壤的养分分布不均衡,耕地酸化较严重,氮养分适中,钾营养严重匮乏,磷、钙营养丰富,通过深耕松土,补充氮素,增施钾肥,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加厚活土层,提高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环境,比较适宜花生生长发育。该区域棕壤还具备利于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微量元素条件,属于花生中产田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