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河南省猪瘟(CSF)流行区的猪群进行非洲猪瘟(ASF)感染的排查;方法:利用猪瘟抗原捕获ELISA试剂盒对27个猪场的猪瘟疑似病料进行CSFV鉴定,并用区别猪瘟强弱毒的RT-PCR检测方法鉴定猪瘟疑似病料。与此同时针对ASFV VP73蛋白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利用PCR方法对ASFV进行排查;结果:河南省CSFV流行区没有ASFV的感染;且RT-PCR对CSFV的检出率高于ELISA ,两者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存在ASFV的威胁,但中国河南仍没有ASFV感染。
本研究通过建立猪肠粘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赖氨酸对体外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用机械刮取初生仔猪小肠粘膜加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成功地在体外培养了新生仔猪IEC;分别用浓度为0.5 mM、2 mM、8 mM赖氨酸处理细胞96 h,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在不同处理细胞中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高浓度的赖氨酸对CAT-1 mRNA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CAT-2 mRNA的表达影响不大,8 mM和2 mM赖氨酸组CAT-2 mRNA的表达丰度均有低于0.5 mM的趋势,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y+LAT1 mRNA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高浓度的赖氨酸可提高4F2hc mRNA的表达;0.5 mM和2 mM赖氨酸组4F2hc mRNA的表达丰度均低于8 mM,且差异显著(P<0.05);0.5 mM和2 mM赖氨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寻找大肠杆菌E.coli脂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分别用改良热酚法、超声波处理法、煮沸法从大肠杆菌细胞壁中提取脂多糖,经纯化后分别在721分光光度仪上测其吸光值;再用三种方法提取的脂多糖分别免疫草鱼,计数法测受试草鱼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愈创木酚法测受试鱼不同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用OD值表示)。改良热酚法、超声波处理法、煮沸法提取的脂多糖在稀释15倍时其吸光值分别是1.973、1.003和1.153;改良热酚法、超声波处理法、煮沸法提取的脂多糖在稀释15倍时免疫草鱼,测得受试鱼的白细胞数量分别为159个/μL、160个/μL和135个/μL,测得受试鱼血液中的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是0.09、0.083、0.078,测得脾脏中的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是0.083、0.078、0.06。结论改良热酚法提取的大肠杆菌脂多糖浓度高、免疫活性强,是相对比较好的一种提取方法。
摘要:饲用杂交甘蔗闽牧101系高产高糖中茎型的栽培甘蔗新台糖10号为母本,以早熟、耐寒、分蘖性强、宿根性好和适应性广的CP65-357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主要性状表现如下:多年品比、区试、生产试验中均表现较高产量,与对照闽牧42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宿根性好;耐寒性强;生长期间茎部含有蔗糖分,适口性佳;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均高于或与对照种相当。闽牧101可作为刈割型牧草在我国南方推广种植。
摘 要:通过研究添加不同的肝素浓度(0、5、10、20、50μg/ml)及不同作用时间(0、30、45、60、90、120min)对绵羊精子体外获能、存活时间和相应体外受精的影响,为改善绵羊精子体外获能效果及研究获能的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获能液中添加10μg/ml肝素作用45min时,其获能率最高,顶体反应率最低(40.92%和16.59%)(P<0.05),存活时间18h,能够提高受精卵的囊胚发育;单独使用咖啡因或与10μg/ml肝素联合使用,其获能效果均不如单独使用10μg/ml肝素。说明绵羊精子获能时肝素的适宜浓度是10μg/ml,作用时间是45min,咖啡因无协同肝素促进获能的作用。
分析了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成效及对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并对促进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畜牧业是北京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短缺限制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青贮玉米具有相对高生物产量和饲用价值,青贮玉米的利用对于缓解饲料短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青贮玉米的应用与推广,提高饲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京郊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玉米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品种以普通玉米为主,专用青贮玉米发展较慢,普通型玉米品种作为了青贮玉米来用,存在生物产量低、饲用价值相对较差等问题。针对饲料短缺限制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和青贮玉米利用与发展滞后问题,提出实现种植规模化与服务专业化、解决青贮玉米的制种难题、青贮玉米品种应多样化、青贮玉米利用模式高效化、完善青贮玉米推广、政策扶持与政府引导等多项策略。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134头牛IGF-I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上游510bp处检测到一个C→T的碱基突变,有两个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统计结果发现,在夏洛莱牛和草原红牛群体中等位基因A占优势,但是在利木赞牛群体中却是等位基因B占优势,西门塔尔牛群体中两种等位基因的比例相对平均。AB基因型在4个群体中均为优势基因型。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草原红牛群体处于非平衡状态(P﹤0.05)。为今后对牛的肉质性状研究打下分子生物学基础。
长柄石杉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能为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长柄石杉品种鉴别、分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良好基础。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从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和Mg2+浓度4种因素,对长柄石杉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模板DNA浓度进行梯度检测。结果表明,20 μL 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最佳浓度为1×PCR buffer、300 μmol/L dNTP、0.2 μmol/L引物、2.0 mmol/L Mg2+、1.75 U Taq DNA聚合酶、40 ng模板DNA。该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进行长柄石杉ISSR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IPT(Isoprothiolane)又称稻瘟灵,被认为能有效促进植物发育并提高其抗性。为了研究IPT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种子萌发、幼根发生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为其在种子加工及包衣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的IPT处理非逆境条件下的烟草种子和幼苗,证明1~10 mg/L IPT可以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及胚根的发生,增加烟苗侧根的发生,烟苗长势良好;而IPT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表现促进作用。
摘 要:以普通小麦的幼穗和幼胚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了外植体及低温预处理等因素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由小麦幼胚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实验,研究了酶浓度及配比、酶解时间、蔗糖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穗离体培养时,以1.0-1.5cm长度的幼穗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小麦幼穗和幼胚外植体采后低温储藏时不易超过3d,时间太长会影响愈伤组织诱导;2.0%纤维素酶+0.5%果胶酶+0.6M甘露醇分离原生质体较好,最佳酶解时间为4-6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较高。
本研究克隆拟南芥硫代葡糖苷酶基因TGG1,利用毕氏酵母表达。重组蛋白用镍亲和柱纯化,获得高纯度芥子酶。重组蛋白分子量78 kD,与天然TGG1分子量接近,为糖基化蛋白。TGG1信号肽在酵母中具有分泌功能,约25%芥子酶分泌到培养基中。TGG1重组蛋白具有广泛的pH适应性,最适反应温度40℃左右。其活性被低浓度维生素C激活,被高浓度维生素C抑制。用Hanes plot方法计算TGG1重组蛋白以Sinigrin为底物时,Km为65μ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3.28μmol.min-1.mg-1。
为探究钙离子、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对菠菜CBF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4℃)或JA处理、或用钙离子载体A23187预处理菠菜幼苗,利用Northern印迹技术检测各处理时CBF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低温和JA均可诱导菠菜中CBF基因的表达。推测低温可能首先导致细胞中JA含量升高,JA通过一定的机制诱导细胞质基质中游离钙离子浓度([Ca2+]cyt)升高,然后Ca2+可能通过CaM (Calmodulin)或CaM相关蛋白传递低温信号,从而诱导CBF的表达。
摘要:应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锡嘴雀消化道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内除食管和嗉囊外均有分布,且细胞分布密度以十二指肠最高,胃和直肠最低,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形和梭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5-HT阳性细胞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并且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
用1-MCP对明珠梨和贵妃梨进行熏蒸处理后于室温中贮存,研究1-MCP处理对明珠梨和贵妃梨果实货架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够延缓果实的后熟与衰老,延长果实的货架期,保持其品质和风味,降低其腐烂率。
本研究拟从浙江省杨梅主产区采集杨梅果实样本进行测试分析,以期了解果实中铅、镉、砷和汞4种元素的污染水平,为杨梅的质量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途径及其进行人工控制的基础。对浙江省13个县(市、区)128个杨梅果实样品中铅、镉元素含量采用湿法消解,使用Thermo Solar S4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定;砷、汞元素含量采用压力消解罐消解,使用AFS-930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测定,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和评价。结果显示:杨梅果实中汞、砷、铅和镉元素的检出率均达到100%,平均含量分别为0.0036、0.0290、0.1400和0.0120 mg/kg;除2个样品中铅含量超标外,98.43%的样品符合规定标准;杨梅果实中4种元素占各自标准值的比例分别为:铅(70%)、镉(40%)、汞(35.8%)、砷(5.8%);不同产地的果实中汞、砷、铅和镉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所测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铅>镉>汞>砷,综合污染指数除了青田果实有轻污染以外(0.85
本文探讨了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品种资源和成熟度的甜瓜进行分析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CA) 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表明采用电子鼻可以很好区分半熟期和完熟期的甜瓜。当采用PCA 方法分析时, 电子鼻可以100%地区分和判定不同成熟度的甜瓜。对不同品种甜瓜进行电子鼻检测的研究表明,电子鼻可以区分不同品种的甜瓜,区分力值很高。样品在切开和不切开状态下气味有所变化,导致各品种之间的区分力有所改变。对于某些在不切开状态下香气非常接近,难以区分的样品,可以考虑通过切开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判读不同品种甜瓜的成熟度,改变以往仅通过人为的主观判断方式。
摘要 对胶东地区现有的粮-菜、菜-菜、粮-粮、粮-果四大主要种植类型中的7种典型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种种植模式中菜-菜种植模式效益最高,粮-菜类型、粮-果类型效益次之,粮-粮类型效益最低。从产投比看,粮-粮类型的产投比最小,其余类型的产投比都在1.44以上。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莱阳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种植业的发展建议。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2)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多纵向生长趋势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并通过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3)领春木幼苗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降低比叶面积,减小强光对幼苗的损伤;光强较弱时,则是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部分,主要用于高生长和叶生长,以增加对光辐射的吸收。领春木生长环境光照偏弱,但其幼苗适于生长于光照偏强的环境,这可能是领春木幼苗在其种群更新中受到光环境抑制的原因,加上对成年植株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领春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用200μg?mL-1的卡那霉素标记巨大芽胞杆菌菌株R,并获得抗药标记菌株,明确其在固沙植物杨柴、柠条和油蒿根上的定殖能力。将标记菌株制成菌液,浸种接种至杨柴、柠条和油蒿的种子,待种苗根系生长至约12cm后,测定R菌株在三种植物不同根段的定殖密度和根际效应。结果表明标记菌株在灭菌土壤中定殖密度比在自然土中大,根系不同部位标记菌株定殖密度表现为从上到下逐渐减小,0~3cm根段标记菌株在根际的定殖密度达到最大,9~12cm根段几乎不能分离到标记菌株。三种植物中,杨柴的根际效应最显著,标记菌株在油蒿根际的定殖密度最大。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是聚合B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选育而成的新型不育系,这种不育系不育性更完全、更稳定。因这种新型不育系在繁殖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为深入了解其繁殖特性,从而给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以选育的2310SA为材料,连续两年在海南春季进行了繁殖试验,从其生育特性及抽穗、开花特性及“九二0”的喷施效应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2310SA在海南繁殖是可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可达40%以上,折合理论繁殖产量为2.23t/hm2。 2310SA在海南繁殖,与保持系2310S的播始历期、抽穗和开花特性一致。每公顷喷施75g“九二0”时,2310SA株高即显著增高,但施用不同量“九二0”,即每公顷喷施0、75、150、225、300和375g“九二0”时,其异交结实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据此对2310SA在海南春季的高产繁殖技术进行了讨论。
积极发展优质杂交稻,提高稻米品质是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 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水稻科技工作者在稻米品质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概括了优质稻在育种和栽培方面取得的进展,对稻米品质的遗传,优质品种的选育与育种方法,影响优质稻米的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优质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域内,介绍了该区域自然资源特点。选用优良的品种、适宜的播期、合理的种植密度、采取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及灵活的收获时间,是获得玉米高产的保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玉米/辣椒间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对其光合速率和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光合速率上看,在2:3、2:5、2:7三种间作中,玉米光合速率均为最高,其次是单作,辣椒光合速率最低,辣椒间作比单作光合速率降低6.78%~20.4%;从产量上看,三种间作方式在产量上均高于单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以2:3间作方式的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84.7%,但2:5间作方式产值效应最好。
玉米杂交种康农1号是通过自育自交系SN-1和SN-2杂交选育而来。2007-2008参加陕西省陕南玉米区域试验,试验代号06-1,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玉2009022号。审定定名为康农1号。该品种具有长势强、叶色浓绿,透光性好,光合利用率高;株型半紧凑,株高2.9米,穗位高1.1米;花粉量大,花期协调;穗上部叶片上挺,穗茎秆夹角小;棒粗长,百粒重高,活杆成熟,保绿性好,抗倒性强;中晚熟,产量高等特点,正在陕西等地推广种植。本文对其研究过程、品种特点及制种关键技术等做了系统的总结。
1987年以来,先后成功的利用返回式卫星(15次)和飞船(6次)进行生物搭载试验,选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新品系,其中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30多个,并在各地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上也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实践证明,空间诱变育种是集太空育种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高技术育种新途径,具有明显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的作用
应用溶液培养法,采用全根和分根两种培养方式,研究了不同NO3-、NH4+配比处理下,番茄幼苗不同部位中12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全根和分根培养下,番茄体内总N浓度:花 > 叶、根 > 茎。在全根培养下,叶片和茎中总N浓度随营养液中NH4+比例增加而增加,适量增铵(NO3-:NH4+=75:25)显著提高了根系中P和K含量;在分根培养下,局部根系供单一NH4+营养显著降低了花和茎中总N浓度,提高了自身根系中总N浓度,但降低了两侧根系中P和K浓度。全部和局部根系供单一NH4+和NO3-、NH4+混合营养均降低了番茄幼苗各部位中Ca和Mg含量,但增加了叶片中S含量。在全根培养下,增加营养液中NH4+比例,增加了叶片中B和Mn含量,同时增加了叶片和根系中Zn和Mo含量。在分根培养下,局部根系供单一NH4+营养显著增加了根系中Fe、B、Zn、Cu和Mo含量。另外,全部和局部根系供混合N素营养(NO3-:NH4+=75:25)提高了N、P和K在体内总积累量。
摘要:植物蒸腾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阐明植物蒸腾作用高速率的原因在农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植物气孔结构,运用气象学、栽培学、高等数学、热学等学科相关理论,阐明了植物气孔蒸腾高速率的原因,即巨大的蒸发面积、较高的微环境温度、较大的气孔内外气压差等三因素,再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植物蒸腾作用高速率的原因,即叶面积指数和气孔下腔的特殊结构增大了蒸发面积、水分供应充足。气孔下腔有巨大的蒸发面积、较高的微环境温度、较大的气孔内外气压差、大的叶面积指数、充足的水分供应是植物蒸腾作用高速率的主要原因。
通过真空表式土壤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势,以正常氮处理的烟株为对照,对生育后期由于施肥过多而严重影响烟叶品质的烤烟K326和NC89,进行有控制的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以水控氮对烤烟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探讨以水调肥改善烟叶品质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两种氮肥营养下,土壤水分亏缺降低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而施高氮较好的抑制了这种下降;适度的土壤水分亏缺抑制了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了中上部叶全氮的含量,从而有效抑制了高氮营养下烤烟成熟期的氮代谢。
玉米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特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抗旱机理研究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其中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特征是玉米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理代谢调节也是玉米适应抗旱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总结前人有关对玉米抗旱性的大量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等角度阐述了玉米抗旱机理与抗旱性鉴定的各项指标。指出玉米抗旱性由多基因控制,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抗旱性鉴定需要在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合遗传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发现玉米抗旱性研究的方向从一般的生理生化分析转移到分子遗传学的QTLs定位与分析。总结分析玉米抗旱性研究现状与方向,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ISSR-PCR和AFLP标记原理为基础,介绍一种新的分离甜菜基因组微卫星引物的方法。首先对甜菜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并连接已知序列的接头,构建基因组DNA酶切文库,同时用一个或两个ISSR引物,扩增文库中两端含微卫星序列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微卫星序列间的IP1引物和IP1与微卫星序列间IP2 引物;再根据侧翼序列克隆原理,采用巢式PCR进行基因组步移,扩增IP2引物下游序列,根据巢式PCR产物测序结果,设计微卫星序列另一侧的引物IP3 ,IP2和IP3即为SSR标记引物,对获得的SSR引物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SSR引物产率为16%,本研究获得的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对于后续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和遗传连锁图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对碱地风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苗期分别以NaHCO3和Na2CO3进行胁迫,浓度为0(CK)、30mmol/L、60mmol/L、90mmol/L、120mmol/L、150mmol/L、180mmol/L,通过对其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耐盐碱生理指标的研究,以探讨碱胁迫对碱地风毛菊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3和Na2CO3胁迫下,碱地风毛菊中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相同碱浓度胁迫下,根系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 Na2CO3胁迫对碱地风毛菊的伤害要大于NaHCO3。
摘要:以 ‘湘早籼32号’和 ‘旱116’为材料,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D-Arg对水稻幼苗多胺含量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外源D-Arg明显抑制水稻幼苗相对干重增长率和根系中Put、Spd和Spm含量的升高,而对株高相对增长率影响不明显。外源D-Arg+Put明显促进幼苗相对干重增长率和根系中Put、Spd和Spm含量的升高,且促进株高相对增长率的增加。表明,外源D-Arg不利于水稻幼苗抗旱性的提高,且Put能逆转D-Arg的抑制效应。
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了解和掌握施肥水平,为铁观音茶园合理施肥和土壤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安溪感德、祥华等8个有代表性铁观音主产乡镇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地土壤pH均值为4.69,基础较好,而茶园土壤pH在3.37~4.94之间,pH<4.0的占54.17%,酸化严重,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表现优良,上层土壤有机质变幅为1.22%~5.39%,均值达2.61%,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肥力Ⅰ级水平的占87.5%;茶园土壤氮素含量较高,供氮能力强,91.67%上层土壤的全氮量和碱解氮含量均达土壤肥力I级;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祥华祥地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464.8 mg/kg,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茶园土壤钾含量不均衡,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其中感德五甲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量较高,与其他7个主产乡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西坪-松岩、龙涓-华祥苑茶园土壤钾含量严重不足。
摘要:多年来在砂姜黑土区布置夏玉米肥效田间试验,并用ASI分析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以缺磷素区(NK)与推荐施肥区(NPK)夏玉米相对产量<50%,50~65%,65~75%,75%~85%,85~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土壤有效磷分成“严重缺磷”、“ 缺磷”、“ 中等”、“较高”、“高”和“极高”6级。砂姜黑土区夏玉米运用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与不施磷小区夏玉米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夏玉米相对产量 <50%,50~65%,65~75%,75~85%,85~95%和>95%对应的土壤有效磷指标,可以得出砂姜黑土区土壤有效磷“严重缺磷”指标为<6 mg/L,“缺磷”指标为6~13 mg/L,“中等”指标为13~21 mg/L,“较高”指标为21~36 mg/L,“高”指标为36~60 mg/L,“极高”指标为>60mg/L。据此建立的玉米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磷量为:速效磷含量小于6mg/L,磷肥推荐为180kg/hm2 ,速效磷含量在6~13 mg/L,磷肥推荐为150kg/hm2 ,速效磷含量在13~21 mg/L,磷肥推荐为105kg/hm2 ,速效磷含量在21~36 mg/L,磷肥推荐为75kg/hm2 ,速效磷含量在36~60 mg/L,磷肥推荐为45kg/hm2,速效磷含量大于60mg/L,建议不施磷肥。
本文对石墨炉法测定土壤中Cd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以5%磷酸氢二铵做基体改进剂,样品与基改剂的加入体积比为4:36,灰化温度900℃,原子化温度1300℃。对4中土壤标样的测定结果全部符合标准值。
以小区试验的方法选择典型的南方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绿肥压青分别配伍3种促腐剂石灰、碳铵、石灰氮在稻田土壤上的应用试验,探讨绿肥压青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压青可有效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调控土壤碱解氮含量,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绿肥压青配伍不同促腐剂还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其中以绿肥压青+有机氮处理(T4)最佳。绿肥压青和绿肥压青配伍不同促腐剂对后茬水稻具有一定得增产作用。绿肥压青(T1)、绿肥压青+石灰处理(T2)、绿肥压青+碳铵处理(T3)、T4处理水稻产量较无绿肥压青(CK)处理分别增产22kg/667 m2、24.2 kg/667 m2、40.1 kg/667 m2、47.2kg/667 m2。
阐述了甘肃省主要耕种土壤N、P、K及中微量元素的养分丰缺状况及施肥效应,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以河南南阳烤烟为材料研究了在常规措施(CK)下增施不同的有机物质对烤烟物理性状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增施发酵后豆浆的烟叶叶片厚度、平衡含水率、叶质重、拉力和抗张强度增加,而填充值下降,增施芝麻和豆参的处理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增施香油的处理变化不明显。(2)烤后烟叶氨基酸总的含量以增施豆制品的较高,其次是增施芝麻制品的处理。各处理以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较高,其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75%,且脯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几种成分在处理F、E和D中的含量较高,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以处理E中的含量较高。(3)增施的有机物质种类不同,其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增施发酵后的豆浆的两个处理最好,其次是增施豆参,增施芝麻和香油的两个处理效果稍差。
本文利用聊城市2007年和2008年的土壤样本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有机质>全磷,而对土壤pH值的影响并不显著。(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农耕地﹥林地﹥荒地﹥农林(果)间作地。(3)土壤全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林地中的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农耕地和荒地次之,农林(果)间作地的土壤全磷含量最低。(4)土壤pH值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不显著,基本都呈碱性或弱碱性,其中以农耕地的碱性最大。
为了了解硫包衣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充分的发挥肥料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包衣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用量、不同施肥方法(普通尿素为基肥+1次追肥;硫包衣尿素为一次性基施)对夏玉米出生长、产量、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包衣尿素以等氮量或减量30%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方式,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与普通尿素当地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其产量分别达到了10789.17 kg/hm2、10595.11 kg/hm2;在夏玉米上应用硫包衣尿素可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其中硫包衣尿素减量3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2.59%和20.74kg/kg。硫包衣尿素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替代普通尿素基肥加追肥是可行的,能达到省工、节肥、增效的目的。
通过在土壤中施入不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钾,研究其对土壤中Cu2+、Zn2+、Mn2+、Al3+元素的交换态含量。并采用土培试验,通过加入硫代硫酸钾研究其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Cu2+、Zn2+、Mn2+的浓度随着硫代硫酸钾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Al3+的浓度随着硫代硫酸钾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高浓度的硫代硫酸钾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植物的生物量。
梨是世界重要水果,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果品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的梨生产、贸易和竞争力都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对我国梨生产、贸易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7年我国梨收获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在世界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梨单位收获面积产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梨出口量在世界梨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梨出口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的维持是以较低的出口价格为代价的。针对我国梨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讨论了改善我国梨生产和提高梨果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果树花粉活力直接影响授粉、受精乃至座果。为了解果树品种的花粉生活力,给引种栽培和杂交育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以桃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染色方法检测花粉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有蓝墨水的花粉培养基,花粉萌发率可以达到64.67%,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因此该方法比较适合于快速检测花粉活性;固体培养基培养2个品种桃花粉,萌发率比液体培养基培养分别高25%和20%。另外温度、花粉密度、培养基中蔗糖及硼酸浓度都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有影响,在温度为24℃、1粒花药/100 μL、10%的蔗糖或100 mg/L的硼酸的条件下,均有利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
以金花猕猴桃为试材,观测不同基质对扦插苗根系性状和叶片性状的影响,以筛选出金花猕猴桃扦插繁殖的最佳基质。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金花猕猴桃生根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以在培养土为基质的生根率最高,达93.02%;其次是珍珠岩+河沙(84.31%),河沙+苔藓(70.89%);生根率最低的基质是石英砂,仅42.04%。在培养土基质中,扦插苗的根长、根粗、侧根级数、根系干重、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干重等指标均表现最优,长势明显优于其他基质,且扦插苗一年内可形成径粗0.8~1.0 cm、高1.5 m以上的植株。因此,培养土是金花猕猴桃扦插繁殖的最佳基质。
为建立杏适宜的ISSR反应体系,以红玉杏为试材,探讨影响ISSR扩增的主要因素包括模板浓度、MgCl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及循环次数。通过筛选及优化,确定杏ISSR的适宜扩增条件。结果表明,在25 μl PC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适宜浓度配比为:模板1 μl(40 ng)、dNTPS 2.5 μl(2.5 mmol/L)、Taq DNA聚合酶0.5 μl(2.5 U)、引物1 μl(20 μmmol/L)、10×PCR Buffer 2.5 μl、MgCl2 2.5 μl(2.5 mmol/L)、ddH2O 15 μl,反应循环次数40次。同时利用建立的ISSR反应体系对3种普通杏品种进行扩增,证明该体系完全适合此标记对杏不同品种的遗传分析,从而为下一步杏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本试验使用几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和杀菌剂,以及不同的消毒时间,对洋葱种子进行处理,结果是用不含洗涤剂的温水浸泡12h后,经过70%酒精体表消毒1分钟,0.1%升汞和Tween 20按比例10000:1的混合溶液消毒10分钟的效果最好,而且不影响种子发芽。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浓度的3种蚕丝蛋白溶液(大分子量丝素蛋白溶液、小分子量丝素蛋白溶液、丝胶溶液)对高温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瑞比特、津科、皇帝、圣代四种生菜品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3种蚕丝蛋白溶液浸种4小时,对照为蒸馏水浸种。之后在高温环境下(35℃)进行催芽,并测定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单株鲜重。【结果】经适应浓度的3种蚕丝蛋白溶液处理的生菜种子,在高温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单株鲜重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结论】实验初步确定蚕丝蛋白溶液处理能缓解高温胁迫对生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同时通过综合比较50mg/L大分子量丝素蛋白溶液和100mg/L小分子量丝素蛋白溶液处理效果较好。
摘要:施肥是百合生长过程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科学施肥对缩短百合种球培育周期和提高商品百合的产量与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百合的矿质营养的需求、子球培育及商品百合栽培的施肥技术、百合栽培基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期望为百合的科学栽培提供参考。
此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此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为了解野扇花叶片在不同光照处理下光合作用特征及生长的适宜生态条件,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全自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不同光照处理的野扇花叶片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2)野扇花净光合速率控制因子为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作用。(3)60%和30%遮光处理下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趋势相符合,85%遮光和全光照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未随环境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而明显变化。(4)不同光照处理下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建议适度遮光,避免光抑制,同时应注意适宜的株行距,以促进通风,提高胞间CO2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和野扇花的正常生长。
黑胫病是烟草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由细菌引起。近几年在遵义地区发病严重并与青枯病混发,导致烟叶产量大幅下降,质量降低。因此,加强烤烟黑胫病综合防治,对烤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介绍了烟草黑胫病的病害症状、病原菌、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发病机制,烟草黑胫病化学防治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目前研制的新型杀菌剂,提出加强对农药的抗性风险评估、加强新型药剂和混剂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用药等策略,以控制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和发展。
采用温室盆栽法,评价了24种除草剂对空心莲子草的防治效果,并对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有17种药剂对空心莲子草的防效较好,鲜重防效>80.0%。氯氟吡氧乙酸对空心莲子草的室内毒力最高,为20.07 g a.i./ha,草甘膦的最低,为560.79 g a.i./ha,17种药剂的室内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氯氟吡氧乙酸>丙炔氟草胺>苯磺隆>乙氧氟草醚>嗪草酮>麦草畏>氟磺胺草醚>2,4-滴丁酯>硝磺草酮>百草枯>三氟羧草醚>噁草酮>乳氟禾草灵>异丙隆>2甲4氯钠>乙羧氟草醚>草甘膦。综合考虑药剂特性,并对比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氯氟吡氧乙酸、丙炔氟草胺、苯磺隆、乙氧氟草醚、嗪草酮、麦草畏、氟磺胺草醚、2,4-滴丁酯、硝磺草酮、百草枯、三氟羧草醚、异丙隆、2甲4氯钠、草甘膦均可用于田间防除空心莲子草,其中,苯磺隆使用剂量应略高于田间推荐量,其它药剂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即可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
通过对桂林地区近5年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影响桂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气象因子(温度、降水、风向、风速、湿度),考虑前期气象条件和虫源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稻稻纵卷叶螟迁飞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系统。系统分长期和中期预报,将各因子和预报对象都划分为5级,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月、季度、及一周天气预报结论,综合分析前期虫源数是否有利,对未来月、季和未来1~7天逐日影响稻纵卷叶螟迁飞的气象条件等级进行预报。预报业务系统实用性强,逐日预报准确率达到了7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武夷菌素是由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产生的一种农用抗生素,对多种作物的真菌病害防治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武夷菌素产生菌的产量、降低其生产成本,应用SAS软件提供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组合,以期找到适宜武夷菌素产生菌C-75生产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从9种培养基成分中筛选出玉米粉和碳酸钙为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响应面回归模型:Y=5826.99-91.56X2-180.69X8-194.31X22 -151.25X2X8-205.31X82。回归模型预测当玉米粉和碳酸钙的含量分别为2.314 g和0.205 g(50 ml培养基装量)时,该模型能取到最大值。摇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点处的实际效价平均值为5837 μg/ml,菌株C-75经优化培养基发酵后的效价较之前提高了5.59%。
采用PCR技术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的部分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pF/rpR引物对扩增得到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片段大小为1240bp(GenBank登录号为GQ373255),该片段包含rps19 基因部分序列,rpl22 和 rps3 基因的全部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16SrⅠ-rp亚组中各代表植原体的r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6.6-99.9%。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与报道的桑萎缩病植原体(MD)聚类为一个rp亚组,即rpI-B亚组。
本研究选择从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僵虫中分离纯化到的5个球孢白僵菌野生菌株,进行了毒力、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筛选出了两株高毒力菌株B6和B17,在108孢子/mL浓度下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率分别为95.4%和90.8%,僵虫率分别为94.4%和87.8%,LT50分别为4.4d和4.7d;其LC50分别为1.3×106孢子/mL和2.8×106孢子/mL。而且这两株菌株显现出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具有较大生产潜力。
为了给水葫芦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了不同光照与湿度环境条件的水葫芦生长情况,调查了其在适宜生长环境下总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相邻叶片发育完全的间隔时间及部份生长指标性状。结果表明:强光高湿环境是水葫芦生长的适宜条件、能促进水葫芦发育新叶且延缓植株的死亡,环境恒定(人工气候箱内)较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新叶及根状茎迅速发育至22 d停止发育,叶片会按萌发顺序逐渐死亡。同一植株相邻叶片发育完全的间隔时间除个别叶片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叶片间无显著差异在3.0~6.0 d间;不同水葫芦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叶片发育完全的平均间隔时间在4.1~5.7 d之间。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宝鸡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宝鸡市1996-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宝鸡市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6年的1.453041逐年增至2005年的4.452437,增加了3.06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由较不安全变为极不安全状态;【结论】评价结果显示,宝鸡市近十年来的自然生态由较不安全状态变为极不安全状态,且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生态系统健康是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的一种系统诊断方式。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尚处于方法论探索阶段,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该文在国内外关于生态健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一般包括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两类方法。指示物种法简便易行,但由于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且未考虑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体系法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是目前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对具体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评述。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从其价值、功能、影响因素3个方面,探讨了低碳农业背景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农业生物多样性具备生产消费、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3个功能。该文建议:编制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发展低碳农业,进行价值评估,减少人为破坏,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
为研究因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程度及其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首先利用FLAC模型对地面沉陷进行定量预测,根据地面沉陷预测结果基于GIS技术对因地面沉陷造成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分析、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全井田最大下沉值为3 590 mm,最大倾斜值为71.8 mm,最大曲率值为2.18×10-3/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27.3 mm/m,最大水平移动为898 mm,地表沉陷面积为8.09 km2;将导致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537.11万元。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内岩溶泉、地表水体和地下河水各测站的水化学资料的分析,讨论了流域内各点的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及成因。由于森林植被覆盖,计算得岩溶泉水的PCO2很高,实测得拉桥泉域内土层20cm深处CO2浓度高,达38000ppm,是退耕田地中土壤CO2浓度的30倍;森林中地表覆被形成林中滞留水含水层,它与岩溶含水岩层组形成多层水文地质含水空间结构,增加了调蓄量,延缓了水的释放,这极大改善了区内因降雨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干旱面貌。虽然茂兰处在原始森林区,但是土壤较少,根据实验结果,森林区岩溶作用强度并不比非森林岩溶区强。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有少量村民居住,农业活动,如施肥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岩溶表层带泉,受地表环境、降雨量影响大,水化学动态变化较大。地下河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明显受降雨的稀释作用影响。
摘 要 为促进昭通烟叶生产发展,本文着力探讨烤烟品质与气候问题。采用对比分析和系统聚类法,研究云南昭通烤烟气候特点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对昭通烤烟化学品质进行了客观分类,研究并解译了昭通4类烟叶化学品质的气候成因,明晰了昭通烤烟气候的优势和不足。昭通烟区大田生长期光热总量和累计雨量都偏少,但4-6月光照条件优于贵州烟区、7-8月光热总量多于云南主烟区。这种气候有利于形成糖、氮、碱含量总体适中,钾含量偏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略高于滇中烤烟的烟叶。
为了解锡林郭勒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并为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根据锡林郭勒地区15个气象站1960—2009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3℃/10年,地表平均气温上升约1.6℃,气候生长期平均增加了7.1天。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幅度大于全球。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夏季变化最小。地面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28 (m/s)/10年。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无显著变化趋势。锡林郭勒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影响该地区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个别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和速率具有区域性差异。
摘 要: 为明确本实验室研制的土壤修复剂的有效储藏时间,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从千秋1号黄瓜幼苗的叶片面积、地上重、须根数量和总长度、每10cm根系长度的根瘤数量几个方面评价了不同储藏时间的土壤修复剂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的抑制效果和对黄瓜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显示:与线虫对照相比,储藏14周的土壤修复剂可以使生长20d的黄瓜叶片面积增加113.12%,地上部增重30.19%,其结果都极显著优于储藏1周、16周、37周和42周的土壤修复剂;储藏14周的土壤修复剂还可以使生长20d的黄瓜须根数多178.15%,其结果与储藏1周和42周的无极显著差异;储藏1周和14周的土壤修复剂使黄瓜根总长增长200%以上,使根瘤数减少72.82%,各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综上所述,14周的存放时间为土壤修复剂的最佳储藏时间。
以朱溪流域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软件,探讨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酸性岩侵蚀红壤是朱溪流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其他类型的土壤拥有的面积相对较少,而且分布得比较零散。2)流域西部多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而东部多为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小;整个流域呈现“西农东林”的景象。3)朱溪流域土壤景观的斑块密度小,边界密度变幅大,且斑块形状复杂。4)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加,流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密度有增加的趋势,边界密度从耕地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逐渐减小,边界形状亦趋于规则,且土地利用景观形状复杂多样。
摘 要:土壤动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江平原农田主要分布于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沼泽土,从生态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结合对三江平原农田4个代表性土类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类鉴定。共获得土壤动物7031只,51类,隶属于4门7纲16目39科,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稀有类群40类。各样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草甸土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白浆土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少。在多样性分析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与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各指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四个土类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均较高,大多为中等相似,只有沼泽土和草甸土为极相似。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制定的目的是在保证污染土地再利用的前提下,使受到较为严重污染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或削减到不足以导致较大的生态损害和健康危害。在分析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足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土壤修复标准以及中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概述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应从清洁技术因素、土壤背景值因素、标准法规可调控因素和污染生态毒理学评价方面综合考虑。针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研究,简述植物毒性评定法、陆生无脊椎动物评定法、土壤微生物评定法和生物标记评定法等常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并对评定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对信阳1961~2009年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揭示信阳气候变暖的事实。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K法)对气温年季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气温波动较大,60年代末期出现了年均气温最低值,进入70年代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幅约为0.027℃,且达到0.05显著性水平。②年内气温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和春季。信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做出了积极响应,近49年平均气温增高趋势明显,尤其是近期有加速增高趋势。
利用1962—2009年河北省南部4个气象站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冬小麦越冬前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冀南麦区冬小麦越冬期推迟,冬前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冬小麦冬前≥0℃积温和越冬开始日期变化在1987年前后存在突变点;冬小麦冬前日照时数及均一化干湿指数变化不明显,没有突变现象发生;冬小麦越冬开始日期存在6—7年和12—16年两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1962—1988年冬前≥0℃积温存在6—8年周期变化规律,1989—2009年存在8—10年周期变化规律;冬前日照时数具有明显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但近20年来逐渐呈现10—12年周期变化规律;均一化干湿指数变化存在4—6年和14—16年2类尺度周期变化。综合分析表明,河北省南部麦区冬前≥0℃积温及越冬始期变化明显,可适当调整小麦播期以适应气候变化;近10年来,麦区干湿特征呈现变湿趋势,冬小麦发生冻害概率减小,但年际间干湿变化较大,冬前灌溉仍为减轻小麦越冬冻害风险的有效措施。
为探索适合非点源污染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模型,为水环境容量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中国东部地区典型河流—曹娥江的污染情况,选其上游以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支流进行了水环境容量研究。根据该河段的水流特性和水文、污染源的调查资料及水质实测资料,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该河段各月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简单、实用,适用于非点源情形下河流氨氮、总磷及CODcr的容量问题研究。
本试验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3年采集的478个单孢菌株,利用日本的12个鉴别寄主和中国的7鉴别寄主两套鉴别体系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型进行分类,鉴别出优势小种为77.7、377.7、737.5、100、ZE1、ZG1;强毒力小种为437、777.7、777.1、ZA9、ZA1、ZA13;利用优势菌群和240个供试单孢菌株对63份外引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筛选出抗谱80%以上的资源有G39、吉粳88、沈农9903,可以广为利用;同时得出利用优势小种和强毒力小种对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是一项简单而准确的初筛选技术。
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四川省18个城市1998至2008年的协调度,同时对不同地级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摘要: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Cu2+,从铜尾矿废弃地的土样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耐铜菌株。研究结果发现,该菌株最高耐受Cu2+浓度为390 mg?L-1。菌株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在30℃左右,最适生长pH值为中性,但对渗透压耐受力不是很强。除对Cu2+具有耐性外,该菌对重金属Zn2+、Pb2+也具有较强抗性。
本文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内涵,针对传统木薯产业管理方法的不足与缺陷,利用中国热带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研究数据资料,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基于MAPX的木薯产业体系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Oracle9i构建数据库来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利用Maplnfo Professional、MAPX技术和visual B语言进行二次开发,为木薯产业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的动态管理,更能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全局优化。
摘要 对杧果树10个主要生物学性状指标主枝与主干夹角、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花序宽、两性花直径、雄花直径、果实长度、果实宽度、单果重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对包括叶形指数、果形指数在内的12个性状指标进行了分级或分类,提出了现阶段适用性更强的生物学评价参考标准,列出了具体的数据指标,提出了参照品种,为芒果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打下了一定基础。
香蕉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它起源于热带,不耐寒,所以寒害给香蕉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乙烯利和低温胁迫是两个诱导香蕉叶片褪绿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实践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乙烯利对香蕉叶片褪绿的作用,发现非胁迫温度下,乙烯利促进香蕉叶片褪绿,而低温胁迫下,乙烯利抑制香蕉叶片褪绿。
基于对乡镇政府网站和城市政府网站的区别总结,分析了乡镇政府网站评估和研究其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建立了适用于乡镇政府网站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详细列出了各指标的评估要点和计算方法,初步提出了完整的乡镇政府网站的评估模型。
对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生态过程模拟模型耦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构建与生态过程耦合、基于空间信息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为农业管理和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在空间区域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有效、直观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其功能实现技术的研究,采用SuperMap作为开发平台,利用二次开发语言开发了与生态过程耦合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TES_AGRDSS)。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强大功能,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抽取,实现了单个模型内部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连接,以及不同模拟模型之间数据的双向连接与耦合,使得生态模拟模型在区域上的应用、生态过程模型与农业管理模型的耦合成为可能,为土地利用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近三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植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已经成为精准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虚拟植物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现有的技术缺陷分析了虚拟植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介绍了虚拟植物在科学实验、精准农业、教育培训和动漫影视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测土配方施肥计算辅助机决策系统,该系统采用Flash作为前端技术,实现地图向导功能,采用J2EE、Struts、Hibernate技术开发后台Web应用服务器,实现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有效分离。
对湖北省荆州市8个县市区农村集中供水厂抽样调查显示,乡镇集中供水厂设施不完善,出厂水和使用自来水农户的生活用水水样均有1-3项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集中供水管理十分混乱,饮水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制定农村集中供水管理的法规,明确农村安全饮水的公益事业性质,明确地方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中的责任,明确供水工程折旧提留费用管理办法,明确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才能确保农村集中供水安全长效发展。
通过对火炉炉栅面积(燃烧面积)做不同处理A:0.585 m2(0.86 m×0.68 m)、B:0.482 m2(0.86 m×0.56 m)、C:0.385m2(0.74 m×0.52 m),比较3种炉栅面积对密集烤房性能和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炉栅面积的火炉对密集烤房平面和垂直温差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其平面、垂直温差都在3℃内。(2)C处理炉栅面积的密集烤房设定和实测温度在定色期出现8.9℃的差异,而A和B处理炉栅面积的烤房设定和实测温度差异在3℃以内。(3)A和B处理的炉栅面积对烟叶烘烤质量与烘烤成本无显著的差异,但是C处理造成烘烤烟叶质量下降和烘烤成本增高等不利的影响。
随机选取了521尾太湖秀丽白虾,分别测定腹部长(X1)、腹部宽(X2)、体长(X3)、头胸甲长(X4)、头胸甲宽(X5)、尾扇长(X6)、额剑长(X7)、尾扇宽(X8)和体重(Y)9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秀丽白虾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进而对各性状对体重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秀丽白虾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秀丽白虾的腹部长(X1)、体长(X3)和额剑长(X7)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除体长(X3)外,各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间接影响均大于直接影响。体长(X3)对体重(Y)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腹部长(X1)和额剑长(X7),其它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直接影响很小,主要通过体长(X3)和腹部长(X1)间接影响体重; 决策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X3)、腹部长(X1)和额剑长(X7)的决策程度最大。决策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的结果一致。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腹部长(X1)、体长(X3)、额剑长(X7)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Y=-2.768+0.046X1+0.066X3+0.025X7。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技术基础上结合荧光染料发展起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能快速、灵敏,并有效地对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领域。本文就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原理、荧光染料,管家基因以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作一阐述。
2009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实验站,对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白点鲑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点鲑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耗氧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在13.08℃,平均体重2.06g的白点鲑平均耗氧率为6.14mg/g?h,平均耗氧量为13.58mg/尾?h;平均体重85.95g的白点鲑平均耗氧率为0.46mg/g?h,平均耗氧量为39.69mg/尾?h。平均体重2.06g的白点鲑,窒息点为1.28mg/L,平均体重85.95g的白点鲑窒息点为0.96mg/L。同等规格白点鲑的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显著,但其夜间平均耗氧率要高于白天。通过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在9:00、12:00、18:00投喂,每天投喂3次,而且傍晚的投喂量占一天总量的3/5,从而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符合白点鲑的活动规律,有利于鱼体生长。
为了获得最佳的克氏原螯虾ISSR-PCR 反应体系,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将反应体系的Taq 聚合酶、 dNTPs和Mg2+ 3 个主要因素设定5 个梯度,根据每个因素量的变化对扩增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10 μL,1 μL 10×Taq Buffer、dNTPs 浓度0.6 mmol/L、0.6 U Taq DNA polymerase、MgCl2浓度1.8 mmol/L、20 ng DNA,引物浓度0.8 μmol/L。
草原旅游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长盛不衰的旅游热点。旅游业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草原旅游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任务。作为草原旅游与新牧区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锡林郭勒草原“牧人之家”的成功实践,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诠释和证明。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社区与景区矛盾不断暴露,引起旅游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景区开发对社区的影响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旅游社区影响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为景区与社区的矛盾调节提供解决之道。以野山谷生态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景区开发给社区带来的经济、环境、文化3方面影响着手,研究分析景区开发给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各种影响。针对景区开发给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体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本文从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认知、投资实力、政策限制和文化挖掘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京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认为京郊休闲农业应该引入外来资本和人才,加强对本地经营者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本文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行为,通过160份有效农户调查问卷来描述苏北地区农户微观融资现状,并且用Tobit和Probit模型来实证分析了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户主年龄、生产性支出、教育支出和住房建设支出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以西部人才需求、东部(沪苏浙等高校集中地区)人才供给为背景建立西部-东部人才需求-供给系统,定量研究人才西输、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西、东联动双赢战略,从动力学角度出发,从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两方面讨论了系统平衡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参数可以使系统处于稳定发展的区域中。