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元生, 黄彩霞, 柴守玺, 等.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农田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39(6):146-152.
|
[2] |
傅晓艺, 史占良, 单子龙, 等.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石4366群体、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43(1):81-90.
|
[3] |
刘祥龙, 张赛. 通渭28万亩冬小麦开镰收割[N]. 定西日报,2022-06-28(001).
|
[4] |
帅艳民, 武梦瑾, 吴昊, 等. 东北春玉米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40(3):238-247.
|
[5] |
刘武, 莫家尧, 李政, 等. 广西柑橘气候适宜度模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5):109-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634
|
[6] |
景毅刚, 高茂盛, 范建忠, 等. 陕西关中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8):27-32.
|
[7] |
王胜, 田红, 党修伍, 等.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3):253-261.
|
[8] |
赵峰, 千怀遂, 焦士兴. 农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J]. 资源科学, 2003, 25(6):77-82.
|
[9] |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5):503-507.
|
[10] |
尚艳. 甘肃省不同产区冬小麦生育期及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
[11] |
朱婷艳, 武英娇, 李文琛, 等. 宁夏番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分析[J]. 农学学报, 2022, 12(4):67-7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300083
|
[12] |
张旭东, 柯晓新, 杨兴国, 等. 甘肃河东小麦需水规律及其分布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9, 17(1):42-47.
|
[13] |
蒲金涌, 姚小英, 王位泰. 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1, 30(1):153-160.
|
[14] |
黄璜. 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产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11(4):340-346.
|
[15] |
高兵阳, 高怡帆, 陈奋勇, 等. 晚播条件下河南省新乡市冬小麦苗情及生育后期管理[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6):23-25.
|
[16] |
蒲金涌, 姚小英, 姚茹莘.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夏秋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5):253-258.
|
[17] |
杨长刚, 柴守玺.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0):3245-3255.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10.027
|
[18] |
赵庆山. 中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倒春寒灾害风险评估[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
|
[19] |
蒲金涌, 张存杰. 甘肃省冬小麦水分适应性动态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9):1397-1402.
|
[20] |
王位泰. 干旱与冬小麦和玉米产量关系的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2(3):28-31.
|
[21] |
赵紫平. 灌浆期水分胁迫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和糖代谢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22] |
王春乙, 潘亚茹. 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法在农业气候相关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1990, 11(1):58-62.
|
[23] |
姚玉璧, 王润元, 杨金虎, 等.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16):5154-5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