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找到适用于不同梨果皮颜色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2种测定方法对‘新梨7号’‘秋月’‘鸭梨’‘玉露香’‘香红梨’5个不同果皮颜色的梨品种进行叶绿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对于‘新梨7号’和‘玉露香’,80%丙酮浸提法和95%乙醇浸提法测得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差异不显著。对于‘鸭梨’‘香红梨’‘秋月’,80%丙酮浸提法和95%乙醇浸提法测得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80%丙酮浸提法测得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高于95%乙醇浸提法测得的含量。80%丙酮浸提法适用于测定所有品种梨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果皮颜色为绿色和绿色为底色有红晕的梨果皮叶绿素和总类胡萝卜素时,可优先选择95%乙醇浸提法。若只需测定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所有果皮颜色的梨均可选择95%乙醇浸提法。
为分析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栀子资源品质,采用HPLC测定比较栀子果实中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和栀子黄色素含量的差异,并以各成分作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3份栀子资源果实中均含有栀子苷、西红花苷-Ⅰ、绿原酸以及栀子黄色素,但各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栀子黄色素含量最高,绿原酸含量最少。其中湖北大悟野生栀子(7号)栀子苷和绿原酸含量最高,分别达125.95、2.71 mg/g;湖南浏阳野生栀子(2号)西红花苷-Ⅰ及栀子黄色素含量最高。湖北大悟(7号)、湖南浏阳(2号)野生栀子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可参考作为选育良种的研究材料。
为探讨多胺在樱桃贮藏保鲜效果上的作用,以‘水晶’樱桃为试材,探讨了采后樱桃外源喷洒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果梗、果皮和果肉各部位品质特性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Spd可有效降低樱桃果梗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维持了其新鲜指数。(2)外源Spd和Spm均能显著降低樱桃果皮中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从而缓解果皮部位质膜的过氧化程度。(3)外源Spd和Spm显著提高了樱桃果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了抗坏血酸(ASA)与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提高了抗氧化能力。(4)外源Spd和Spm有效控制了樱桃果肉的失重率和腐烂程度,延长了贮藏时间。由此可知,施加外源多胺(Spd和Spm)能够有效地提高樱桃的抗氧化性及保鲜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多胺在保持樱桃采后品质和贮藏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秦艽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响应面法设计,以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和龙胆苦苷3种环烯醚萜苷总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研究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以80%甲醇作为溶剂,温度50℃,超声功率720 W,液料比40 mL:1 g,提取时间30 min并连续提取2次。按照此条件,实际测定值和预测值分别为15.562%和15.904%,两者相差2.20%,其结果基本一致。本法操作工艺相对简单,检测结果比较理想,可以为秦艽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的提取工艺提供参考。
为明确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及百合鲜花中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正己烷-水蒸馏提取法对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及百合鲜花进行挥发油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3种鲜花共鉴定出83种化学成分,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百合鲜花分别分离出50、68、22种化学成分,鉴定出47、57、16个化学成分,其相对含量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1.72%、70.79%、83.94%;香气成分中,分别鉴定出17、25、5种,占总含量的11.34%、27.61%、24.37%,其中铁皮石斛鲜花中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十六碳醛和叶绿醇,金钗石斛鲜花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石竹烯、α-松油醇、4-乙基-2-甲氧基苯酚;百合鲜花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与油酸乙酯。
旨在为致病菌耐药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替代方案。以木耳、山药、百合、枸杞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离子色谱法、结晶紫染色法等技术对比分析4种食源性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对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4种多糖均以葡萄糖为主要单糖,木耳多糖对MRSA的生长、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胞粘附和毒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百合多糖和山药多糖仅对MRSA的细胞粘附和毒性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MRSA的生长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无明显的抑制效应;枸杞多糖对MRSA几乎没有抑制能力。木耳多糖对致病菌MRSA的抑制能力优于其他3种食源性多糖,作为潜在抗MRSA的天然产物具有进一步表征及优化的价值。
甘肃省平凉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承担的2017—2021年5年市级例行监测任务中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58种农药。检测数据发现,232份设施番茄样品中腐霉利和烯酰吗啉农药残留合格率均为100%,但检出率分别21.55%和6.03%,相对其他农药检出率比较高;在检出腐霉利农药中有54%残留量分布在0.02~0.22 mg/kg范围,检出烯酰吗啉农药中有79%残留量分布在0.0001~0.1001 mg/kg范围,检出残留量相对比较集中,且2种农药的最高检出值均低于该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值(MRL)。结果显示:腐霉利和烯酰吗啉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为1.21%和0.165%,均远小于100%。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为8.06%和0.291%,远小于100%,急性和慢性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腐霉利和烯酰吗啉的风险得分分别为10.43和10.12,残留风险相对比较低,处于低风险水平。
芦笋中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曹县芦笋因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广受关注。通过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芦笋中18种元素含量的方法,对曹县芦笋中营养元素的本底值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样品经硝酸-过氧化氢体系微波消解处理后,选择合适的内标元素改善基体效应及干扰,同时测定曹县芦笋中的18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钠、镁、钾在质量浓度范围0~20000 μg/L,铝、钙、矾、铬、猛、铁、钴、镍、铜、锌、砷、硒、镉、钡、铅在质量浓度范围0~500 μg/L内,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r>0.9996),方法精密度集中在0.34%~3.41%,加标回收率在88.35%~105.36%。样品中钠、镁、钾、钙含量较高,且富硒能力强。该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准确、检出限低,可同时测定芦笋中18种元素含量,并能为曹县芦笋中营养元素本底含量的监测提供数据参考。
旨在高效利用黄芪内生真菌HHQ14,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资源。以黄芪内生真菌HHQ14为研究对象,采用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使用GC-MS法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经鉴定,黄芪内生真菌HHQ14为木生锥毛壳菌(Coniochaeta ligniaria);经GC-MS法分析,从黄芪内生真菌HHQ14发酵液鉴定出6种挥发性成分,菌丝体中鉴定出13种挥发性成分,黄芪茎对照药材中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黄芪根对照药材中鉴定了1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黄芪内生真菌HHQ14发酵液与菌丝体中均含有与黄芪根、茎相同的挥发性成分2-((1R,6R)-3-甲基-6-(丙-1-烯-2-基)环己-2-烯基)-5-戊基苯-1,3-二酚,其菌丝体中还含有与黄芪根、茎相同的挥发性成分芥酰胺。内生真菌HHQ14为宿主植物黄芪次生代谢产物产生菌,并含有多种具有广泛用途及医疗价值的挥发性成分,上述结果为综合开发应用其次生代谢产物奠定基础。
旨在研究工业大麻发酵后其CBD和CBDA含量的动态变化,以阐明CBD及CBDA之间的相关性,为高效生产大麻二酚(CBD)原料提供参考。以CBD和CBDA为指标,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及五味子内生细菌WF17(Bacillus subtilis)对工业大麻进行发酵,用HPLC法分析工业大麻发酵前后其CBD及CBDA含量的动态变化。酿酒酵母发酵工业大麻后CBD含量在1 d时达到最大值(3.1161 mg/g)。植物乳杆菌发酵工业大麻后CBD含量在第9天时达到最大值(3.7786 mg/g)。大肠杆菌发酵工业大麻后CBD含量在发酵3 d时达到最大值(3.5502 mg/g)。内生细菌WF17发酵工业大麻后CBD含量在发酵时间为7 d时达到最大值(3.9182 mg/g)。而CBDA含量均在发酵第1天内降低幅度最大。4种发酵菌株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发酵工业大麻中CBD的含量显著提高,CBDA含量显著下降,且在工业大麻在发酵过程中可能存在CBDA转化为CBD的过程。因此,发酵技术可以用于工业大麻中CBD的高效生产。
旨在明确河红茶的风味化学特征及其不同等级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河红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法进行茶叶样品感官审评,测定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河红茶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红茶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艳明亮;不同等级河红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表现为河红贡芽(T1、T2)>河红小种(T3、T4)>河红老枞(T5)。不同等级河红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等级高的红茶茶多酚、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都较高,水浸出物含量较低;河红小种一级(T3)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等级河红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罗勒烯、2-正戊基呋喃、β-紫罗酮等,部分香气物质随等级下降而相对升高,且是河红茶呈现第二类型红茶香气的关键性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等级的河红茶的风味特征差异,为河红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保护紫苏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活性,扩大紫苏籽油的应用范围,以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β-CD)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研究该微胶囊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紫苏籽油微胶囊含水量2.17%,堆积密度0.43 g/cm3,休止角36.27°,溶解度74.65%,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粒径大小合适,平均直径17.52 μm,不会产生吞咽感,包埋率86.52%。微胶囊紫苏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70.85%,与未微胶囊化紫苏籽油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喷雾干燥法未破坏紫苏籽油的营养成分。微胶囊在92.85℃产生玻璃态转变,说明日常的温度处理不会破坏微胶囊的表面结构。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微胶囊过氧化物值(POV)和巴比妥酸值(TBA)上升速度显著低于紫苏籽油(P<0.05),说明微胶囊贮藏稳定性更好。由此可知,该紫苏籽油微胶囊可以添加到热饮品中,尤其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明确噻虫嗪在菜薹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在6个省市开展了噻虫嗪在菜薹上的最终残留试验,在其中2个省份开展了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下,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菜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102%和93%~100%,相对标准偏差为5.8%~8.5%和4.0%~9.5%,定量限(LOQ)为0.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两地噻虫嗪在菜薹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8 d和1.2 d;6个省市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用药量56.25~84.375g a.i./hm2,施药2~3次,药后10 d,收获的菜薹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为<LOQ~0.125mg/kg。推荐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菜薹上菜薹跳甲时,最高用药量56.25g a.i./hm2,最多施药2次,推荐安全间隔期为7 d。
为明确影响湖北烤烟主栽品种‘云烟87'、‘K326'上部叶评吸质量的关键化学成分,测定湖北省2010—2020年‘云烟87'、‘K326'上部叶烟碱、总糖、还原糖、氯、糖碱比、氮碱比等关键化学成分,以及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等感官评吸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影响上部叶评吸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云烟87'、‘K326'品种间上部叶烟碱、总糖、还原糖、氯、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评吸总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评吸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化学指标有总糖、还原糖、钾、糖碱比、钾氯比、两糖比,与评吸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的指标有烟碱、氯、总氮。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云烟87'上部叶评吸质量的关键化学指标是还原糖、钾、烟碱,影响‘K326'上部叶感官评吸质量的关键化学指标是钾、还原糖、氯。要提高湖北上部烟叶评吸质量,不同品种应区别对待,针对‘云烟87',生产上应着重提高还原糖含量,调控碳氮代谢,协同提钾控碱。针对‘K326',提钾是关键,同时适度提高还原糖和氯含量。
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全国各产地小茴香药材质量情况。在小茴香的7个主要产地设置采集21批药材样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测定其挥发油、反式茴香脑、5种重金属的含量和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并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小茴香药材质量状况良好,各产地小茴香的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指标均高于药典要求,5种重金属含量低,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未检出,符合中药材安全的要求。甘肃省玉门市产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最高,甘肃省民勤县、海原县、景泰县,山西省朔州,内蒙古等5个产地小茴香的含量差异较小;且民勤县小茴香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其他产地,甘肃省金塔县最低。
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临夏刺椒麻味物质损失最少的最佳保存模式。以甘肃省临夏地区的本土原生刺椒为实验材料,将新鲜刺椒以不同储藏温度,不同颗粒大小,不同储藏材料及方式进行储藏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临夏刺椒中麻味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在不同保存条件下麻味物质浓度的变化。检测显示临夏刺椒主要成分有:羟基-α-山椒素38.19 mg/g,羟基-β-山椒素2.45 mg/g,青花椒碱含量未检出,由此可知临夏刺椒麻味物质主要为羟基-α-山椒素与羟基-β-山椒素二者含量之和。通过对麻味物质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变化分析,表明整粒花椒比碎花椒更易保存;温度与刺椒麻味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花椒麻味物质保存效果为:铝箔袋真空包装>非真空铝箔袋包装>真空玻璃容器包装>非真空塑料瓶包装>非真空常规塑料袋包装。
以大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应用酶抑制法检测含硫蔬菜中农药残留假阳性消除的技术。结合大蒜素的产生原理及对酶抑制反应的影响机理,对比了微波处理法、水浴处理法、磷酸处理法、半胱氨酸处理法4种前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及对农药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样品用15%的磷酸处理5 min,蒜氨酸酶灭活效果最佳,可有效消除大蒜素抑制酶活性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农药平均回收率可达到81.75%,其余3种方法均存在回收率低或者无法普遍适用等问题。采用优化后的磷酸处理法对6种代表性含硫蔬菜进行测定,均可达到预期效果,且不影响后续的酶抑制反应,该方法可在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含硫蔬菜农药残留中推广应用。
通过不同高温高压条件和添加抑菌剂筛选出6种铁皮石斛饮料杀菌方式,重点研究了M3(121℃ 15 min)、M5[0.2 g/kg乳酸链球菌素(Nisin)+100℃]和M7[100℃+0.25 g/kg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0.2 g/kg Nisin] 3种杀菌方式的铁皮石斛饮料在贮藏期内菌落总数、多糖及总酚含量的变化和色泽稳定性,以筛选出较佳的杀菌方式。上述3种杀菌方式处理的铁皮石斛饮料在25℃、16周贮藏期内菌落总数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22),多糖含量明显下降,总酚含量变化平稳,样品的L值、a绝对值和b值减小,饮料贮藏时间的色泽变化稳定性好,品质保持良好。M3和M5处理的pH、色泽变化趋势均较M7处理稳定,为较好的杀菌方式。
旨在为共培养促进乳酸菌产细菌素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防腐剂,能够有效抑制食品腐败菌和食源性致病菌的生长,因此受到了食品工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共培养能够增加乳酸菌细菌素的产量,群体感应在乳酸菌共培养产细菌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阐明共培养对乳酸菌产细菌素的促进作用,对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生物合成机制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对乳酸菌共培养产生细菌素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总结,解析了三种因素对乳酸菌共培养的促进机制,阐明了群体感应对共培养条件下的细菌素产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为了明确芝麻芽菜的生长特性及营养成分变化情况,以黑白芝麻不同萌发时期(0、1.5、3、5、7、9 d)的芝麻芽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生长特性以及粗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和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芝麻萌发时间的推进,芝麻鲜重不断增加,芽后第7 d,黑白芝麻芽菜的生物产量最大,产出比均达11以上。相较于鲜芝麻芽中的粗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逐步下降,相对干重下不同发芽阶段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粗脂肪含量随发芽时间一直下降,而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总体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黑、白芝麻芽中的维生素E含量在芽后1.5 d达到最高值,分别较其籽粒增加1.62倍和1.17倍;黑、白芝麻芽中的蛋白质、磷、铁、硒等含量均在芽后第7天达到峰值,分别较其籽粒增加0.76和0.99倍、0.66和1.34倍、7.26和6.67倍以及1.67和124.49倍。综合考虑芝麻芽菜的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萌芽第7天芝麻芽菜的营养价值和商品性最佳,此时芝麻芽菜的产量以及蛋白质、磷、铁、硒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最高。本研究明确了芝麻芽菜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确定了芝麻芽菜采收和食用的最佳时期,为芝麻芽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