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志彬. 灵芝的现代研究[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1-5.
|
[2] |
BOH B, BEROVIC M, ZHANG J, et al. Ganoderma lucidum and its 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J]. Biotechnology annual review, 2007, 13:265-301.
|
[3] |
董桂清. 桑枝的综合效益分析[J]. 广西农学报, 2013, 28(6):66-67.
|
[4] |
刘鑫彤, 孙登阳, 叶世芸, 等. 桑枝多酚的制备与其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 21(6):806-810.
|
[5] |
陈佳佳, 廖森泰, 刘吉平. 桑枝的综合利用及发展趋势[J]. 广东蚕业, 2010, 44(3):45-49.
|
[6] |
邓光超. 蚕桑副产品种类及综合开发利用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2:299-300,302.
|
[7] |
何志强, 肖更生, 邹宇晓, 等. 桑枝栽培优稀真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 中国食用菌, 2013, 32(3):1-3.
|
[8] |
覃炎锋, 李荷, 巩伯梁, 等. 响应面法优化以桑枝为主要基质的灵芝栽培配方[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 44(3):36-42.
|
[9] |
蔡爱群, 任安祥, 李海勃, 等. 粤北地区桑枝屑栽培松杉灵芝试验[J]. 食用菌, 2008, 4:31-32.
|
[10] |
邹丹蓉, 郁建强. 桑枝栽培密纹灵芝技术初探[J], 上海蔬菜, 2004(1):63.
|
[11] |
李娜, 李全宏. 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J]. 中国食品工业, 2006, 7:22-23.
|
[12] |
李瑞雪, 汪泰初, 孟庆杰, 等. 几种食用菌对桑枝屑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J]. 蚕业科学, 2014, 40(5):938-942.
|
[13] |
董桂清, 吴婧婧, 梁贵秋, 等. 不同配方的桑枝培养基生产灵芝的对比试验[J]. 广西蚕业, 2018, 55(4):15-18.
|
[14] |
肖建中, 邹湘月, 颜新培, 等. 桑枝基质的灵芝优质高效栽培配方研究[J]. 四川蚕业, 2018, 46(3):20-23.
|
[15] |
于海龙, 高成, 王秋兰, 等. 不同木屑颗粒度对工厂化压块香菇生长的影响[J]. 食用菌学报, 2017, 24(2):5-9.
|
[16] |
李正鹏, 潘辉, 李玉, 等. 玉米芯颗粒度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11, 27(1):46-48.
|
[17] |
袁卫东, 宋吉玲, 陆娜, 等. 不同粒径桑枝屑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食用菌, 2015, 37(6):31-32.
|
[18] |
POKORNY F A, HENNY B K. Construction of a milled pine bark and sand potting medium from component particles. I. Bulk density: A tool for predicting component volum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984, 109(6):770-773.
doi: 10.21273/JASHS.109.6.770
URL
|
[19] |
甘丽萍, 张华军, 王勇均, 等. 三峡库区桑枝栽培灵芝配方试验[J]. 食用菌, 2016(3):29-31.
|
[20] |
刘长斯, 谢刚. 青蒿残渣栽培灵芝试验[J]. 食用菌, 2015, 37(2):26-27.
|
[21] |
马庆芳, 张介驰, 张丕奇, 等. 不同玉米芯粒径及培养料含水量栽培黑木耳的试验[J]. 食用菌, 2013, 35(2):28-29.
|
[22] |
刘芹, 胡素娟, 孔维丽, 等. 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J]. 中国瓜菜, 2021, 34(3):59-65.
|
[23] |
梁丛颖, 林璐. 环境微生物介导的木质素代谢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10):3380-3392.
|
[24] |
孔维丽, 郭家稳, 刘芹, 等. 平菇培养料发酵度快速测定指标的建立[J]. 中国瓜菜, 2021, 34(2):54-60.
|
[25] |
崔筱, 张玉亭, 刘芹, 等. 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IAA含量及IAA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26(10):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