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传范. 微藻水环境修复及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 13(3): 92-96. [2] 张翼, 廖浩, 赵秀云. 富油脂微藻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3): 574-577.
 [3] 单俊秀, 张平, 刘丽丽. 小球藻的应用研究进展. 科技风, 2010, (1):  233.
 [4] 丁彦聪, 高群, 刘家尧, 衣艳军, 刘建国, 林伟. 环境因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及高产油培养条件的优化. 生态学报, 2011, 31(18): 5307-5315.
 [5] 夏嵩, 万凌琳, 李爱芬, 张成武. 微藻生物质产品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 26: 463-469.
 [6] 马千然, 汪苹, 赵宁. 利用维生素C发酵废母液异养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食品工业, 2013, 23(9): 13-17.
 [7] 欧阳克氙, 罗晓燕, 刘建平, 蔡力创, 肖正强. 小球藻的营养价值及其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进展. 江西科学, 2013, 31(5): 590-595.
 [8] 常杰. 小球藻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16, (2): 7-9.
 [9] 王冉, 孙展兵, 商庆凯. 小球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营养价值及安全性研究. 饲料博览, 2005, (4): 4-7.
 [10] Marvá F, López-Rodas V, Rouco M. Adaptation of green microalgae to the herbicides simazine and diquat as result of pre-selective mutations. Aquatic toxicology, 2010, 96(2): 130-134.
 [11] 闫海, 周洁, 何宏胜, 魏玉霞, 孙建新. 小球藻的筛选和异养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7(4): 408-412.
 [12] 梅志刚, 王菊芳. 响应面法优化隐甲藻产DHA的培养基. China Brewing, 2010, (224): 84-87.
 [13] 王方方, 杜风光, 刘钺, 徐灵鹤, 张鹏飞, 姜超. 异养小球藻培养基优化筛选.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5, 51(3): 23-26.
 [1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15] 潘晓洁, 常锋毅, 沈银武, 刘永定, 李敦海, 李根保, 肖邦定.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湖泊科学, 2006, 18(6): 572-578.
 [16] 小泉格著, 王开发, 郭蓄民译. 硅藻. 地质出版社, 1984.
 [17] 李秋华,  何伟添,  陈橼. 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4): 689-697.
 [18] 赵鹏, 徐军伟, 余旭亚. 响应面法混合培养微藻Chlorella sp. U4341油脂产率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36(19): 207-212.
 [19] 郑洪立, 高振, 黄和, 纪晓俊, 白跃华, 李文琦. 响应面法优化自养小球藻产生物柴油油脂.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8): 106-111.
 [20] 刘洋. 海洋微生物极端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相关分析.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