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开健.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和杂优模式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0,13(3):104-108 [2]张培坤,赵元璋.广西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J].广西植保,1992,(4):9-12 [3]杨华铨.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4,7(3):113-116 [4]谢和霞,覃兰秋,程伟东,等.广西玉米地方品种调查[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3):490-494 [5]覃兰秋,程伟东,谭贤杰,等.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及利用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10-512 [6]覃初贤,望飞勇,温东强,等.库存野生稻种质资源发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64-12666,12676 [7]傅荣寿,王中林,蒋延瑜,等.广西粮食生产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242-289 [8]陈叔平.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原理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80-84 [9]ISTA主编.颜启传,毕辛华译,叶常丰,等校.国际种子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166-248。 [10](美)L.0.考希莱德著.许蕊仙,李桂芳,王殊华译.种子科学原理及技术[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4-126 [11]傅家瑞.种子生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66-76 [12]覃初贤,宁秀呈,温东强,等.种质库栽培稻种子生活力监测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282-284 [13]郑光华,赵同芳,陶嘉龄,等.实用种子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334-336 [14]韦国能.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在广西的利用潜力[J].作物杂志,1998,(Z1):33-36 [15]佟屏亚.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J].中国种业,2001,(3):7-8 [16]宋超,辛霞,陈晓玲,等.三种保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期的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4):685-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