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是一种以次生代谢产物为核心功能成分的药食同源作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薄荷的生物活性主要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有关,如薄荷醇、薄荷酮、蒙花苷、橙皮苷、咖啡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薄荷资源的分布及主要产地、薄荷主要功能成分的分析研究、主要功能成分的营养和药理研究进展,以及薄荷核心质量成分的预测和质量控制。最后讨论了薄荷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领域和前景,为薄荷加工应用提供方向和依据。
为探究藜麦苗的总黄酮提取方法、其在生长过程中含量变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抑制作用。以不同生长时期的藜麦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波提取藜麦苗总黄酮的方法进行优化。其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4,温度20℃,超声功率300 W,提取时间24 min;生长42 d时藜麦苗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55 mg/g;抗氧化活性在28 d时最高,羟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9.76%、60.50 mg/g、16.28 mg/g;藜麦苗总提取物对XOD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5.27 mg/mL。本研究为抗氧化和预防高尿酸血症的藜麦苗新产品的开发和功能成分研究提供提取方法和参考依据。
研究旨在筛选适合山东地区种植的高辣度、高红色素含量等优异特性的加工型辣椒品种,以61份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材料,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其关键品质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在辣椒红色素、辣椒素、干物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等品质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如辣椒红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88~14.85 g/kg,变异系数很高。聚类分析将6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为特辣型,如D16-14;第Ⅳ类群为微辣型,如D49-1;而第Ⅱ和第Ⅲ类群分别为高辣和中辣型。隶属函数分析显示,D16-14为综合品质最优的特辣型材料,其次为D17-3和D3-4,D49-1为辣椒红色素含量最高的材料。以上特异材料可在下一步育种中重点加以挖掘利用。本研究可为山东地区加工型辣椒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材料及理论依据。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水中6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水样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脱水浓缩后,在碳酸钾催化下经五氟苄基溴衍生,衍生物进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经Rtx-5ms毛细管色谱柱分离,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6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质量浓度0.5~2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2 μg/L,精密度范围2.2%~6.9%。采用该方法对地下水、地表水、海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基体加标回收率在83.0%~113%之间。该方法精密度较好、回收率稳定,为水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明晰不同烘烤工艺在热泵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的烟叶水分和物质动态变化,以‘云烟87’中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稳温降湿和四步式烘烤工艺在热泵密集烘烤过程中的烟叶水分、色素、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动态变化及其相似性。结果表明:(1)稳温降湿烘烤工艺在黄片前期烟叶含水率高于四步式烘烤工艺。(2)稳温降湿烘烤工艺在黄片前期烟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高于四步式烘烤工艺,但烘烤的中、后期低于四步式烘烤工艺。(3)稳温降湿烘烤工艺的烟叶类胡萝卜素和淀粉含量低于四步式烘烤工艺,但还原糖含量高于四步式烘烤工艺。(4)不同物质在2种烘烤工艺中的动态变化相似性排序为水分>叶绿素a>淀粉>叶绿素b>还原糖>类胡萝卜素。烘烤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可以分为3类,类型Ⅰ包括水分、叶绿素a、叶绿素b、淀粉,2种烘烤工艺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变黄期;类型Ⅱ为还原糖,2种烘烤工艺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定色期和干筋期;类型Ⅲ为类胡萝卜素,2种烘烤工艺在整个烘烤过程均存在较大差异。
为探究晾房环境及晾制方式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水分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以雪茄烟品种‘Habanos 2000’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晾制与带茎晾制2种方式,分别在晾制期间温湿度差异较大的简易晾房与改造晾房进行晾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晾房环境与晾制方式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含水率、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以及水分迁移速率的影响;通过对比各处理发酵后烟叶化学成分,明确许昌地区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适宜的晾房形式及晾制方式。结果表明,晾制温度对雪茄烟叶含水率影响较大,晾制湿度对烟叶结合水含量及水分迁移速率影响较大,其中简易晾房温度对正常晾制的方式下烟叶含水率影响程度最大,改造晾房湿度分别对正常晾制下的烟叶结合水含量和带茎晾制下的烟叶水分迁移速率影响最大;此外,改造晾房内带茎晾制下烟叶晾后的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最低,而钾含量、钾氯比、氮碱比、两糖比最高。综上所述,许昌地区的雪茄烟叶在带有控温控湿设备的晾房内以带茎的方式进行晾制,可以为雪茄烟叶提供更为充足的水分供应,使晾后烟叶品质提升。
为量化评价凌云牛心李果实质地品质,利用质构仪穿刺试验对凌云牛心李果实质地参数进行测定。通过设置不同的触发力参数、贯入速度、穿刺距离以及果实穿刺部位,获得果皮硬度、果皮脆性、果皮韧性、果皮破裂距离、果肉硬度、果肉脆性等指标数据,从而确定最佳质地特性测定的参数体系。结果表明,质构仪穿刺最佳测定条件为触发力10 g、穿刺距离8 mm、贯入速度4 mm/s,最佳穿刺部位是果实中部,测得的质地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凌云牛心李果实间的差别。果皮硬度、果皮脆性、果皮韧性能够作为准确衡量凌云牛心李果实的质地特性的重要指标,丰富了凌云牛心李质地评价内容,可为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凌云牛心李果实质地品质鉴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确定可行的数学分析方法,准确评价新疆灰枣的品质。以4个药剂复配处理后的灰枣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果实品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和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分别对12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各性状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范围为1.56%~37.58%。其中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较大(>10%),其余指标变异系数较小(<1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灰枣的12个品质指标可转化成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974%,包含了参试灰枣果实性状大部分信息,综合得分结果显示T2处理(0.25 mmol/L SA+30 mg/L DA-6+0.01 g/L BR)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最高。熵值法结果表明,除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单果重和有机酸4个指标外,其余性状指标的差异系数均大于10%,果糖的权重最高为14.83%,其次为维生素C,果实横径权重最低,得分排名显示T1处理(0.25 mmol/L SA+30 mg/L DA-6)后灰枣综合品质最佳。层次-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单果重和单果产量的权重最高,有机酸和纤维素权重最低,得分结果表明T2处理后灰枣综合品质最佳。在灰枣品质评价中,果实性状指标数据量多、关键指标离散程度小,结合不同处理灰枣的生产表现,以层次-灰色关联度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为全面了解油梨保鲜的研究现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油梨保鲜相关文献为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进行年度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总结油梨保鲜研究趋势及热点。油梨保鲜的研究热度大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国家以墨西哥、南非为主,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不同机构和作者交流较为频繁,具有良好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有品质(quality)、果实(fruit)、油梨(Persea american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冷害(chilling injury)等。关键词聚类揭示油梨保鲜研究主要围绕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热处理(heat treatment)、浮石(pumice)、软化(softening)等主题开展。文章指出,油梨果实保鲜研究存在低温保鲜易导致冷害、保鲜过程中炭疽病发病率高、生物保鲜方法研究不足等问题,后期应加强低温保鲜条件、生物保鲜方法以及果实炭疽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开发新型、环保、有效的油梨果实采后保鲜技术,从而延长油梨果实保鲜期。
为探索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田间混合种植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济麦44’和‘济麦23’为试验材料,按照籽粒重量比例60:40(T1)、70:30(T2)将‘济麦44’和‘济麦23’进行田间混播,成熟后收获脱粒、晾干备用,研究其品质理化特性和食品制作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混播的籽粒蛋白含量超15.0%且显著高于单播‘济麦23’(T23);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干面筋值均高于单播低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优于T23,吸水率超63.0%且高于单播‘济麦44’(T44),均达强筋水平;面包芯色泽、芯质地、芯纹理结构、极涨值和总分均与T4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T23;面条表观状况、硬度、黏弹性、光滑性、总分均与T44、T23差异不显著,食味与T44无差异,仅色泽与T44差异显著;面包面条品质均达优等水平;混播的最大总茎数、每公顷穗数、成穗率和小区粒重均高于单播。研究发现,混播提高了小麦的面包品质,但对小麦面条品质影响不大,‘济麦44’和‘济麦23’按60~70:40~30比例混播,可以显著改善面团品质特性及食品加工品质,且使产量水平得到提升。研究旨在为小麦田间混合种植提供理论基础,为原粮小麦生产和面粉专用粉生产提供支撑。
为了探究马铃薯淀粉经γ射线辐照处理后,对制备淀粉膜性能影响,采用60Co-γ射线对淀粉进行0~50 kGy辐照处理后制成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考察膜性能。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引起糖苷键断裂,淀粉长链分子打断。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膜的透光性先减弱后增强趋势,其中当吸收剂量为10 kGy时,膜的力学性能最好,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分别为62.37%,3.73 Mpa,膜的透光性最差,不透明度值为1.29。水溶性随吸收剂量增大而不断提高,膜中的不溶淀粉颗粒变少,膜表面越光滑平整。对淀粉进行辐照处理可有效破坏淀粉分子结构,打断分子链,并明显改变淀粉膜的力学性能、透光性、水溶性与成膜性。
本研究旨在开发富含铁、锌和高叶酸的玉米品种(Fe≥40 mg/kg,Zn≥40 mg/kg,叶酸≥150 μg/100 g),以提高叶酸的利用率,延长鲜食富铁锌高叶酸玉米的货架期。设置不同浓度铁锌处理组5组和1组清水对照组,对高叶酸鲜食玉米品种,分别于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用无人机进行铁锌混合微肥叶面喷施以获得富铁锌高叶酸玉米。采取不同加工工艺对获得的高叶酸玉米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的加工及贮藏条件下富铁锌高叶酸玉米中叶酸含量的变化,筛选出最优的加工储藏方法。高叶酸玉米生长期叶面喷施铁锌混合微肥,显著提高了籽粒中铁、锌的含量,达到了铁、锌营养强化的效果。真空包装鲜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11.97%,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23.36%。结合不同工艺叶酸损失率以及不同贮藏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化,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在4℃贮藏60 d效果最佳。
研究旨在探明玫瑰色考克氏菌SDB9和耐寒短杆菌SDB5对水稻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将SDB9菌、SDB5菌单独及按1:1比例混合浸种处理水稻,收获后对水稻籽粒中9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与CK相比,试验组淀粉含量仅升高1%,差异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均降低3%~5%,差异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均升高,只有SDB9+5处理下升高14.9%,差异显著;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降低52.5%~58.3%,差异极显著;还原性糖含量除SDB5处理下降低0.6%,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升高,其中SDB9处理使其升高25.9%,差异显著,SDB9+5处理使其升高8%,差异不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只有SDB9+5处理下显著降低14.9%;纤维素含量除SDB9+5处理下降低0.2%外,其余均升高0.8%~0.9%,差异均不显著;维生素C含量均降低,SDB9处理下降低64.5%,差异极显著;SDB5处理下降低16.1%,差异显著,SDB9+5处理下降低35.5%,差异显著;硝酸盐含量降低1%-12.8%,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用SDB9和SDB5单独或混合处理后水稻的主要营养品质中淀粉含量稍有增加,粗蛋白质含量稍降低在8%左右,改善了水稻的适口性,粗脂肪含量升高,硝酸盐含量降低都有利于品质的改善。这说明玫瑰色考克氏菌SDB9和耐寒短杆菌SDB5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水稻的营养品质。对2菌株进行营养品质的评价,按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DB9>SDB9+5>SDB5>CK。
为明确带茎采收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等多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湖北省6个乡镇带茎采烤与逐叶采烤烤后烟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剔除偏离指标后PLS-DA模型R2X=0.578、R2Y=0.997、Q2PLS-DA=0.96,模型有效;对模型进行200次响应排序,R2intercept、Q2intercept截距分别为0.903、-0.0125,模型拟合较好;最终共筛选出VIP>1.0指标差异较大的变量,包括还原糖、总糖、感官质量和多种氨基酸含量等共27项,其中总糖、还原糖、感官权重总分、香气质、杂气、刺激性6项为正向作用,其余21种为负向作用。综上所述,带茎采烤有利于提高上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和部分感官因素的含量,不利于总氮、氨基酸类物质含量的提高。
为明确美引烤烟品种‘NC297’的烘烤特性,采用密集烤房和暗箱试验方法,研究暗箱试验中不同部位‘NC297’烟叶颜色表征特性、变黄变褐特性、失水特性、叶绿素降解特性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暗箱试验中,中、下部叶于96 h变黄程度接近100%,而上部叶超过120 h才完全变黄,说明‘NC297’中、下部叶易烤性中等,但上部叶易烤性较差。(2)烘烤过程中,‘NC297’上部鲜烟叶多酚氧化酶活性为0.46 ∆OD398 nm/(g·min)显著高于0.22 ∆OD398 nm/(g·min)的中下部叶多酚氧化酶活性,说明‘NC297’中下部叶耐烤性较好,上部叶耐烤性中等,但在144 h时下部叶变褐程度更接近30%,说明不同部位烟叶之间下部叶耐烤性相对较差。(3)化学成分方面,随烘烤时间的增加,总糖、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升高,总氮、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均逐渐降低。综上所述,‘NC297’易烤性中、下部叶中等,上部叶较差,耐烤性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较为协调、烟叶品质显著提高。
为明确攀枝花烟区优质烤烟种植适宜的海拔高度,比较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800~2400 m)植烟区域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呈现1800 m ≈ 2100 m>2400 m的趋势,海拔1800 m烤后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均较好。C3F和B2F烟叶外观质量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海拔1800 m和2100 m上部B2F烟叶外观质量均明显优于2400 m。海拔超过2100 m时,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钾含量偏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变差。综上,海拔1800~2100 m是攀枝花优质烟叶种植的适宜海拔,烟叶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协调、香气量和香气质较高。
为探究不同果型番茄品质差异,以樱桃番茄、口感番茄和大果番茄3种不同果型的番茄为试验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糖、酸和氨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番茄含有的主要可溶性糖,其中樱桃番茄‘釜山88’和‘雪山玲珑果’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大果番茄‘燎原美丽’和‘普罗旺斯’较低;樱桃番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大果番茄最低。番茄所含有机酸主要为柠檬酸,口感番茄‘粉贝儿’和‘玉玲珑’含量最高,大果番茄‘燎原美丽’和‘普罗旺斯’含量最低;口感番茄有机酸总量是樱桃番茄的1.39倍、是大果番茄的1.88倍。在番茄中检出8种氨基酸,其中口感番茄检出7种、樱桃番茄检出6种,而大果番茄仅检出3种;樱桃番茄和口感番茄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大果番茄。不同果型番茄的糖、酸、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