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秸秆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协同施用对设施蔬菜种植土壤氨(NH3)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集浙江设施蔬菜种植大棚土壤,结合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开展盆栽试验,观测秸秆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DMPP)对作物生长期间土壤N2O及NH3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单施尿素(N)、尿素+硝化抑制剂(N+DMPP)、尿素+生物炭(N+C)、尿素+生物炭+硝化抑制剂(N+C+DMPP)。结果表明:在N2O方面,相较于N处理(16.69 mg N/m2),N+C处理使N2O累积排放量降低11.74%(14.73 mg N/m2);N+DMPP(8.36mg N/m2)、N+C+DMPP(2.82mg N/m2)处理显著降低了N2O累积排放量。DMPP通过抑制氨氧化细菌(AOB)的生长繁殖来抑制硝化作用,进而降低硝化过程产生的N2O累积损失量。在NH3排放方面,N+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累积氨挥发量(45.08 kg N/hm2),较N处理增加59.75%;N+C+DMPP处理的氨挥发量也高于N处理24.24%。单独添加DMPP与N处理氨挥发无显著差异。在微生物机制方面,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配施处理nosZ基因数量比单独施用高出80%,说明两者配施使土壤反硝化作用强显著增强,利于N2O还原N2。在温室效应潜能评估方面,综合考虑N2O直接排放和氨挥发导致的N2O间接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潜能(GWP),N+C处理降低N2O排放,但促进了氨挥发,进而增加了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潜能(GWP)。综上,在设施蔬菜种植体系中,相较于单一施用措施,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与生物炭配施能够更显著地抑制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施肥关键期展现出最优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削减效果,为实现设施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